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後一1】「作耶穌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寫信給那因我們的神和(有古卷沒有和字)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
【彼後一2】「願恩惠、平安,因你們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多多地加給你們。」
- 一1-2的主題是「平安加給人」,與三18b「榮耀歸給主」首尾呼應。
- 聖經中只有一位「西門·彼得」(1節),就是主耶穌所呼召的第一位門徒(路五8、10)。「西門」是希伯來文「西緬」的希臘文形式(徒十五14),意思是「聽見」。「彼得」是主耶穌給他起的希臘文名字(可三16),意思是「石頭」,亞蘭文就是「磯法」(約一42)。
- 彼得以「耶穌基督仆人和使徒」(1節)的權柄寫了本信。「使徒」的意思是「使者、被差遣者」,特指耶穌基督所特別挑選的「十二個門徒」(路六13)。「仆人」原文是「奴隸」,表明使徒對基督的順服和謙卑的態度。
- 「同得一樣寶貴信心」(1節),表明我們「因信稱義」(羅五1)的信心並非出於自己,而是「因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1節),同樣公平、公義(賽四十五21;五十三11)地白白賜給所有的信徒:「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二8)。任何一個信徒賴以得救的信心,都與使徒的信心毫無分別;而當時的假師傅卻教導,只有少數擁有隱密知識的人才有屬靈的特權。
- 「救主」是神的稱號之一(撒下二十二2),彼得在本信中五次用「救主」一詞來形容基督(一1、11;二20;三2、18),正如他在五旬節的講道一樣(徒二21),等於宣告主耶穌基督的神性與父神是同等的(太十六16;約一1;二十28;多二13)。開創了二百年「羅馬和平 Pax Romana」的凱撒奧古斯都也自稱「救主」,但只有這位能救贖罪人、預備新天新地(三13)的「救主耶穌基督」,才能帶來真正永久的和平。
- 「恩惠、平安」(2節)結合了希臘式的「恩惠」和希伯來式的「平安」。當時的書信一般用「問候 Chairein」一詞來問安(徒十五23;二十三26),但彼得卻改為雙關語「恩惠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樂的」。「恩惠」是神賜給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動的禮物,是我們喜樂的源泉。希伯來文「平安 Shalom」不只是沒有戰爭的狀態,更表示繁榮、興盛,特別是屬靈事物上的興盛。
- 「認識 epignosis」(一2、3、8;二20)和「知識 gnosis」(一5、6;三18)是本信貫穿始終的關鍵詞,用以對比那些自稱擁有特殊知識的假師傅。信徒越「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2節),就越能經歷和享用神所賜的「恩惠、平安」。因為在神的旨意中:
- 認識神才能得永生——「認識禰——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禰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十七3)。
- 認識神是人生至善——「耶和華如此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誇口的卻因他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耶九23-24)。
- 認識神讓神最滿足——「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何六6)。
- 真神只有一位,假神卻有無數。但正如只要認識真鈔,就能分辨假鈔;我們只要認識真神,就可以分辨各種異端。
- 神是全能、全智、全知、公義、慈愛、聖潔、不變的獨一真理之神;祂三位一體、道成肉身;祂有恩慈、有嚴厲,是妒忌的神;祂是公義的審判者,也是恩典的救贖者(出三十四6-7、14;申六4;約一1;來十二29;約壹四8)。
- 在舊約中,神的立約之名是耶和華(出三14)。
- 在新約中,神的立約之名是父(約一12-13;二十17;弗一5)。
【彼後一3】「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彼後一4】「因此,祂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
- 一3-15的主題是「殷勤裝備」,與三14-18a「殷勤長進」前後呼應。
- 3-11節是一個交錯平行的結構:
- A. 認識主的起點(3節);
- B. 信徒能脫離情欲的敗壞(4節);
- C. 應當分外殷勤(5a);
- D. 人加上美德(5b-7節);
- A1. 認識主的終點(8節);
- B1. 有人忘了過去罪得潔凈(9節);
- C1. 應當更加殷勤(10節);
- D1. 神供應入口(11節)。
- 神已經在基督里賜下了敬虔生活所需要的一切(3節;腓四19),信徒不必再到基督之外尋求方法技巧、心理學說的幫助:
- 信徒敬虔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是神的大能主動賜給我們的。「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3節),其中「生命和虔敬」是重言法(Hendiadys)修辭,意思是「虔敬的生命」。
- 神的大能工作的方式,是呼召和引導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3節)。基督借著自己「榮耀和美德」,呼召我們過敬虔的生活;而我們對基督的真實認識,是我們過敬虔生活的動力和根據。
- 主首先認識我們(約十14)、呼召我們,我們才能認識祂、被祂吸引,渴慕「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
- 主「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4節),包括再來審判(三4)和新天新地(三13)。這應許能「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4節),也就是脫離罪惡、「得兒子的名分」(弗一5):
- 「神的性情」,就是神兒女的形象(加四5-6;羅八15),重生的信徒擁有父神的道德性情,將被聖靈改變成越來越像基督(弗四13;羅八29)。這是雙重的福音應許,所以福音的總綱可以總結為「藉挽回(羅三25)、得名分(太五9)」。
- 有些假師傅認為,人的身體和物質必會敗壞,只有思想或靈魂才不會朽壞。但彼得卻指出,敗壞並非因為神造的物質世界有缺陷,而是「從情欲來的」(4節);因為在新天新地里(三3),物質的身體照樣可以是「不朽壞的」(林前十五52-54),而不死的靈魂照樣也可能無法脫離敗壞。
- 有些假師傅認為,人靠著謹守律法或順從本性,思想或靈魂就可以得享永恒。但彼得卻指出,人只有借著認識基督(二20),才能「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4節)、進入永生(約十七3)。
- 有些假師傅認為,人分享神的本性,就是脫離物質世界的捆綁,變得更像神、或者變成神。但彼得卻指出,「得與神的性情有分」,只是信徒新生命的起點(5節),並不是終點。
【彼後一5】「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彼後一6】「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彼後一7】「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
- 「正因這緣故」(5節),指信徒已經得了福音的恩典、「與神的性情有分」(4節),所以就不能停留在「沒有行為的信心」(雅二20)上,而有責任靠著神的恩賜(3節)和應許(4節),「分外地殷勤」(5節)、努力地成長,活得越來越像神家的一員。
- 許多認識真鈔的人可能並沒有花過錢,比如銀行的出納。許多知道神的人可能根本並沒有經歷過神,比如從小知道神的雅各卻把神叫做「耶和華——你的神」(創二十七20)。今天,許多人有正確的神學,但卻無法用神學來解決生命的問題,所以「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詩三十四8)。因為神的「應許」(4節)就像支票,沒有支票就不能兌現,但只有通過「殷勤」努力才能兌現。
- 「應許」和「信心」(5節)都是神白白的恩賜(1節),但卻不能成為懶惰的理由,而是「殷勤」的根據、要求和動力。因為登山寶訓既是天國憲章,也是王室家規(太五48;路六36);重生得救的神的兒女,必然會竭力活出神家的樣式,「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里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2-13)。
- 「加上 epichoregeo」(5節),原文指富人慷慨資助戲劇節的演出,引申為「供應、支持、裝備」。信徒不需要靠自己在「信心」之外再「加上」點什麽,因為「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3節)了;也不需要在基督之外再尋求點什麽,只需要「順著聖靈而行」(加五6),用基督生命里的「榮耀和美德」(3節)來供應和支持自己的屬靈生命。5-7節列舉的七種美德始於信心、臻於愛心,信心是屬靈生命成長的開始,愛心是生命成長的頂點,「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五6):
- 「德行」(5節),是因著「信心」而來的。「德行 arete」原文就是「美德」(3節),在新約中只出現了4次(彼後一3、5;彼前二9;腓四8),但在當時的希臘文獻中十分普遍,意思是「最卓越之處」。刀子的「最卓越之處」在於鋒利,馬的「最卓越之處」在於快跑,但哲學家們對於人的「最卓越之處」卻莫衷一是。彼得的答案是:人真正的卓越是活出「神的性情」,而不是功成名就、活出自己,因為沒有人能靠自己「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4節)。雅各最初只要神的祝福(創二十八20-21),當他越來越認識神、越來越厭惡自己以後,就越來越渴慕神的美德(創四十七7、10)。
- 「知識」(5節),就是正確地認識神。「知識 gnosis」原文是假師傅喜歡用的字眼,這里是指對「神和我們主耶穌」(2節)的認識,既是頭腦里的知識、又是靈里的經歷,既能明辨是非(一16;二1-2)、又能實踐真理(三17-18)。屬世道德教條的順序是「知、行、信」,知而後行、行而後信,但卻知易行難。屬靈生命成長的順序是「信、行、知」,信而後行、行而後知。因為人有了經歷,才能對神有越來越深的真正認識。正如雅各在雅博渡口才「面對面見了神」(創三十二30),到示劍才把神稱為「以色列的神」(創三十三20),而神要到伯特利才向他宣告為「全能的神」(創三十五11)。
- 「節制」(6節),就是正確地認識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情感和言行,不被肉體轄制。一個人若是認識自己的全然敗壞,「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欲了」(加五16);甚至連自以為屬靈的事情也要有所節制,因為肉體很容易假冒聖靈。假師傅聲稱「知識」可以讓人脫離自我節制的束縛(二10;三3),但彼得卻強調,真知識必然會使人控制自己,因為「節制」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加五23)、是接受基督為主。
- 「忍耐」(6節),就是正確地對待自己,接受神的訓練(來十二11-12)、等候神的應許(4節),抵擋外面難處的試探和里面肉體的引誘。人若質疑神冤枉了自己,就是不認識自己、高估了自己的聖潔。
- 「虔敬」(6節),就是正確地對待神。原文的意思是尊重神、把神應得的分歸於祂,而不是用敬拜金牛犢的方式來操縱神、利用神,正如雅各在別是巴反覆獻祭、單單尋求神的心意(創四十六1)。雖然他思念愛子,但更離不開神。主後4世紀的教會史學家優西比烏(Eusebius),意思就是「虔敬」。
- 「愛弟兄的心」(7節),指照顧教會肢體的需要(彼前三8)。人只有與神的關系正確了,與弟兄的關系才會正確。「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壹四20)。信徒之間「彼此相愛的心」(約十三35),是門徒的標志,而這正是假師傅難以長期偽裝的。
- 「愛眾人的心」(7節),指關心教會之外的人的需要,包括愛鄰居、愛仇敵。
【彼後一8】「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
【彼後一9】「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只看見近處的,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凈。」
- 第8節與第3節平行,可譯為「你們有了這幾樣,再繼續增長,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懶散和不結果子了」(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我們越是殷勤操練這些美德,就越能「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的範圍和基礎上結出豐盛的聖靈果子,因為「聖靈自己與我們的靈一同見證我們是神的兒女」(羅八16和合本修訂版)。
- 第9節與第4節平行。「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只看見近處的」(9節),只關心自己的欲望,就像一個還沒得救的人(林後四4;約壹二11),故意「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凈」(9節),所以無法「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4節)。因為信徒若不殷勤活出「神的性情」(4節),就是忽略福音最高的禮物「兒子的名分」(弗一5),也是藐視最根本的禮物「挽回祭」(羅三25)。有些禮物太貴重了,不能給那些草率頑皮的孩子。如果天父覺得雙重見證這個禮物會寵壞我們、使我們以為祂根本不在乎我們的生活是否聖潔,祂很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把它收回,讓那些懶惰懈怠的人將來「雖然得救,乃像從火里經過的一樣」(林前三12)。
【彼後一10】「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
【彼後一11】「這樣,必叫你們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 第10節與5a平行。既然信徒的敬虔生活和屬靈美德(5-7節)是生命果子的彰顯(8-9節),所以就「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10節)。信徒的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1),乃是由於神在心里的運行(腓二12-13),所以生活就是蒙召和被揀選的確據。這樣努力的信徒是成熟的,不會像屬靈近視的人(9節)那樣絆跌,而是「永不失腳」(10節)、不會背道(猶24)。
- 第11節與5b-7節平行,直譯為「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的入口,就會豐豐富富地供應給你們了」(英文ESV譯本)。「叫 epichoregeo」原文與「加上 epichoregeo」(5節)是同一個詞,意思是「供應」(英文ESV譯本)。「進入eisodos」原文是「入口」(英文ESV譯本)。信徒平時殷勤「加上」美德,最終必能蒙神豐豐富富地「供應」進入國度的許可,「得享祂永遠的榮耀」(彼前五10)。一個真認識神的人,人生的目的與神的性情有分、以神為樂,「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11節);傳福音、事奉和聚會只是水到渠成的副產品。
【彼後一12】「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
【彼後一13】「我以為應當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提醒你們,激發你們;」
【彼後一14】「因為知道我脫離這帳棚的時候快到了,正如我們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
【彼後一15】「並且,我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記念這些事。」
- 原文的12a和15節語法是平行的(將來時態主要動詞+副詞+不定式+介詞片語),首尾呼應,把12-15節組成一個完整的單元,成為一個交錯對稱結構,和合本修訂版的翻譯如下:
- A. 我還是要常常提醒(hupomimnesko)你們這些事(原文12a);
- B. 雖然你們已經知道(oida)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得到堅固(原文12b),我認為趁我還在這帳棚(skenoma)的時候(13a);
- C. 應該激發你們的記憶(13b);
- B1. 因為知道(oida)我脫離這帳棚(skenoma)的時候快到了,正如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14節);
- A1. 我也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記念(mneme)這些事(15節)。
- 「提醒」(12節;三1)、「激發」(13節;三1)、「記念」(15節;三2),是彼得寫本信的重要目的:
- 「提醒」的內容是「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猶3),而不是發明新福音、新神學。因為無論時代怎樣變,人、罪和神都沒有變,福音也不會改變。真理不會與時俱進,但人的感覺、理智、情感和想象卻在時間里不斷變化。因為活在時間中,就意味著活在變化里,勇敢的彼得轉眼就在大祭司的使女面前失敗了(可十四31、47、66-72)。因此,即使已經在「已有的真道上堅固」(12節)的信徒,恩典也會淡忘,真理也會模糊,「起初的愛心」(啟二4)也容易被離棄;一旦在屬靈成長上懶惰懈怠,結果不是「隨流失去」(來二1)、就是隨從異端。今天,許多信徒的問題不是不知道真道,而是需要被「提醒」真道。
- 「提醒」的目的是為了「激發」,也就是喚醒人的意志。神的話不是讓人聽了點頭稱是,而是要人立刻去行。人若理智認同、情感喜愛,還能在想象中渲染,但卻沒有行動的意志,結果只是感動;人越是經常感動而不行動,就越難付諸行動,長此以往,連感動也會越來越麻木。因此,我們不能坐著醞釀感情,而要問自己:如果我真的愛神愛人,會怎麽做呢?然後立刻去行。今天,許多信徒的問題不是缺乏愛的感覺,而是需要被「激發」出愛的行動;因為恨的行動會制造恨,愛的行動會帶來愛。
- 「記念」,就是反覆回顧、思想。人經常怎麽想、就會怎麽活,「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二十三7)。我們的頭腦若是被天充滿,地會成為附送的贈品(三13);若是被地充滿,天和地都會失去(三10);若是被空充滿,無所事事就會偷走我們的一生,讓我們既沒有做該做的事、也不能做愛做的事。
- 我們自我「提醒、激發、記念」的方法,就是「默想」(創二十四63;詩一百一十九15)。默想是一種喚醒思想的活動,是把聖經中關於神的作為、道路、計劃和應許反覆思想、沈思,並且應用到自己身上;是有意識地來到神的面前,在神的眼目之下,靠著神的幫助與祂相交。默想可以使人在靈性上對神的視野變得清晰,讓神的真理在自己的思想和內心產生透徹而適當的影響。默想是人與自己談論、爭辯關於神和自己的事情,在疑惑和不信的迷霧中找到一條出路,看清神的大能和恩典——「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一2)。
- 「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13節),表明使徒彼得已經年老,時日無多。彼得的一生無法忘記主給他的使命:「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二十二32),因此他在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候,還在抓住一切機會「提醒、激發」弟兄。
- 「脫離這帳棚的時候快到了」(14節),是用客旅(彼前一1)拆毀「地上的帳棚」(林後五1)來比喻離開這個世界、回到永恒的天家。彼得曾經在變像山建議為主耶穌在地上搭一座棚(可九5),現在卻知道自己也將脫離這帳棚了。此時正是尼祿統治的末期,羅馬可能已經對信徒開始大逼迫,所以彼得預感到自己即將按主耶穌所指示的那樣殉道(約二十一18-19)。
- 「盡心竭力 spoudazo」(15節)和「殷勤 spoudazo」(5節)原文相同,使徒的「盡心竭力」和信徒的「殷勤」同樣重要。「去世」原文是「離開 exodos」(來十一22),使徒「離開」世界與信徒「進入eisodos」(11節)神國形成對比。
【彼後一16】「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祂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祂的威榮。」
【彼後一17】「祂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祂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彼後一18】「我們同祂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
【彼後一19】「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里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
【彼後一20】「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彼後一21】「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
- 一16-21的主題是「主降臨的見證和先知的預言」,與三1-13「先知的預言和主降臨的應許」前後呼應。
- 16節和21節原文的語法是平行的(「並不是 ou gar」+與格名詞+直述語氣過去不定時態動詞+「乃是 alla」+被動語態分詞),首尾呼應,把16-21節組成一個完成的單元,成為一個交錯對稱結構:
- A. 使徒的見證乃是親眼目睹(16節);
- B. 使徒的見證(17-18節);
- B1. 先知的預言(19-20節);
- A1. 先知的預言乃是聖靈感動(21節)。
- 彼得、雅各和約翰都親身經歷過主耶穌登山變像(可九1-8),主在登山變像時大能的降臨,是祂再來審判的預表(徒二32-33、36;三16、20-21)。「祂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17節),指主耶穌登山變像的時候。「聖山」(18節),指變像山,遇見神的地方被稱為「聖地」(出三5),遇見神的山被稱為「聖山」。
- 19節可譯為「我們有先知更確實的信息,你們要好好地留意這信息,如同留意照耀在暗處的明燈,直等到天亮,晨星在你們心里升起的時候」(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
- 基督再來不但是新約使徒們的見證,而且是舊約先知們的預言。周圍環境越黑暗,我們越要專心留意明燈、反覆默想這些預言。
- 黑暗中的「晨星」代表基督(民二十四17),「直等到天亮,晨星在你們心里升起的時候」,不是等到基督再來、而是等到靈里遇見主的時候(路二十四32)。主的晨星不必到夜空中尋找,而會在「心里升起」。當一個人不再渴望什麽,卻仍然願意按照神的旨意行事的時候;當一個人似乎找不到神,但卻「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五8)的時候,晨星就升起了(詩二十二1-2、23-24)。
- 根據上下文,「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20節),並不是指聖經預言的解釋,而是指聖經預言的來源是神、並非先知自己。可能當時的假師傅為了拒絕基督再來的真理,不但否定使徒們的見證(18節),也不承認舊約預言的權威性(19節),認為先知們只是發表他們自己的意見。為了駁斥假師傅,彼得重申猶太人和基督徒共同的信念:舊約的預言是出於神,當先知們寫下舊約的預言時,這些「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21節)。
- 末世的信徒最需要被「提醒」(13節)和「記念」(15節)的,不是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而是基督的再來。基督再來是為了審判,「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啟二十二12),所以我們的一切言行都要預備見主。默想基督再來,是信徒在地上生活的動力和盼望(彼前一7、13;四13;五4),也是信徒得勝或失敗的關鍵:初期教會的至死忠心,是因為他們相信基督再來,也盼望基督再來。今天教會的世俗化和自由化,是因為許多人不相信基督再來、不盼望基督再來,或者忘了自己隨時都會見主。
《彼得後書》背景
《彼得後書》的原文是希臘文,又被稱為「彼得的第二封信 Second Epistle of Peter」。《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壹、貳、叁書》、《猶大書》被稱為「一般書信 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書信 Catholic Epistles」,因為這些書信都沒有指明特定的收信人,而且作者並非保羅。
本信的寫作日期可能是主後64年、彼得即將殉道之前(一13-15),寫作地點可能是羅馬,最初的讀者可能也是《彼得前書》的收信者、小亞細亞北方的眾教會(三1)。小亞細亞是早期諾斯底主義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昆蘭第七洞發現的主後68年之前的殘片7Q10,可能出自彼後一15。
本信與《彼得前書》的風格迥異,可能西拉幫助前書在文字上進行了潤色(彼前五12),而本信使用了不同的記錄員、或由彼得自己執筆。這種文字風格上的不同,加上後來有人假托彼得之名傳播諾斯底主義異端(如《彼得啟示錄 the Apocalypse of Peter》、《彼得福音 the Gospel of Peter》、《彼得行傳 the Acts of Peter》等),導致本信被納入正典的過程非常曲折。但實際上,前書與後書在風格上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同樣明顯,兩書都有許多在新約中只出現過一次的單頻詞(Hapax legomenon)。新約總共有686個單頻詞(The Jewish world around the New Testament: Collected Essays, Richard Bauckham, 第431頁),其中《彼得前書》有62個,《彼得後書》有54個(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Edition, John F. Walvoord and Roy B. Zuck, 第860頁),密度遠遠超過其他新約書信。此外,《彼得後書》中的許多詞匯與《使徒行傳》中彼得講道所用的獨特詞匯相似(如:彼後二9和徒四21的「刑罰」,彼後一3和徒三12的「能力」和「虔誠」,彼後二13、15「不義的工價」和徒一18「作惡的工價」)。因此,這兩卷書信之間其實並無顯著差異,倒是與其他新約書信之間的差異很明顯,表明這兩卷書信是出自同一位詞匯豐富的作者。
本信整體是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 A. 平安加給人(一1-2);
- B. 殷勤裝備(一3-15);
- C. 主榮耀的見證和先知的預言(一16-21);
- D. 警告假師傅(二1-22);
- C1. 先知的預言和主降臨的應許(三1-10);
- B1. 殷勤長進(三11-18a);
- A1. 榮耀歸給主(三18b)。
本信和《猶大書》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猶4-18與本書第二章非常相似,都是針對異端假師傅。但本信是預言假師傅將會出現(二1),《猶大書》是異端已經猖獗(猶4)。《猶大書》在勸勉信徒謹記先前的使徒教訓(猶17-18)時引用了本信(三3),可見本信很可能是在《猶大書》之前,《猶大書》部分取材於本信。
使徒彼得知道自己即將殉道(一14),又知道教會中必有假師傅出來敗壞信徒的信心(二1),擾亂和毀謗基督再來、末日審判的道理(三3-7)。因此,他竭力提醒、激發信徒(一13;三1),勸勉他們追求屬靈生命的長進(一3-11),好在自己去世之後,仍可牢記真理(一15),「處世為人必須聖潔敬虔,等候並催促神的日子來到」(三11-12和合本修訂版)。雖然我們並不能確定那些假師傅是誰,但本信所指出假師傅的真面目,卻是歷世歷代所有異端的共同特點:他們「外面披著羊皮,里面卻是殘暴的狼。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七15-16)。當使徒時代的教會面對異端侵襲的時候,信徒「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三17);而在人本主義、多元主義和新紀元思想沖擊教會的今天,我們更有必要重溫本信、持守信仰,「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三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