【代下三十五1】「約西亞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逾越節。正月十四日,就宰了逾越節的羊羔。」
【代下三十五2】「王分派祭司各盡其職,又勉勵他們辦耶和華殿中的事;」
【代下三十五3】「又對那歸耶和華為聖、教訓以色列人的利未人說:『你們將聖約櫃安放在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建造的殿里,不必再用肩扛擡。現在要事奉耶和華——你們的神,服事祂的民以色列。」
【代下三十五4】「你們應當按著宗族,照著班次,遵以色列王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所寫的,自己預備。」
【代下三十五5】「要按著你們的弟兄,這民宗族的班次,站在聖所,每班中要利未宗族的幾個人。」
【代下三十五6】「要宰逾越節的羊羔,潔凈自己,為你們的弟兄預備了,好遵守耶和華借摩西所吩咐的話。』」
- 約西亞特別勉勵祭司「辦耶和華殿中的事」(2節),又吩咐利未人恢覆大衛和所羅門所定的規矩(3-5節),連讓誰「宰逾越節的羊羔」(6節)都事無巨細地安排了。這表明當時聖殿的事奉已經荒廢,也證明約西亞確實是「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三十四31)。
- 約櫃可能在瑪拿西執政期間被祭司移走的,以避免被殿中的偶像污染(三十三7)。現在被重新安放在聖殿里,「不必再用肩扛擡」(3節)。
- 約西亞各方面的回轉都是徹底的,但百姓的心卻仍然不肯離開瑪拿西的敗壞(耶三6-11),所以「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王下二十三26)。鑒察人心的神宣告:「猶大還不一心歸向我,不過是假意歸我」(耶三10)。百姓的心若不肯轉回,外表的覆興就成了形式,守節、聖城和聖殿也失去了屬靈的意義。物質的聖殿並不能保證神的同在、悅納和保護,所以神借著先知耶利米宣告:「你們改正行動作為,我就使你們在這地方仍然居住。你們不要倚靠虛謊的話,說:『這些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耶七3-4)!
【代下三十五7】「約西亞從群畜中賜給在那里所有的人民,綿羊羔和山羊羔三萬只,牛三千只,作逾越節的祭物;這都是出自王的產業中。」
【代下三十五8】「約西亞的眾首領也樂意將犧牲給百姓和祭司利未人;又有管理神殿的希勒家、撒迦利亞、耶歇將羊羔二千六百只,牛三百只,給祭司作逾越節的祭物。」
【代下三十五9】「利未人的族長歌楠雅和他兩個兄弟示瑪雅、拿坦業,與哈沙比雅、耶利、約撒拔將羊羔五千只,牛五百只,給利未人作逾越節的祭物。」
- 律法規定,每個家庭必須自己或和鄰居一起預備逾越節的羔羊(出十二3-4),但約西亞和百姓的領袖們卻慷慨地把祭物賜給所有的人民(7-9節),幫助全民都能一起來守節。
- 但是,百姓若有心守節,神怎麽會不賜下足夠的牛羊呢?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約西亞、眾首領、祭司和利未人族長的愛心和慷慨(7-9節);但實際上,這表明百姓的心里還是沒有神應有的地位,所以只是約西亞和百姓的領袖們在熱心推動守節。同樣,單靠教牧同工的熱心,沒有會眾的全體參與,教會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覆興。
【代下三十五10】「這樣,供獻的事齊備了。祭司站在自己的地方,利未人按著班次站立,都是照王所吩咐的。」
【代下三十五11】「利未人宰了逾越節的羊羔,祭司從他們手里接過血來灑在壇上;利未人剝皮,」
【代下三十五12】「將燔祭搬來,按著宗族的班次分給眾民,好照摩西書上所寫的,獻給耶和華;獻牛也是這樣。」
【代下三十五13】「他們按著常例,用火烤逾越節的羊羔。別的聖物用鍋,用釜,用罐煮了,速速地送給眾民。」
【代下三十五14】「然後為自己和祭司預備祭物;因為祭司亞倫的子孫獻燔祭和脂油,直到晚上。所以利未人為自己和祭司亞倫的子孫,預備祭物。」
【代下三十五15】「歌唱的亞薩之子孫,照著大衛、亞薩、希幔,和王的先見耶杜頓所吩咐的,站在自己的地位上。守門的看守各門,不用離開他們的職事,因為他們的弟兄利未人給他們預備祭物。」
- 律法規定,每個家庭必須自己宰殺逾越節的羊羔(出十二6),但希西家守逾越節時,由於聖殿長期荒廢,「會中有許多人尚未自潔,所以利未人為一切不潔之人宰逾越節的羊羔」(三十17)。現在,聖殿再次長期荒廢,約西亞可能估計有許多百姓「尚未自潔」,所以特地安排「利未人宰了逾越節的羊羔」(11節;6節)。
- 約西亞如此細心周到地安排,證明他確實是「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三十四31)。但這也顯明了百姓可悲的屬靈光景,正如先知西番雅所責備的,他們是「 不知羞恥的國民」(番二1)。
【代下三十五16】「當日,供奉耶和華的事齊備了,就照約西亞王的吩咐守逾越節,獻燔祭在耶和華的壇上。」
【代下三十五17】「當時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守逾越節,又守除酵節七日。」
【代下三十五18】「自從先知撒母耳以來,在以色列中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以色列諸王也沒有守過,象約西亞、祭司、利未人、在那里的猶大人,和以色列人,以及耶路撒冷居民所守的逾越節。」
【代下三十五19】「這逾越節是約西亞作王十八年守的。」
- 約西亞「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三十四31),是對律法的回應(申六5);不但在形式上遵守摩西律法的教導,里面也順從律法的精意。但是,雖然約西亞回轉得如此徹底、影響力如此之大,卻仍然不能帶起百姓真實的覆興,大部分百姓只是「照約西亞王的吩咐守逾越節」(16節),心里並沒有屬靈的實際。所以「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王下二十三25),最後的四個猶大王全都是悖逆神的。今天,我們若想倚靠人的努力來領人歸主、改革社會,最多也超不過約西亞的程度。
- 「自從先知撒母耳以來,在以色列中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18節)。希西家年間的逾越節,在時間和潔凈的條例上都來不及完全遵守律法的要求(三十2-3、17-19)。但約西亞所守的逾越節,雖然比大衛、所羅門和希西家時期的更加盛大,但這只是表面的熱鬧。因為只有約西亞和上層人物在推動,大部分百姓都是在湊熱鬧,並沒有里面敬畏神、敬拜神的實際,所以也沒有希西家年間的大喜樂(三十23、25、26)。
【代下三十五20】「這事以後,約西亞修完了殿,有埃及王尼哥上來,要攻擊靠近幼發拉底河的迦基米施;約西亞出去抵擋他。」
【代下三十五21】「他差遣使者來見約西亞,說:『猶大王啊,我與你何幹?我今日來不是要攻擊你,乃是要攻擊與我爭戰之家,並且神吩咐我速行,你不要幹預神的事,免得祂毀滅你,因為神是與我同在。』」
- 「這事以後」(20節),指約西亞十八年的逾越節之後十三年,即主前609年。
- 「埃及王尼哥」(20節),指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哥二世(Necho II,主前610-595年在位)。他「要攻擊靠近幼發拉底河的迦基米施」(20節),是前往迦基米施幫助亞述、抵抗巴比倫。主前612年,新巴比倫王國與瑪代聯軍摧毀了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遷都哈蘭。主前610年,哈蘭也被占領,亞述又遷都幼發拉底河上遊的迦基米施,新巴比倫王國國王那波帕拉薩爾派其子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聯軍繼續進攻亞述。主前609年春天,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率軍北上援助末代亞述王。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巴比倫和瑪代聯軍在迦基米施戰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敗亞述和埃及聯軍,亞述帝國滅亡,猶大和周圍國家落入巴比倫的勢力範圍。
- 神的信息可能以人所想不到的方式臨到,神會借法老之口說話(21、22節),也會對外邦君王說話(創十二17-20;二十3-7;但四)。
【代下三十五22】「約西亞卻不肯轉去離開他,改裝要與他打仗,不聽從神借尼哥之口所說的話,便來到米吉多平原爭戰。」
【代下三十五23】「弓箭手射中約西亞王。王對他的臣仆說:『我受了重傷,你拉我出陣吧!』 」
【代下三十五24】「他的臣仆扶他下了戰車,上了次車,送他到耶路撒冷,他就死了,葬在他列祖的墳墓里。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都為他悲哀。」
- 「米吉多平原」(22節)是北方十支派的地方,此時在亞述人的管轄下,並不是約西亞管轄的區域。埃及王經過沿海大道北上援助亞述,必須借道米吉多平原,並沒有打算侵略猶大。但約西亞可能不明白神會親自對付亞述(鴻二1),不願埃及幫助猶大宿仇亞述,所以勇敢地在米吉多平原攔阻埃及大軍。雖然約西亞戰死沙場(23節),但很可能因著約西亞的阻擋,埃及援軍沒有及時增援亞述,哈蘭淪陷。埃及於四年後兵敗迦基米施(耶四十六2),從此亞述滅亡、埃及衰落。
- 約西亞戰死沙場,並不是「不得善終」,而是「平平安安地歸到墳墓」(三十四28),被神在「忿怒如火倒在這地上,總不息滅」(三十四25)之前平安接走。今天,信徒「離世與基督同在」(腓一23),也是息了地上的勞苦,「好得無比」(腓一23)。我們所當求的不是盡量延年益壽,而是不要虛度光陰,好在交賬的時候聽到主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二十五21)。
- 神為什麽允許約西亞「不聽從神借尼哥之口所說的話」(22節),而不給約西亞更多一些時間,把猶大帶進更深的覆興呢?因為此時百姓的心已經離棄了神,被偶像奪走了神的地位,雖然百姓的身體還沒有被擄,但他們的心已經「被遷到巴比倫」(太一11)。所以馬太福音說:「 百姓被遷到巴比倫的時候,約西亞生耶哥尼雅和他的弟兄」(太一11)。因此,神絕不撤去祂的管教,而是宣告:「你們要等候我,直到我興起擄掠的日子;因為我已定意招聚列國,聚集列邦,將我的惱怒——就是我的烈怒都傾在她們身上。我的忿怒如火,必燒滅全地」(番三8)。
【代下三十五25】「耶利米為約西亞作哀歌。所有歌唱的男女也唱哀歌,追悼約西亞,直到今日;而且在以色列中成了定例。這歌載在哀歌書上。」
【代下三十五26】「約西亞其余的事和他遵著耶和華律法上所記而行的善事,」
【代下三十五27】「並他自始至終所行的,都寫在以色列和猶大列王記上。」
- 「善事」(26節)原文是「忠誠」。世人以為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行善,但神百姓所行的「善事」,並不是根據人的標準,而是忠誠地「遵著耶和華律法上所記而行的善事」(26節)。
- 雖然約西亞「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三十四31),但神並不滿足於君王的屬靈,因為祂所要的是整體的見證,過去是合一的十二支派(結三十七22)、「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今天是合一的教會(約十七23;弗四3)、「基督的身體」(西一24)。因此,神既不會因為約西亞的敬虔而取消對百姓的管教,也不會為了保存聖城和聖殿而免除對百姓的刑罰。同樣,在教會里,沒有一個信徒可以滿足於個人的屬靈,應當「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十24),「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才能讓神「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里,得著榮耀」(弗三21)。
- 約西亞的犧牲,使猶大的覆興嘎然而止,並不是意外的「出師未捷身先死」,而是神結束了他的使命。因為約西亞的使命並不是覆興以色列,而是要拿掉百姓的借口。從前百姓的敗壞,可以借口瑪拿西、亞們上梁不正,也可以借口亞述的逼迫,但現在神賜下屬靈的好榜樣、好領袖約西亞,又挪走了環境的壓力,但百姓仍然不肯一心歸向神、只是假意歸祂(耶三10)。因此,百姓在審判面前已經無可推諉,約西亞的使命已經完成了。
- 今天,我們也常常抱怨教會節目太少、牧師教導不夠、同工缺乏愛心、環境壓力太大,似乎只要外面的條件滿足了,自己就會變得屬靈、長進。神也把約西亞的見證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省察自己的內心:是像約西亞「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還是像百姓,不過是假意歸祂(耶三10)。不要找到了一個約西亞,結果卻是定罪自己。
- 此時,南國猶大已經到了最後的日子,南國史上最敬畏神、尋求神的兩個王,卻不能扭轉百姓敗壞的趨勢。因為在神的救贖計劃里,覆興國度的時候還沒有到。這兩個王的一生,都是要讓我們承認人的敗壞、信服神的救恩:
- 神讓我們看到,希西家敬虔愛主,但卻不能在凡事上都順服神,最終體貼肉體、揀選了自己所愛的「次好」,埋下了被擄巴比倫的根源(王下二十17-18;二十一1-2;二十三26;二十四3)。希西家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亞當的後裔縱然敬虔如希西家,也不可能靠自己作出正確的揀選、維持神百姓的地位。
- 神也讓我們看到,約西亞徹底潔凈了應許之地,卻無法潔凈百姓的內心。「背道的以色列行淫」(耶三8),結果被擄亞述,但「她奸詐的妹妹猶大,還不懼怕,也去行淫」(耶三8)。所以神宣判:「背道的以色列比奸詐的猶大還顯為義」(耶三11)。約西亞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亞當的後裔即使表面敬虔,內心也會存著「奸詐」(耶三7),已經「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
- 連猶大諸王中最敬虔的希西家王和約西亞王,都不能帶起百姓真正的覆興,因為亞當的後裔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完全喪失了倚靠改革、改良而覆興的能力。但神是拯救的神,祂必要覆興國度(結三十七21-28)。祂讓我們看清這一切,是要讓我們對自己徹底絕望,轉而信服、接受祂的救贖之路。所以神在猶大國最黑暗的時候宣告:「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里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三十一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