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十1】「所羅門的箴言: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

  • 一方面,人應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你若有智慧,是與自己有益;你若褻慢,就必獨自擔當」(九12)。但另一方面,人的大部分選擇都不可能是私人的,必然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影響到那些愛自己、關心自己的人(十五20;二十七11;二十九3),所以說:「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1節)。
  • 十1到二十二16是「所羅門的箴言」(1節)第一集,記錄了375句平行句,與「所羅門 שְׁלֹמֹה」的希伯來字母數值相同(ש=300;ל=30;מ=40;ה=5)。這些箴言彼此獨立、又互相關聯。原文都是每節一句,每句兩行。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1. 第一部分:十1-十五29共180句,大都是反義平行句,兩行詩句一正一反。
    2. 第二部分:十五30-二十二16共195句,大都是同義平行句和綜合平行句。

【箴十2】「不義之財毫無益處;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

【箴十3】「耶和華不使義人受饑餓;惡人所欲的,祂必推開。」

【箴十4】「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

【箴十5】「夏天聚斂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時沈睡的,是貽羞之子。」

  • 第1節的「智慧之子」、「愚昧之子」與第5節的「智慧之子」、「貽羞之子」前後呼應,把1-5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工作與財富。勤奮的是「智慧之子」,懶惰的是「貽羞之子」。
  • 「耶和華不使義人受饑餓」(3a),但神並沒有應許滿足人對豪宅、名車和度假等奢侈生活的欲望。相反,「惡人所欲的,祂必推開」(3b)。這也是摩西在百姓進入應許之地之前的吩咐:「你們要謹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離正路,去事奉敬拜別神。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使天閉塞不下雨,地也不出產,使你們在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美地上速速滅亡」(申十一16-17)。人總是盼望得到幸福,但並不總能看出什麽才是幸福。百姓事奉敬拜別神,無非是得著更多的身外之物,但這樣得到的「不義之財毫無益處」(2a),既不能阻止死亡、也不能帶下陰間。外面的財富並不能減輕人的煩惱,只是改變了煩惱的形式。而一個人里面的財富越豐富,對身外之物的需求就越少,也就越容易得到幸福和滿足。真智慧是分清里面和外面的財富,「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2b),是里面永恒的財富。
  • 神的百姓「富足(4b)的基礎並不是人的勤勞,而是神的恩典。百姓進入應許之地之前,神就已經應許,百姓若順服神(申十一13),「祂必按時降秋雨春雨在你們的地上,使你們可以收藏五谷、新酒,和油,也必使你吃得飽足,並使田野為你的牲畜長草」(申十一14-15)。但是,神既賜下恩典的應許,也要求人勤奮工作,就是嗎哪也要人早起收取(出十六14-16)。因此,真智慧是更加有信心、更加盡本分地伸手接受恩典,而不是坐等天上掉餡餅。所以「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4節),物質的財富如此,屬靈的財富更是如此。
  • 手勤的」並非一心致富,而是順服神,按時「聚斂」(5a),成為伸手領受神恩典的智慧之子」(5a);「手懶的」也不是淡泊名利,而是體貼肉體,不肯按時「收割」,成了袖手錯過神恩典的貽羞之子」(5b)。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顛倒的世代,人們妖魔化辛勤勞作的智慧之子,補貼不事生產的貽羞之子,推崇只會抱怨的「愚昧之子」(1b);爭取公平的享受,卻不關心公平的付出。真智慧就是不管世道變得怎樣眼花繚亂,都堅信「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
  • 在以色列,農夫在陽歷三、四月間的逾越節開始收割大麥,陽歷五、六月間的五旬節收割完小麥。「收割時」(5b),就是從逾越節到五旬節,也就是「夏天」(5a)。收割時沈睡的」(5b),就不能享受豐收;懶惰人天天休息,卻無法享用安息。真智慧是在該工作的時候強迫自己工作,免得讓工作或饑餓來強迫人。

【箴十6】「福祉臨到義人的頭;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箴十7】「義人的紀念被稱讚;惡人的名字必朽爛。」

【箴十8】「心中智慧的,必受命令;口里愚妄的,必致傾倒。」

【箴十9】「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穩;走彎曲道的,必致敗露。」

  • 第6節借著人身上的部位,從「手」(4節)所代表的「福祉」(6節),自然地過渡到「口」(6節)所代表的言語。6-14節幾乎每句都有「口」或「嘴」(除了7、9、12節),把6-14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口舌對個人的影響:
    1. 口舌對自己的影響(6-9節);
    2. 口舌對人對己都有影響(10節);
    3. 口舌對別人的影響(11-14節)。
  • 6-9節的主題是口舌對自己的影響。
  • 「強暴蒙蔽惡人的口」(6b),可譯為「惡人的口藏匿殘暴」(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
  • 「義人的紀念被稱讚;惡人的名字必朽爛」(7節),在這個單元中是說口舌的智慧和愚昧會給自己帶來相應的影響。
  • 「心中智慧的,必受命令;口里愚妄的,必致傾倒」(8節),可譯為「智慧的心,領受誡命;愚妄的嘴唇,必致傾倒」(和合本修訂版)。「口里愚妄」(8b、10b),指說話沒有智慧。真智慧是認識自己的有限、謙卑受教,而沒智慧的愚妄人則是自命不凡、無可救藥。承認自己的罪,是邁向得救的第一步;承認自己的無知,是邁向智慧的第一步。但人若在某個領域有點專業知識,常常不容易看到自己知識的邊界,就像一個視線被擋住的人,自信滿滿地沖往懸崖。他們不但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而且常常越過自己的已知,把自己當作另一個領域的專家,結果口里的「愚妄」只能證明自己有三倍的無知。
  • 「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穩;走彎曲道的,必致敗露」(9節),在這個單元中指口舌方面的「正直」和「彎曲」。說話「正直」、誠實的,有時貌似愚拙,但卻「步步安穩」;而說話「彎曲」、圓滑的,雖然看起來精明,但卻「必致敗露」。真智慧是永遠說誠實話,就不必刻意記住自己曾經說過什麽。

【箴十10】「以眼傳神的,使人憂患;口里愚妄的,必致傾倒。」

  • 「以眼傳神的,使人憂患;口里愚妄的,必致傾倒」(10節),可譯為「擠眉弄眼的,使人憂患;愚妄的嘴唇,必致傾倒」(和合本修訂版),形容搬弄是非、不光明正大地說話(六13)。
  • 「以眼傳神的,使人憂患」是口舌對別人的影響,「口里愚妄的,必致傾倒」是口舌對自己的影響。真智慧是隨時提醒自己:口舌既能敗壞別人,也能敗壞自己。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褻瀆的時代,言語成了敗壞思想的捷徑;信徒應當特別注意口舌的分別為聖,「淫亂並一切污穢,或是貪婪,在你們中間連提都不可,方合聖徒的體統。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弗五3-4)。
  • 本節把6-9節和11-14節的主題前後顛倒,成為6-14節的轉折句。

【箴十11】「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箴十12】「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箴十13】「明哲人嘴里有智慧;無知人背上受刑杖。」

【箴十14】「智慧人積存知識;愚妄人的口速致敗壞。」

  • 11-14節的主題是口舌對別人的影響。
  • 「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11a),指有智慧的話語能夠幫助人敬畏神、接上生命的源頭(十三14;十四27;十六22)。
  • 「強暴蒙蔽惡人的口」(11b),可譯為「惡人的口藏匿殘暴」(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
  • 「恨能挑啟爭端」(12a),在這個單元中指煽動「恨」的言語。「愛能遮掩一切過錯」(12b),在這個單元中指發表「愛」的言語。使徒彼得引用了本節(彼前四8)。真智慧是用愛的言語「遮掩一切過錯」,而不是用恨的言語「挑啟爭端」。今天,許多政客發現了一個神奇的公式:只要讓人們感到恐懼、怨恨和嫉妒,他們就會逐漸交出財產和自由的控制權。真智慧是看出,那些總是設法「挑啟爭端」,而不是用愛「遮掩一切過錯」的人,所關心的只是人手中的選票。真智慧也能看出,這些人看上去巧舌如簧,實際並沒有多少智力。因為用謊言煽動仇恨,比用誠實激發友愛簡單得多;蠱惑群眾並不需要邏輯和證據,只需要危言聳聽、誇大其詞,重覆百遍即可。
  • 「明哲人嘴里有智慧;無知人背上受刑杖」(13節),意思是有智慧的人會成為神話語的出口,用「智慧」來供應人,成為「生命的泉源」。而神的百姓中缺乏智慧的人,神也不會棄之不顧,但卻會用「刑杖」來「馴服」(詩三十二9)他們。愚昧是「無知人」自招的不幸,因為對於「無知人」來說,一次痛苦的管教,勝過一百次言語的勸誡。真智慧是承認無知、「領受責備」(十五5);而不是「恨惡責備」(十五10),結果「背上受刑杖」。
  • 「智慧人積存知識」(14a),原文的意思是智慧人懂得慎思明辨,把話語「積存」起來,留待合適的時機;而愚妄人卻口無遮擋,結果是顯露自己的無知、「愚妄人的口速致敗壞」(14b)。因此,真智慧不是自詡「心直口快」,而是「快快地聽,慢慢地說」(雅一19)。
  • 「知識」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與「分別善惡」(創二9、17)的「分別」是同一個詞,在聖經中也被譯為「知道」(伯十7)、「認識」(賽五十三11)、「明白」(賽五十八2)。「知識」包括兩個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里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

【箴十15】「富戶的財物是他的堅城;窮人的貧乏是他的敗壞。」

【箴十16】「義人的勤勞致生;惡人的進項致死(死:原文是罪)。」

  • 15-16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談論財富和安全感。
  • 「富戶的財物是他的堅城」(15a),在這里的上下文中並不是說倚仗財富(十八11),而是說勤勞致富(16節)使人生活有保障。當以色列的屬靈光景正常時,「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22節),「富戶的財物」(15節)是因為「手勤」(4b)。而在以色列的屬靈光景正常時,「窮人的貧乏是他的敗壞」(15b),因為「窮人的貧乏」都是「手懶」(4a)的後果。真智慧不是故意拒絕財富,而是勤勞致富。
  • 「義人的勤勞致生;惡人的進項致死」(16節),可譯為「義人的報酬帶來生命;惡人的所得用來犯罪」(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真智慧看待一個人的屬靈光景,並不是根據他的所有,而是根據他是「義人」還是「惡人」;並不在於貧窮或是富足,而在於「無論在什麽景況都可以知足」(腓四11)。「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一21),「賞賜」和「收取」都可以顯明人的本相。被財富蒙住的心眼需要被貧窮打開,用貧窮建立的屬靈泡沫需要用財富來戳破;窮人突然擁有了產業,富人忽然失去了錢財,都可以讓人認識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
  • 人不可依仗財富(2、16節),也不可誇口貧窮(15節)。在一個人還不懂得如何與錢財相處之前,窮人和富人都不值得稱讚。故意擁抱貧窮、輕看神所賜的財富,既不屬靈、也不浪漫(十四20;十八23;十九7;二十二7),只不過是矯情懶惰的貽羞之子」(5b)。聖經並沒有說窮人會更屬靈、富人會更愛財,而是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因此,神「不以貌取人」(申十17),真智慧就是「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利十九15)。

【箴十17】「謹守訓誨的,乃在生命的道上;違棄責備的,便失迷了路。」

  • 「謹守訓誨」(17a),指謹守父母的訓誨(1節),「違棄責備」(17b),指違背父母的責備(1節)。
  • 真智慧首先要承認無知,才能有受教的心,並且「謹守訓誨」,「在生命的道上」(17a)持續長進。本節作為一句過渡句,與第1節呼應,開始了一個新的部分(18-30節)。

【箴十18】「隱藏怨恨的,有說謊的嘴;口出讒謗的,是愚妄的人。」

【箴十19】「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箴十20】「義人的舌乃似高銀;惡人的心所值無幾。」

【箴十21】「義人的口教養多人;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

  • 18-21節每句都有「口」、「舌」,把18-21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言語的價值。
  • 愚妄人散布「讒謗」(18b)的話,用「說謊的嘴」(18a)來掩蓋自己所隱藏的「怨恨」(18a),而隱藏的仇恨比公開的仇恨更加危險。真智慧是不憑言辭作判斷。謊言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歷史,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輕易、直接地影響那麽多的人。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謊言泛濫的網絡時代,許多人都以言辭而不是結果來作判斷,所以「說謊的嘴」和「讒謗」越來越容易引發群眾的興奮、恐慌或仇恨,並且讓人深信不疑,甘心成為傳播的工具。
  •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19節),這也是傳道人和作父母的最需要學習的真智慧。因為人的「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七18),所以言多必失。很多蠢話都是出自那些想說聰明話人的口,常常是從聖經的教導說起,以人的血氣結束(31節);動機是造就人,結局是敗壞人(32節)。智慧人說話是因為該說,愚昧人說話是因為想說。真智慧是在言語上有節制,懂得什麽話是該說、什麽話只是自己想說;寧可不說,也不要亂說;寧可少說,也不要多說。
  • 「高銀」(20節)指經過挑選的純銀。「義人的舌乃似高銀;惡人的心所值無幾」(20節),是說「舌」的價值,在於「心」的價值;言語的價值,取決於人的價值。真智慧是承認自己的「心」不完全,所以「多言多語難免有過」,再屬靈的人也應當學會「禁止嘴唇」。
  • 「義人的口教養多人;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21節),原文是「義人的口喂養多人;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英文ESV譯本)。義人的口中滿有智慧,「是生命的泉源」(11節),幾句話就可以喂養別人;而愚昧人的「多言多語」都是毫無營養的嘮叨,連喂飽自己都不夠。真智慧是承認自己無知,不可好為人師,「教養多人」的果效是從柔和謙卑的生命泉源中流出來的。

【箴十22】「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

【箴十23】「愚妄人以行惡為戲耍;明哲人卻以智慧為樂。」

【箴十24】「惡人所怕的,必臨到他;義人所願的,必蒙應允。」

【箴十25】「暴風一過,惡人歸於無有;義人的根基卻是永久。」

  • 22-25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人的喜樂與安穩。
  • 人靠自己的努力所得來的短暫快樂,總會尾隨著各種意想不到的後患。但「耶和華所賜的福」(22a),卻能使人「靠主常常喜樂」(腓四4),沒有後患,「並不加上憂慮」(22b)。富足的人若沒有神的祝福,「他雖積蓄銀子如塵沙,預備衣服如泥土;他只管預備,義人卻要穿上;他的銀子,無辜的人要分取(伯二十七16-17)。因此,真智慧是「以神為樂」(羅五11),否則財富只是轉移和放大煩惱的方式。
  • 「愚妄人以行惡為戲耍」(23a),指人的肉體所追求的快樂就是犯罪,所以常常是明知後果,也很難克制自己犯罪的欲望。「明哲人卻以智慧為樂」(23b),也就是「以神為樂」(羅五11)。真智慧判斷一個人是智慧還是愚妄,不是單憑人的言語,更要觀察人所喜愛的事物。
  • 「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22節),但人若不敬畏神,就會什麽都怕,總是缺乏安全感(24節);最有錢、最有權的惡人,往往也是最害怕遭人暗算的人。「惡人所怕的」(24a)實際上是神的審判,所以他們的「懼怕里含著懲罰」(約壹四18),而這刑罰「必臨到他」(24a)。他的一切都建立在短暫的事物上(太七26-27),「暴風一過,惡人歸於無有」(25a;詩一4-6)。因此,真智慧是認識到,充滿懼怕的往往都是惡人,因為不斷制造地獄的人,更會擔心自己深陷其中。
  • 「義人所願的」(24b)乃是神的同在,所以「必蒙應允」(24b)。真智慧是把安穩建立在永恒的事物上(太七24-25),所以「義人的根基卻是永久」(25b)。
  • 22-25節和27-30節在結構、用詞和內容上都是對稱的,26節是一個分割和過渡,使22-30節成為一個完整的對稱結構:
    • A. 人的喜樂與安穩(22-25節)
    •  B. 人所盼望的喜樂落空(26節);
    • A1. 人的盼望與未來(27-30節)。

【箴十26】「懶惰人叫差他的人如醋倒牙,如煙薰目。」

  • 「如醋倒牙」(26a),指人期待用甜酒來加添喜樂,結果葡萄酒被發酵過度,成了倒牙的酸醋。「如煙薰目」(26b),指人期待用火來預備食物,結果卻得到了熏人的煙霧。這兩個比喻都是形容「懶惰人叫差他的人」(26a)所盼望的喜樂落空。
  • 神百姓中的「懶惰人」不想工作,還能找出許多貌似屬靈的理由。因此,「愛人如己」(利十九18)的真智慧,不是為了幫助弟兄、或者出於憐憫,就毫無原則地聘請「懶惰人」,以致「如醋倒牙,如煙薰目」,使喜樂的盼望落空;而是「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利十九17)。

【箴十27】「敬畏耶和華使人日子加多;但惡人的年歲必被減少。」

【箴十28】「義人的盼望必得喜樂;惡人的指望必致滅沒。」

【箴十29】「耶和華的道是正直人的保障,卻成了作孽人的敗壞。」

【箴十30】「義人永不挪移;惡人不得住在地上。」

  • 27-30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人的盼望與未來。
  • 「敬畏耶和華使人日子加多;但惡人的年歲必被減少」(27節),「義人永不挪移;惡人不得住在地上」(30節),都是指人在應許之地的生活。敬畏神的「義人」將永遠安息在神的應許里,最終「盼望必得喜樂」(28a);而不敬畏神的「惡人」則無法長久活在神的應許里,最終「指望必致滅沒」(28b)。真智慧享用應許的秘訣不是倚靠自己的努力,而是敬畏神。
  • 神的道路是「正直人的保障」(29a),但卻「成了作孽人的敗壞」(29b)。不敬畏神的人可以自由地選擇道路,但卻沒有不受屬靈法則管理的自由,所以最終都要受到神的鑒察和審判(30節)。真智慧鑒察自己「正直」還是「作孽」的方法,是反省自己是否擔心遵行神的道會帶來虧損。

【箴十31】「義人的口滋生智慧;乖謬的舌必被割斷。」

【箴十32】「義人的嘴能令人喜悅;惡人的口說乖謬的話。」

  • 十31-十一2是一個單元,主題是神的喜悅與恨惡。
  • 31-32節是一對平行句,談論言語和人的品格。
  • 「滋生智慧」(31a),是把智慧比喻成果實,可以令吃的人「喜悅」(32a)。口舌的果子是生命的反映,「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路六43)。真智慧用「滋生智慧」和「令人喜悅」兩個標準來鑒察自己的口舌價值。如果我們自己覺得說話很有「智慧」,卻不能「令人喜悅」,反而讓人厭煩,說明話說得不合宜,不是「如金蘋果在銀網子里」(二十五11)。如果我們的話說得「令人喜悅」,卻不能讓人得著「智慧」,反而讓人安於愚昧,說明扭曲了真理,「諂媚鄰舍的,就是設網羅絆他的腳」(二十九5)。
  • 本章從各個方面比較了「義人」(32a)和「惡人」(32b)。而一個人在神的眼中是「義人」還是「惡人」,可以從他嘴唇的果子看出來。人的言語是生命的果子,「因為心里所充滿的,口里就說出來」(路六45)。「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自己的舌頭,反欺騙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徒然的」(雅一26)。因此,真智慧不是只顧一吐為快,而是經常反省自己:我們的口是「滋生智慧」,還是違背真理的「乖謬的舌」(31b)?我們的話是滿有恩典、「令人喜悅」(32a),還是扭曲真理的「乖謬的話」(32b)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