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十一1】「詭詐的天平為耶和華所憎惡;公平的法碼為祂所喜悅。」
【箴十一2】「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
- 十31-十一2是一個單元,主題是神的喜悅與恨惡。
- 「喜悅」(1b)一詞把本節與十32相連。義人的言語能得著神的「喜悅」(十32),交易中的誠實也是如此。「喜悅 רָצוֹן/rä·tson’」與「驕傲 זָדוֹן/zä·don’」(2節)、「羞恥 קָלוֹן/kä·lon’」(2節)原文的母音韻相連,把1-2節組成意義相關的一對平行句。1-2節和十31-32節在結構和意義上都前後對稱,應當作為一個單元來理解:
- 「詭詐的天平為耶和華所憎惡」(1a),對應「惡人的口說乖謬的話」(十32b);
- 「公平的法碼為祂所喜悅」(1b),對應「義人的嘴能令人喜悅」(十32a);
- 「驕傲來,羞恥也來」(2a),對應「乖謬的舌必被割斷」(十31b);
- 「謙遜人卻有智慧」(2b),對應「義人的口滋生智慧」(十31a)。
- 「公平的法碼」(1b),指重量合格的法碼石,古代的度量衡工具的誤差最高可達6%,很少有重量完全相同的法碼石。交易是否公平,往往取決於人的誠實。
- 在交易上欺詐的,就是拒絕神的權柄,在神面前「驕傲」(2a)。「驕傲」是受惡人歡迎的客人,「羞恥」不受歡迎,但卻不請自來;因為驕傲的人不肯降服在神面前,必要被神管教,所以「驕傲來,羞恥也來」(2節)。真智慧知道「驕傲」只是無知的假面具,所以人的「驕傲」與「羞恥」如影隨形,優越感與自卑感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 在交易上誠實的,就是順服神的權柄,在神面前作「謙遜人」(2b)。真智慧是承認「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十22),所以不會用詭詐的方法致富;相反,「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鬥,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里;因為你們用什麽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麽量器量給你們」(路六38)。
- 公平的交易(1節)和慷慨的施舍(24-25節),都是神所喜悅的。今天,許多人卻想取代神的法則,用「均貧富」來代替公平交易,醉心於公平地分配財富,而不是公平地創造和交易財富。二十世紀有許多國家始於重新分配財富,卻終於重新分配貧窮;摧毀了一個自由市場,卻創造了一個黑市。這個社會實驗到二十一世紀還在許多福利國家繼續,用剝奪富人的自由來使窮人進入自由,用一種不平等來推翻另一種不平等。真智慧是相信真正的平等是富人不占窮人的便宜,窮人也不占富人的便宜。只有智慧才可以與人分享,卻不會造成新的不平等(十六23);只有真理才能叫人得以自由(約八32),而不會傷害別人的自由(加五13)。
【箴十一3】「正直人的純正必引導自己;奸詐人的乖僻必毀滅自己。」
【箴十一4】「發怒的日子資財無益;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
【箴十一5】「完全人的義必指引他的路;但惡人必因自己的惡跌倒。」
【箴十一6】「正直人的義必拯救自己;奸詐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
【箴十一7】「惡人一死,他的指望必滅絕;罪人的盼望也必滅沒。」
【箴十一8】「義人得脫離患難,有惡人來代替他。」
- 3-8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義人和惡人的保障。
- 3-4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正-反-反-正」,從1-2節過渡到3-8節的主題:
- 「正直人的純正」(3a)必能 「引導自己」(3a)進入拯救、免受審判,而「奸詐人的乖僻」(3b)必在審判的日子「毀滅自己」(3b)。
- 「發怒的日子」(4a),原文是單數,指神審判的日子。到那時,倚靠錢財的人將事與願違,因為審判的時候「資財無益;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4節;十2)。
- 5-6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正-反-正-反」:
- 「完全人的義必指引他的路;但惡人必因自己的惡跌倒」(5節),可譯為「完全人的義修平自己的路;但惡人必因自己的惡跌倒」(和合本修訂版)。完全人的義和惡人的惡,都會給自己帶來相應的後果:一個使道路平坦,一個成為路上的絆腳石。
- 「正直人的義必拯救自己;奸詐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6節),人若正直而無知,只是軟弱無力;人若博學卻奸詐,則是危險可怕。「奸詐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6b),可譯為「奸詐人必被自己的欲望纏住」(和合本修訂版)。奸詐人的貪婪將成為捕獲自己的陷阱,而正直人的義可以拯救自己逃離貪婪的陷阱。
- 7-8節是兩個告誡:
- 「惡人一死,他的指望必滅絕;罪人的盼望也必滅沒」(7節),意思是人的肉身一死,所有的能力和資源都歸於無有,一切承諾和盼望也終成泡影。
- 「義人得脫離患難,有惡人來代替他」(8節),指惡人將落進自己為義人設置的陷阱里,而義人只是暫時受苦。正如埃及軍兵代替以色列人被淹沒在紅海之中(出十四26-31),哈曼代替末底改被掛在木架上(斯七10),控告但以理的人代替但以理被丟在獅子坑中(但六24)。
- 真智慧是認識到,財富、勢力和謀算都不能成為人的保障,惟有神才是自己最終的保障。所以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應當照著神所喜悅的「公義」去行;不要以為可以一面行惡、一面指望神能拯救自己。
【箴十一9】「不虔敬的人用口敗壞鄰舍;義人卻因知識得救。」
- 「義人卻因知識得救」(9節),指屬靈的智慧和洞察力能使義人逃脫惡人的言語,成為他的保障。「知識」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與「分別善惡」(創二9、17)的「分別」是同一個詞,在聖經中也被譯為「知道」(伯十7)、「認識」(賽五十三11)、「明白」(賽五十八2)。「知識」包括兩個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里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
- 第9節的「得救」原文與第8節的「得脫離」是同一個詞,兩句交錯對稱。第9節是承上啟下,用「得救」承接3-8節,用「口」(9、11節)、「鄰舍」(9、12節)開啟10-15節,從3-8節的「保障」過渡到10-15節的主題。
【箴十一10】「義人享福,合城喜樂;惡人滅亡,人都歡呼。」
【箴十一11】「城因正直人祝福便高舉,卻因邪惡人的口就傾覆。」
【箴十一12】「藐視鄰舍的,毫無智慧;明哲人卻靜默不言。」
【箴十一13】「往來傳舌的,泄漏密事;心中誠實的,遮隱事情。」
【箴十一14】「無智謀,民就敗落;謀士多,人便安居。」
【箴十一15】「為外人作保的,必受虧損;恨惡擊掌的,卻得安穩。」
- 10-15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明智的言語和沈默。
- 10-11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正-反-正-反」,描述義人和惡人的言語對周圍的影響。
- 「義人享福,合城喜樂」(10a),是因為「城因正直人祝福便高舉」(11a)。
- 「惡人滅亡,人都歡呼」(10b),是因為城「因邪惡人的口就傾覆」(11b)。
- 「高舉」原文是「建造」,「傾覆」原文是「拆毀」。真智慧是認識到,明智的言語可以建造教會,無知的言語卻會拆毀教會。
- 12-13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正-反-正」,具體描述義人和惡人的言語特征。
- 惡人「藐視鄰舍」(12a),說話容易傷人;但面對侮辱,「明哲人卻靜默不言」(12b),用愛心約束自己。
- 惡人「往來傳舌」(13a),在背後毀謗別人、制造紛爭;義人卻是「心中誠實的,遮隱事情」(13b),值得信賴。
- 信徒普遍的難處,就是「舌頭沒有人能制伏」(雅三8),有意無意地以各種屬靈的借口「往來傳舌」。真智慧是認識到,信徒若要「彼此切實相愛」(彼前四8),首先就要對付自己的口舌、學會保守秘密,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 14-15節是一對平行句,形成一個交錯平行結構:
- A. 責備不明智的沈默:「無智謀,民就敗落」(14a);
- B. 稱讚明智的言語:「謀士多,人便安居」(14b);
- A1. 責備不明智的言語:「為外人作保的,必受虧損」(15a);
- B1. 稱讚明智的沈默:「恨惡擊掌的,卻得安穩」(15b)。
- 「無智謀」,可譯為「沒有指導」(英文ESV譯本)。「謀士多」,意味著獨立思考、不崇拜權威,因為我們總能找到相反意見的權威、不同觀點的「謀士」。真智慧是為了個人的原因,就應當約束口舌、保守秘密(12、13、15節);而為了鄰舍和教會的利益,則應當積極發聲、提出忠告(14節)。毀壞一個國家的通常不是那些作惡多端的人,而是那些作壁上觀、明哲保身的人。
- 聖經不讚成為人作保(六1),但第15節的重點不是作保的行為,而是明智的言語。真智慧是該拒絕時就要拒絕、該沈默時就要沈默;不懂拒絕的就是濫用愛心的愚昧人,不懂沈默的就是熱心過度的愚妄人。
【箴十一16】「恩德的婦女得尊榮;強暴的男子得資財。」
【箴十一17】「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殘忍的人擾害己身。」
【箴十一18】「惡人經營,得虛浮的工價;撒義種的,得實在的果效。」
【箴十一19】「恒心為義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惡的,必致死亡。」
【箴十一20】「心中乖僻的,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完全的,為祂所喜悅。」
【箴十一21】「惡人雖然連手,必不免受罰;義人的後裔必得拯救。」
【箴十一22】「婦女美貌而無見識,如同金環帶在豬鼻上。」
- 16-22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
- 16-17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正-反-正-反」:
- 「恩德的婦女」(16a)表面上軟弱,但所得的「尊榮」(16a)卻比「強暴的男子」(16b)的「資財」(16b)更有恒久的價值。
- 對別人「仁慈」(17a),表面上吃虧,實際上是「善待自己」(17a),提升了內在的價值;對別人「殘忍」(17b),表面上贏了,實際上是「擾害己身」(17b),損害了內在的價值。因為神審判的法則是:「你們用什麽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麽量器量給你們」(太七2)。
- 18-19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正-正-反」:
- 「惡人經營,得虛浮的工價」(18a),價值並不實在,結果「必致死亡」(19b)。
- 「撒義種的,得實在的果效」(18b),價值是實在而確定的,「必得生命」(19a);但並不會立竿見影,而需要帶著信心「忍耐等候地里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五7)。
- 「恒心為義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惡的,必致死亡」(19節),可譯為「真正行義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惡的,必致死亡」(和合本修訂版),這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結局。
- 20-21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正-反-正」:
- 人的心思和行為,決定了自己是神「所喜悅」(20b),還是被神「所憎惡」(20a)的。神「所喜悅」的,在神眼中看為寶貴;神「所憎惡」的,在神眼中毫無價值。
- 「惡人雖然連手,必不免受罰;義人的後裔必得拯救」(21節),也可譯為「可以確定,惡人必不免受罰;但義人的後裔必得拯救」(英文ESV譯本)。因為神必拯救祂看為寶貴的,丟棄祂眼中的垃圾。
- 22節無見識的婦女與16節「恩德的婦女」前後呼應,使16-22節成為一個完整的單元。「婦女美貌而無見識」(22節),原文是「婦女美貌而無判斷力」。女人若沒有明智的判斷力(撒上二十五33),她的美貌只不過是豬所戴的金鼻環,戴著金鼻環的豬也還是豬。因為「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三十一30),外表的美只能暫時取悅人的眼目,在神眼中與泥土無異;而靈魂的美不但能感染人的心靈,也能蒙神的喜悅。因此,女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里面有了恩德和判斷力,外面就能長久地活出美麗和尊榮,這才是女人活出了自己的價值。
-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年)說:「盡量不要成為成功的人,而要成為有價值的人。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1955年5月2日《生活》雜志)。世人的難處是不知道什麽才是人生的價值,真智慧是認識人生的價值在於活出品行,也就是恢覆神起初造人時所賦予的形象(創一26),「恒心為義」、「行事完全」。因此,用真智慧來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他在多大程度上脫離了「自我」,「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
【箴十一23】「義人的心願盡得好處;惡人的指望致幹忿怒。」
【箴十一24】「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
【箴十一25】「好施舍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箴十一26】「屯糧不賣的,民必咒詛他;情願出賣的,人必為他祝福。」
【箴十一27】「懇切求善的,就求得恩惠;惟獨求惡的,惡必臨到他身。」
- 23-27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提升人生價值的途徑。
- 23-24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正-反-正-反」。
- 「盡 אַךְ/ak」(23節)和「反致 אַךְ/ak」(24節)原文是同一個詞,強調一種意想不到、並且毫無例外的結果。
- 「義人的心願盡得好處;惡人的指望致幹忿怒」(23節),可譯為「義人的心願盡是好的;惡人的指望卻帶來憤怒」(和合本修訂版),加強了十28的語氣。
- 這兩句都是雙關語:「義人的心願」都是為了別人的好處,結果卻自己得了好處;「惡人的指望」是損人利己,結果卻給自己招來神的忿怒。這個吊詭法則的具體例子,就是「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24節)。
- 25-26節都是農業方面的比喻。25節是具體說明「有施散的,卻更增添」,26節是具體說明「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
- 「好施舍的,必得豐裕」(25a),可譯為「祝福別人的,必得豐裕」(英文ESV譯本),意思是祝福別人的,神也讓他的牲畜肥壯。
- 「滋潤人的,必得滋潤」(25b),可譯為「給別人澆水的,必得澆灌」(英文ESV譯本),意思是用自己的水泉幫人澆灌田地的,神也使他的田地得著澆灌。我們幫助別人,實際上就是幫助自己,這也是「愛人如己」(利十九18)的屬靈法則。
- 「屯糧不賣的」(26a),指在缺糧的時候囤積居奇、待價而沽。
- 「情願出賣的」(26b),指在饑荒的時候糶糧給人(創四十一56)。
- 27節的「善」(27節)與23節的「好」原文是同一個詞,這個關鍵字把27節和23節聯系到一起,前後呼應。「求善的」(27a),是為別人求好處;「求惡的」(27b),是咒詛別人。我們為別人求什麽,最終卻是自己得到什麽,這也是一個屬靈的法則,「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找到」(太七8)。
- 用真智慧來提升人生價值的途徑只有一個:不是增加多少,而是減少多少;不是擁有多少,而是舍去多少(約十二23-25)。無論是屬靈還是物質,施比受都更為有福(徒二十35)。因為施舍就是舍去不能保留的,得著不會失去的;減少屬肉體的,增加屬靈的。所以舍棄比獲取更能提升人生的價值,這就是「積攢財寶在天上」(太六20)的屬靈法則。
- 公平的交易(1節)和慷慨的施舍(24-25節),都是神所喜悅的。今天,許多人卻想取代神的法則,用所謂的經濟正義(Economic Justice)代替慷慨的施舍:不是鼓勵人「好施舍」,而是先取走百姓的錢,然後替他們「施散」給更有可能投票給自己的人,讓他們更加倚賴政府、繼續擁護自己,越來越習慣於貪戀別人的錢財(出二十17)。這樣的施舍是減少別人、增加自己,並不是「義人的心願」,而是「惡人的指望」。凡是倚賴人的「均貧富」夢想,無不始於「均富」、終於「均貧」;凡是不能使人更加仰望神、只會使人更加倚賴人的「施舍」,都不是「求善」,而是「求惡」。
【箴十一28】「倚仗自己財物的,必跌倒;義人必發旺,如青葉。」
【箴十一29】「擾害己家的,必承受清風;愚昧人必作慧心人的仆人。」
【箴十一30】「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有智慧的,必能得人。」
【箴十一31】「看哪,義人在世尚且受報,何況惡人和罪人呢?」
- 28-31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比較倚仗財富和智慧的結果。
- 「倚仗自己財物的,必跌倒」(28a),是把倚仗財富的惡人比作根基不穩的房屋,結果必然倒塌。29節繼續了房屋的比喻:「擾害己家的,必承受清風」(29a),因為倚仗財富等於破壞自己的家庭,就像亞幹(書七24-26),最終落得一場空;「愚昧人必作慧心人的仆人」(29b節),指倚仗財富的愚昧人必會家道敗落、賣身給有智慧的人作奴仆。
- 「義人必發旺,如青葉」(28b),是把有智慧的義人比作一棵樹。30節繼續了樹的比喻:「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30a),供應人生命、救人脫離死亡,就像亞比該(撒上二十五33);「有智慧的,必能得人」(30b),這棵樹的果子可以吸引人歸向智慧。
- 「義人在世尚且受報」(31a),原文是「義人在地上尚且受報」(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使徒彼得引用了本節(彼前四17-18)。神樂意賜福給祂的百姓,但財富未必都是祝福。人若離棄智慧、倚仗財富,錢財反而會帶來災禍(28節)。相反,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幹」(詩一3),並且能給人帶來生命和智慧。這個屬靈法則對所有的人都是有效的:連有智慧的「義人」,尚且承擔選擇的後果(31節),何況那些不能做出明智選擇的「惡人和罪人」(31b)呢?因此,凡有頭腦的人,都應當按照智慧、而不是順從自己的肉體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