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十二1】「喜愛管教的,就是喜愛知識;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

【箴十二2】「善人必蒙耶和華的恩惠;設詭計的人,耶和華必定他的罪。」

【箴十二3】「人靠惡行不能堅立;義人的根必不動搖。」

  • 本章分為兩個長度相同的單元(1-14節;15-28節),兩個單元都以一句智慧人肯受教、愚昧人不肯受教的箴言開始(1、15節),又以一句應許的箴言結束(14、28節)。
  • 1-14節是第一個單元,主題是建造家庭,結構是:
    1. 引言(1-3節);
    2. 言語和家庭(4-7節);
    3. 工作和家庭(8-12節);
    4. 總結(13-14節)。
  • 1-3節是第一個單元的引言,把「耶和華」(2節)的恩惠和定罪放在中心,表明受教和不受教的人(1節)、義人和惡人(3節)結局的不同,乃是神在一切之上管理的結果,也就是屬靈的規律。「喜愛管教的」(1a),就是「善人」(2a)、「義人」(3b);「恨惡責備的」(1b),就是「設詭計的人」(2b)、「靠惡行」(3a)的人。
  • 「知識」(1a)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與「分別善惡」(創二9、17)的「分別」是同一個詞,在聖經中也被譯為「知道」(伯十7)、「認識」(賽五十三11)、「明白」(賽五十八2)。「知識」包括兩個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里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
  • 凡是家庭不幸福的人,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喜愛管教的」,還是「恨惡責備的」;自己經營家庭是根據因敬畏神而得的「知識」,還是倚靠自己肉體里出來的「惡行」(3節)。人們總是煞費苦心地掩飾自己,而不是改變自己。但人若把家庭的問題推給其他人,並不是直面問題的方法,也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 一個人能否聽人責備,決定了他是什麽樣的人、有什麽樣的結局。「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1b),他們寧可聽一百句謊言,也不想聽一句不願聽到的真話,所以不配得著對人的批評,只配得著對「畜類」的鞭打。在歷史上,當許多「恨惡責備的」人發現事實不符合他們的成見時,就把事實視為需要被改變的謬誤,而他們的成見不可能有錯、他們的理論不需要根據現實而調整,結果就成了歷史上許多災難的原因。國家如此,家庭也是如此。

【箴十二4】「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貽羞的婦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

【箴十二5】「義人的思念是公平;惡人的計謀是詭詐。」

【箴十二6】「惡人的言論是埋伏流人的血;正直人的口必拯救人。」

【箴十二7】「惡人傾覆,歸於無有;義人的家必站得住。」

  • 4、7節前後呼應,把4-7節組成一個交錯平行的子單元,主題是言語和家庭:
    • A. 才德婦人的影響(4a);
    •  B. 貽羞婦人的影響(4b);
    •   C. 義人的心思(5a);
    •    D. 惡人的心思(5b);
    •    D1. 惡人的言語(6a);
    •   C1. 義人的言語(6b);
    •  B1. 惡人家庭的結局(7a);
    • A1. 義人家庭的結局(7b)。
  • 「才德的婦人」言語的特點是「智慧、仁慈」(三十一26),能使丈夫得造就、兒女蒙訓誨,成為「丈夫的冠冕」(4a)。
  • 「貽羞的婦人」言語的特點是愛「爭吵」(十九13;二十一9、19;二十五24;二十七15),無窮無盡的「爭吵」會從里面拆毀人、消耗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4b),是對丈夫一生的傷害。
  • 妻子是丈夫「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創二23),智慧的妻子造就丈夫,愚昧的妻子敗壞丈夫。男人一生的成敗、家庭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了怎樣的妻子。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就是敬畏耶和華(一7)、不交壞朋友(一10;四14)、別娶也別做愚妄婦人(十二4;十四1)。
  • 無論是妻子和還是丈夫,都是內心決定了言語,言語影響了家庭。義人的內心思念「公平」(5a),言語能夠「拯救人」(6b),家庭也「必站得住」(7b)。惡人的內心籌劃「詭詐」(5b),言語實際上是「埋伏流人的血」(6a),家庭也必被「傾覆,歸於無有」(7a)。
  • 世界上不存在永遠合得來的夫妻,因為現在合得來,不等於將來也合得來;在許多事上合得來,不等於在所有的事上都合得來。因此,家庭幸福的關鍵不在於夫妻有多合得來,而在於如何處理彼此的合不來,言語則是關鍵中的關鍵。「正直人的口必拯救人」,也必拯救婚姻。「惡人的言論是埋伏流人的血」,也會使家庭的生命流失。因此,尋找配偶的真智慧不是以貌取人,而是透過言語來看內心;而家庭和睦的真智慧,則是從好好說話開始。

【箴十二8】「人必按自己的智慧被稱讚;心中乖謬的,必被藐視。」

【箴十二9】「被人輕賤,卻有仆人,強如自尊,缺少食物。」

【箴十二10】「義人顧惜他牲畜的命;惡人的憐憫也是殘忍。」

【箴十二11】「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追隨虛浮的,卻是無知。」

【箴十二12】「惡人想得壞人的網羅;義人的根得以結實。」

  • 8-12節的主題是工作和家庭。
  • 「人必按自己的智慧被稱讚;心中乖謬的,必被藐視」(8節),在這個子單元里是指家庭。人的「智慧」未必能得到大眾的讚同,心中的「乖謬」也可以偽裝,但他家庭的光景,卻是人人可見的。「作監督的,必須無可指責」(提前三2)、「必須在教外有好名聲」(提前三7),最重要的標志就是能否「好好管理自己的家」(提前三4)。家庭比學校、職場和教會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真智慧,所以,「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三5)。
  • 「人必按自己的智慧被稱讚」,對應於「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4a),選對妻子的人是有智慧的。「心中乖謬的,必被藐視」,對應於「貽羞的婦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4b),選錯妻子的人是「心中乖謬的」。因此,人若對自己的另一半有怨言,首先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省自己是否是拒絕智慧的愚妄人。
  • 9-12節都是第8節的展開,談論如何借著工作經營好家庭:
    • 「被人輕賤,卻有仆人,強如自尊,缺少食物」(9節),意思是「不裝面子,但豐衣足食;好過硬充面子,以致忍饑挨餓」。驕傲使人愛慕虛榮,連信徒、傳道人也會「貪圖虛名」(加五26)。有人打腫臉充胖子,其實已經入不敷出;有人愛攬瓷器活,其實並沒有金剛鉆;有人假裝敬虔,其實早就靈里枯竭。人的虛榮是因為驕傲,而驕傲是出於自卑,結果是使自己成為別人看法的奴隸,所以「驕傲來,羞恥也來」(十一2)。
    • 「義人顧惜他牲畜的命」(10a),指義人存著憐恤的心,所以節制自己、不肯耗盡牲畜的體力。「惡人的憐憫也是殘忍」(10b),指惡人存著利己的心,所以對牲畜的「憐憫」只是為了更好地驅使它們。歷史證明,義人的「錯誤」強過惡人的「正確」,因為人的內心比外表的行為重要。今天,許多「政治正確 Political Correctness」的人所關心的並不是別人的福祉,而是自己的抱負;他們不是想幫助別人,只是想讓自己感到更優越。因此,他們的「憐憫」只是想讓事情看上去很美、感覺起來很好,而不是對別人的實際效果好;心既然不對,所以「政治正確的憐憫也是殘忍」。
    • 「耕種自己田地」(11a),代表踏實穩定的工作,雖然不能一夜暴富、也未必符合愛好,但卻「必得飽食」(11a)。而那些好高騖遠、投機取巧,一心想站對風口、彎道超車的人,都是「追隨虛浮的」(11b),雖然可能快速致富、一夕成名,但結果「卻是無知」(11b),必然會淪為名利的奴隸。因此,正當的工作不會卑賤,追隨虛浮的人才會卑賤。
    • 「惡人想得壞人的網羅;義人的根得以結實」(12節),可譯為「惡人想得壞人的獵物;義人的根結出果實」(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這是對第11節的解釋和擴充。惡人「追隨虛浮」的職業,實際上都是奪取其它惡人擄物的「零和遊戲 Zero-sum Game」,並沒有真正創造財富;而「義人的根得以結實」,他「耕種自己田地」的勞動果實是從自己生命的「根」里發出來的。
    • 經營家庭的真智慧是既不虛榮、也不自卑(9節),找一份踏實穩定的誠實工作(11a),心中有節制(10a),就可以讓自己「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多二12)。愛好和職業最好能分開,一個對家庭負責的人應該先做該做的事,再做愛做的事。自從亞當墮落以後,人就不應該強求把維持生計的工作和神所賜的天賦硬湊在一起。

【箴十二13】「惡人嘴中的過錯是自己的網羅;但義人必脫離患難。」

【箴十二14】「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飽得美福;人手所做的,必為自己的報應。」

  • 13-14節通過「嘴」(13節)和「口」(14節)這兩個關鍵詞,組成一對平行句,成為1-12節的總結。
  • 「惡人嘴中的過錯是自己的網羅」(13a),必然會被自己的言語所困。用言語陷害別人的人,實際上是陷害自己,弄虛作假是最使人筋疲力盡的事;而用言語傷害另一半的人,實際上是在傷害自己,夫妻吵架是家庭生命的漏失。「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太十二36-37)。但好好說話的人,無論家庭遇到什麽樣的難處,最終都能走出來,所以「義人必脫離患難」(13b)。
  • 人「口所結的果子」(14a)和「人手所做的」(14b)密不可分、互相影響,是一個家庭能否興旺的兩個關鍵。建造家庭的真智慧是管好夫妻雙方的「口」和「手」,人若用榮神益人的話語和殷勤誠實的工作來建造家庭,結果「必飽得美福」(14a)。
  •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建造家庭要管好「口」和「手」,建造社會也要管好「口」和「手」。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不知感恩的時代:過去,人們尊重那些發明者、創造者和勞動者,現在,人們卻推崇那些抱怨者、控告者和索取者;因為發明創造很困難,而通過指責來獲得自負感卻很容易。但人若不肯用「手」付代價,就沒有資格用「口」指責。今天,許多人不再數算恩典,而是數算未滿足的願望;他們認為自己有權向任何東西伸「手」,並且憤慨地用「口」抱怨自己沒有拿到更多。這樣的「口」和「手」也會結出相應的果子,「必為自己的報應」(14b)。

【箴十二15】「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

  • 15-28節是第二個單元,主題是言語和行為,結構是:
    1. 引言(15節);
    2. 言語的平衡(16-23節);
    3. 言行的合一(24-27節);
    4. 總結(28節)。
  • 「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15a),沒有什麽美德是他們所不具備的,也沒有什麽錯誤是他們所能避免的。如果想說服「愚妄人」,不能訴諸理性,只能訴諸利益,結果愚妄就成了「愚妄人」給自己挖的坑。一個永遠正確的人,一定是個「愚妄人」。而在所有的「愚妄人」中,最可悲的是權力大的人,其次是教育程度高的人,因為他們往往到最後才意識到自己的「愚妄」。人若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人若拒絕承認自己的傲慢,乃是雙倍的傲慢。
  • 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愚昧,首先要有足夠的智慧;一個人要「肯聽人的勸教」(15b),首先要成為「智慧人」(15b)。因為「愚妄人」(15a)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結果變得越來越蠢,「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十三12);「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15b),因此變得更有智慧,「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太十三12)。這個悖論表明,真智慧並不是從人的肉體里出來的,「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雅一17;三17)。

【箴十二16】「愚妄人的惱怒立時顯露;通達人能忍辱藏羞。」

【箴十二17】「說出真話的,顯明公義;作假見證的,顯出詭詐。」

  • 16和23節首尾呼應,16-17節和22-23節交錯對稱,把16-23節組成一個子單元,用「口」(19、22節)、「舌」(18、19節)、「心」(20、23節)把各個平行句聯系在一起,主題是言語的平衡,包括:
    1. 節制與誠實之間的平衡(16-17節);
    2. 安慰人與說真話之間的平衡(18-19節);
    3. 利人與利己之間的平衡(20-21節);
    4. 誠實與節制之間的平衡(22-23節)。
  • 16-17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正-正-反」,談論言語節制與誠實的平衡。
    • 「節制」(加五23)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加五22),「惱怒」(16a)是肉體被肉體惹動的結果。「愚妄人」體貼肉體,總想征服世界,卻不想征服自己,所以放縱情緒、言語急躁,「惱怒立時顯露」(16a),越說越暴露驕傲和無知(23節)。真智慧是不放縱肉體,所以言語收斂,「通達人能忍辱藏羞」(16b)、謙卑節制(23a)。
    • 真智慧是在言語的節制與誠實之間保持平衡。「通達人」若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就應當「忍辱藏羞」;但若為了別人的好處,卻應當「說出真話」(17a),不可「作假見證」(17b)。這樣的言語乃是內心的外露,只有內心「公義」(17a)的人,才能「說出真話」;一個內心「詭詐」(17b)的人,總是習慣性地「作假見證」。

【箴十二18】「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

【箴十二19】「口吐真言,永遠堅立;舌說謊話,只存片時。」

  • 18-19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正-正-反」,談論用言語安慰人與說真話之間的平衡。
  • 「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18a),輕率魯莽的言語能像刀子一樣打擊人、傷害人,傷痕深入在心。沈默未必是智慧的標志,但胡亂開口永遠是愚昧的招牌。口舌是人身上最危險的器官,「心直口快」、「爭辯真理」、「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都不能成為我們放縱口舌的借口。「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18b),不是為了自己的名利,而是為了別人的好處、成為「醫人的良藥」;不是為了贏得爭論,而是為了安慰鼓勵、造就引導、使人和睦。
  • 真智慧是在安慰人與說真話之間保持平衡。「醫人的良藥」並不是用好話來迎合人,也不是用「舌說謊話」(19b)來暫時糊弄人。真誠的話並不會傷人,誠實才能帶來長久的安慰和造就功效,因為「口吐真言,永遠堅立;舌說謊話,只存片時」(19節)。
  • 「真言」原文是「真實、忠實」。律法在要求「愛人如己」(利十九18)之前,首先要求「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利十九17)。因此,我們如果想幫助人,就告訴他們「真言」;如果只想對自己有利,就說別人想聽的。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虛偽的時代,人本主義教育的結果,使「真言」逐漸不被社會接納,甚至被當作仇恨言論(Hate Speech),但卻「永遠堅立」;而所有「政治正確」的謊話,卻「只存片時」,因為世代一變,「政治正確」的標準必然會變。

【箴十二20】「圖謀惡事的,心存詭詐;勸人和睦的,便得喜樂。」

【箴十二21】「義人不遭災害;惡人滿受禍患。」

  • 20-21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正-正-反」,談論言語利人與利己之間的平衡。
  • 「圖謀惡事的」(20a)人,一心想給別人制造痛苦,所以「心存詭詐」(20a)。而一個人心里充滿「詭詐」的結果,是使他們的心「充滿麻煩」(21b英文ESV譯本),所以「滿受禍患」(21b),害人者反害己。
  • 「勸人和睦的」(20b)人,一心要幫別人得著喜樂,結果自己的心里也充滿了「喜樂」(20b)。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十七22),所以他們「沒有疾病」(21a英文ESV譯本)、「不遭災害」(21a),利人者終利己。
  • 真智慧是在言語的利人與利己之間保持平衡。「勸人和睦」並不是有效的政治手段,相反,許多精於權術的人都是「圖謀惡事」,靠著煽動一群人反對另外一群人而掌握權力,又通過嚇唬一群人懼怕另外一群人而鞏固政權。真智慧是堅信神在一切之上掌權,所以害人者必害己。因此,只有敬畏神的人,才有可能在世界的引誘和逼迫中堅持不「圖謀惡事」,而是單單「勸人和睦」,憑信心盼望利人者終利己。

【箴十二22】「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

【箴十二23】「通達人隱藏知識;愚昧人的心彰顯愚昧。」

  • 22-23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正-正-反」,談論言語誠實與節制之間的平衡。
  • 22節和17節交錯對稱、首尾呼應,都是談論言語的誠實:
    • A. 「說出真話的,顯明公義」(17a);
    •  B. 「作假見證的,顯出詭詐」(17b);
    •  B1. 「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22a);
    • A1.「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22b)。
  • 23和16節也交錯對稱、首尾呼應,都是談論言語的節制:
    • A. 「愚妄人的惱怒立時顯露」(16a);
    •  B. 「通達人能忍辱藏羞」(16b);
    •  B1. 「通達人隱藏知識」(23a);
    • A1.「愚昧人的心彰顯愚昧」(23b)。
  • 「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22a),在神面前沒有白謊、黑謊之分;謊言就是謊言,所謂善意、謙虛的謊言,都是自欺欺人,「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37)。
  • 「通達人」(23a)應當虛心謹慎、「隱藏知識」(23a)。「知識」是一種判斷力,並不是用來驕傲炫耀的,所以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帕斯卡說:「我們必須將思想保密,用它來判斷一切,但言談如常人」(《思想錄》)。但虛心並不是故作謙卑,而是「行事誠實」(22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不必自誇,也不必虛偽地「說謊言」(22a)。心里沒有愚昧,言語才不會「彰顯愚昧」(23b);冒失開口,只不過讓人能確認自己是個愚昧人。
  • 真智慧是在言語的誠實與節制之間保持平衡。「通達人」若是為了自己的榮耀,就應當「隱藏知識」;若是為了別人的好處,卻應當「行事誠實」,不可「說謊言」。但言語乃是內心的外露,只有內心尋求神「喜悅」的人,才能「行事誠實」;一個內心「愚昧」的人,總是習慣性地「說謊言」。

【箴十二24】「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

【箴十二25】「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

【箴十二26】「義人引導他的鄰舍;惡人的道叫人失迷。」

【箴十二27】「懶惰的人不烤打獵所得的;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

  • 24和27節首尾呼應,把24-27節組成一個子單元,主題是言行的合一。謹慎的言語和殷勤的工作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
  • 24和27節交錯對稱,對比殷勤和懶惰:
    • A. 「殷勤人的手必掌權」(24a);
    •  B. 「懶惰的人必服苦」(24b),事與願違;
    •  B1. 「懶惰的人不烤打獵所得的」(27a),半途而廢;
    • A1.「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27b)。
    • 「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這是屬靈的規律。過去,「殷勤人」的成就會被認為是鼓舞,而不是「懶惰的人」的委屈;但在人本主義的教育下,「懶惰的人」不再懊悔和檢討自己的失敗,而是嫉妒和怨恨「殷勤人」的成就,因為「懶惰的人」都很願意相信自己的問題是由「殷勤人」造成的。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懶惰人掌權的時代,從來沒有一個世代能像今天一樣,把「懶惰」描繪成受害,把特權美化成平權(Affirmative);而年輕人之所以對這些觀念情有獨鐘,只是因為它們流行。真智慧是相信神在一切之上掌權,所以不管愚昧人發明出多少虛浮的理念,都堅信「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
    • 一個言語有智慧的人,工作也是殷勤的;一個信靠神的人,絕對不是懶惰的。人的知行若不能合一,就不是真智慧,更不是真屬靈。神百姓的工作並沒有聖俗之分,作基督的見證並不等於作全職傳道人(徒一8)。人若沒有神清楚的呼召,就應當殷勤工作,不要「什麽工都不做,反倒專管閒事」(帖後三11),而「要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帖後三12)。
  • 25和26節交錯對稱,對比良言和惡語:
    • A. 「人心憂慮,屈而不伸」(25a);
    •  B. 「一句良言,使心歡樂」(25b);
    •  B1. 「義人引導他的鄰舍」(26a);
    • A1.「惡人的道叫人失迷」(26b)。
    • 言語的力量超乎人的想象。「人心憂慮,屈而不伸」(25a),而「一句良言」(25b),就能「使心歡樂」(25b)。義人的良言不但能叫人歡樂,而且「引導他的鄰舍」(26a);而惡人的惡語不但叫人憂愁,並且所指的道會「叫人失迷」(26b)。
    • 真智慧是只說「良言」,也不被「惡人的道」欺騙。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看重言辭的時代。政客最大的本事,就是經常犯錯,但卻從不被人懷疑。他們總有辦法讓追隨者相信屢屢被證偽的話,使「惡人的道」聽起來不但非常靠譜、而且鼓舞人心。他們通過承諾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當選,又因為人的善忘而連任。他們總有本事讓人相信自己的預言,又有本事解釋為什麽預言沒有實現。因為「惡人的道」都體貼人的肉體、符合人的本性,所以愚昧人都願意放棄財產和自由,交換花言巧語的承諾。假先知也是如此,只要他們的一百個謊言中有一件是真的,愚昧人就願意相信他所有的謊言;而其他人在無數真話中有一句錯誤,人們就不再信任他。因為人的好奇心總是渴望趨吉避兇,所以很容易拜倒在自稱能泄露天機的人腳下。良言和惡語都是從心而出,「因為心里所充滿的,口里就說出來。善人從他心里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里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十二34-35)。良言和惡語也都是被心接受,有什麽樣的內心,就愛聽什麽樣的話語:「行惡的,留心聽奸詐之言;說謊的,側耳聽邪惡之語」(十七4)。因此,真智慧是「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才能既說合宜的「良言」,又不被「惡人的道」誘惑。

【箴十二28】「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其路之中並無死亡。」

  • 本節是第二個單元(15-28節)、也是本章的總結。
  • 「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28a),所以選擇「公義」,就是選擇「生命」。人若「在公義的道上」,很快就能知道自己有生命(約壹五13);但人若沒有「在公義的道上」,可能要到這條道路的盡頭,才能發現原來通往死亡。
  • 本章從言語和家庭(4-7節)、工作和家庭(8-12節)、言語的平衡(16-23節)、言行的合一(24-27節)四個方面,比較了智慧和愚昧、義人和惡人的言行,目的都是為了讓神的百姓能明智地選擇「生命」,因為「其路之中並無死亡」(2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