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後一1】「奉神旨意,照著在基督耶穌里生命的應許,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

【提後一2】「寫信給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願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我們主基督耶穌歸與你!」

  • 一1-2是問候,與四22的祝福首尾呼應。
  • 本信是保羅寫給提摩太個人的,但卻一開始就非常鄭重地申明自己的使徒權柄:「奉神旨意,照著在基督耶穌里生命的應許,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1節),因為保羅有意讓提摩太向以弗所教會公開誦讀本信(四19-22)。
    • 「照著在基督耶穌里生命的應許」,可能因為保羅此時預料自己即將為主殉道,正在盼望「在基督耶穌里生命的應許」。
    • 「使徒」的意思是「使者、被差遣者」,最初是指耶穌基督所特別挑選的「十二個門徒」(路六13),也被用在主耶穌的兄弟雅各(加一19)和巴拿巴、保羅(徒十四14)身上,甚至還用在範圍更廣的「眾教會的使徒」(林後八23原文;羅十六7)身上。
    • 「保羅」是常見的羅馬姓氏(徒十三7)。使徒保羅是羅馬公民,羅馬公民可以有三個名字,他的姓、也就是第三個名字是「保羅 Paullus」,意思是「小的」。羅馬公民又可以有第四個名字,即出生時取的昵稱,使徒保羅的猶太名字「掃羅」可能就是保羅的昵稱,意思是「渴望」。使徒保羅通常在猶太人中使用「掃羅」這個猶太名字(徒二十二7;二十六14),在外邦人中使用「保羅」這個羅馬名字(徒十三9),在所有的保羅書信中都自稱「保羅」。
  • 「提摩太」(2節)是保羅從路司得帶出來的年輕同工(徒十六1-3),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猶太人。
  • 「兒子」(2節)原文就是「小子」(加四19;約壹二1;可十24)。當時的門徒關系常以父子相稱,提摩太和提多都被稱為保羅的「真兒子」(多一4),表明保羅希望當地的教會把他們看作自己的代表,並透過這兩位「真兒子」的榜樣,知道怎樣效法他們的「父親」(林前四16-17)。聖經並沒有說提摩太是保羅帶信主的(徒十六1-3),保羅、提摩太和提多都是由同一位聖靈重生,在屬靈上是弟兄關系,並非父子關系。
  • 保羅的問安語結合了希臘式的「恩惠」(2節)和希伯來式的「平安」(2節)。當時的書信一般用「問候 Chairein」一詞來問安(徒十五23;二十三26),但保羅卻改為雙關語「恩惠 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樂的」。「恩惠」是神賜給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動的禮物,是我們喜樂的源泉。希伯來文「平安 Shalom」不只是沒有戰爭的狀態,更表示繁榮、興盛,特別是屬靈事物上的興盛。保羅的問候總是先「恩惠」後「平安」,因為除非神的「恩惠」已經把罪對付清楚,否則就不會有真正的「平安」。「恩惠 Charis」與「基督 Christos」原文諧音,而在保羅心目中,「恩惠」幾乎就是「基督」的同義詞,因為除了基督之外,沒有什麽可以給人恩惠,神的平安也是借著基督來的。恩惠是平安之源,平安是「恩惠」之果。
  • 保羅慣用的問安語是「恩惠」和「平安」,只有在提摩太前後書里特別加插了「憐憫 eleos」(2節;提前一2),可能因為提摩太在以弗所教會需要執行艱巨的任務,尤其需要神的憐憫。

【提後一3】「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祈禱的時候,不住的想念你,」

【提後一4】「記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地想要見你,好叫我滿心快樂。」

【提後一5】「想到你心里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妮基心里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里。」

  • 一3-5的主題是「保羅切切想見提摩太」,與四9-21「保羅要提摩太趕緊來」前後呼應。3-5節原文是一個整句。
  • 「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3節),表明保羅在基督里的信心,不但沒有與猶太人的祖先決裂,反而是延續了亞伯拉罕的信心。基督徒與猶太人的祖先所服事的都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徒七32),而那些不信耶穌就是基督的猶太人「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羅十2)。保羅強調「祖先」和「清潔的良心」,是為了與以弗所教會那些「丟棄良心」(提前一19;四2)的假師傅作對比。
  • 「記念你的眼淚」(4節),指提摩太最後一次與保羅分離時所流的眼淚。
  • 主耶穌親自呼召的使徒保羅雖然過著在地如在天的生活(腓一20-24),但並非不食人間煙火,在孤獨中照樣需要屬靈夥伴的支持,「晝夜切切地想要見你,好叫我滿心快樂」(4節)。
  • 「無偽之信」(5節),就是神所賜的得救信心,而不是從人自己出來的理智、情感或意志。得救的信心只有真假之分,並無程度的區別。保羅強調「無偽之信」,是為了與以弗所教會那些偏離「無偽的信心」(提前一5)的假師傅作對比。
  • 提摩太的父親是希臘人,母親「友妮基」(5節)是信主的猶太人(徒十六1),他的外祖母「羅以」(5節)很可能與他母親一起歸信基督。所以提摩太信仰的根也是來自「祖先」。

【提後一6】「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借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

【提後一7】「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 一6-18的主題是「守住善道,不以為恥」,與四1-8「務要傳道,至死忠心」前後呼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提醒提摩太挑旺恩賜(5-7節);
    2. 鼓勵提摩太不以福音為恥(8-12節);
    3. 囑咐提摩太守住善道(13-14節);
    4. 正反兩面的例子(15-18節)。
  • 6-7節是提醒提摩太挑旺恩賜。
  • 保羅知道提摩太在以弗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所以說:「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借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6節)。只要是神所差遣的工人,神必然賜下服事的恩賜(提前四14)、足以應付一切難處。但正如火需要不斷被「挑旺」,「恩賜」也需要不斷操練、運用,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恩賜若不善加使用,就會被隱藏起來,終至無用,無法向主交帳(太二十五25-30)。
  •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7節),這句話呼應羅八15,「剛強、仁愛、謹守」都是聖靈同在的結果和表現(徒一8;弗三16;加五22;西一8)。保羅並不是責備提摩太膽怯,而是因為他的任務艱巨,所以勸勉他靠主「剛強、仁愛、謹守」;正如神也不是因為約書亞膽怯,而是因為他的任務艱巨,所以鼓勵他靠神「剛強壯膽」(書一9)。此時教會外有逼迫、內有假師傅(二16-18),保羅的聲譽也受到假師傅質疑和詆毀(8、15節),年輕的提摩太勢單力薄,尤其需要靈里的鼓勵。

【提後一8】「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

【提後一9】「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乃是按祂的旨意和恩典;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里賜給我們的,」

【提後一10】「但如今借著我們救主基督耶穌的顯現才表明出來了。祂已經把死廢去,借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

【提後一11】「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

【提後一12】「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而我不以為恥;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或譯:祂所交托我的),直到那日。」

  • 8-12節是鼓勵提摩太不以福音為恥。
  • 在羅馬帝國,十字架是恥辱、愚昧的象征(林前一23),為被釘十字架的基督作見證,在羅馬人看來是一種羞恥,不信主的猶太人更是這麽認為。所以保羅勸勉提摩太「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8a)。
  • 此時,尼祿正把基督徒當作羅馬大火的替罪羊來殘害,作為基督徒被囚,在世人看來更是一種恥辱,以弗所的假師傅也不會放過這個詆毀保羅、貶低提摩太的機會,所以保羅勸勉提摩太「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8b)。《使徒行傳》記載了保羅在腓立比(徒十六16-40)、耶路撒冷(徒二十一27-二十三22)、凱撒利亞(徒二十三23-二十六32)和羅馬(徒二十七1-二十八31)被囚。教會傳統認為,保羅一生曾經被囚七次(《革利免一書》5:6-7)。
  • 「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8c),這是鼓勵提摩太在艱難的環境之中,為了福音的緣故受苦。如果提摩太此時到羅馬來見保羅,也可能會受辱、甚至被囚。但「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羅一16),聖靈不但賜下「剛強、仁愛、謹守的心」(7節),也賜下「基督的能力覆庇」(林後十二9)我們,使我們在軟弱中也能為基督作見證、為福音受苦難,成就「在基督耶穌里生命的應許」(1節)。
  • 9-10節總結了福音的核心內容:
    1. 「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9a),既不是按人得救之前的善行,也不是按人得救之後的剛強,「乃是按祂的旨意和恩典;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里賜給我們的,但如今借著我們救主基督耶穌的顯現才表明出來了」(9b-10a)。神並不是閉著眼睛揀選我們,祂早就看見了我們將來會面臨的種種難處、試探,也早就看見了我們會如何膽怯、軟弱,所以在永恒里就預備了夠用的恩典(林後十二9)。
    2. 「祂已經把死廢去,借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10b),基督已經在十字架上「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來二14)。撒但在人身上最大的權勢,乃是借著死亡的威脅來奴役人(來二15)。雖然重生得救的信徒還會有肉體的死亡,但死已經失去了能傷害人的「毒鉤」(林前十五55-56),只不過是進入「與基督同在」(腓一23)的生命之門(約十一25-26)。
  • 「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11節),這是保羅福音管家職分(西一23)的三重使命(提前二7)。主耶穌呼召他,不是去作政治家、演說家、社會義工,而是作「傳道的、使徒、師傅」,這樣才能「借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
    1. 「作傳道」,指「作了這福音的執事」(弗三7),廣傳福音。
    2. 「作使徒」,指作「外邦人的使徒」(羅十一13),奠定教會的真理根基(弗二20)。
    3. 「作師傅」,指「作外邦人的師傅,教導他們相信,學習真道」(提前二7)。
  • 「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而我不以為恥」(12a),指保羅在羅馬被囚受苦,是因福音的使命造成的,所以他並不以為恥,原因是:
    1. 保羅認識基督的所是:「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12b)。一個人越是認識主,就越不會「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
    2. 保羅認識基督的所作:「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12c)。基督既能保全使徒交付祂的生命,也能保全祂交托使徒的福音。「我所交付祂的」(和合本,英文NASB譯本),也可譯為「祂所交托我的」(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兩種翻譯都符合語法、也符合真理。「那日」指基督再來的日子,也是每個神的仆人交帳的日子。

【提後一13】「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要用在基督耶穌里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

【提後一14】「從前所交托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里面的聖靈牢牢地守著。」

  • 13-14節是囑咐提摩太守住善道。
  • 13節可譯為「你從我聽到那健全的言論,要用在基督耶穌里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作為規範」(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
    • 使徒的教導是真理的「規範」,既不能偏離、也不能批判,既不能與時俱進,也不能多元主義,而「要用在基督耶穌里的信心和愛心」理解、遵行(來四2;申十一22;約十四23-24),這「信心和愛心」是從基督耶穌里來的豐盛恩典(提前一14)。
    • 只有「用在基督耶穌里的信心與愛心」,才能既憑信心持守使徒的教訓,又用愛心避免無益的爭辯(提前六4)和以真理為名逼迫弟兄。
    • 「規模」(13節)原文指建築師的草圖、原型或標準,也被譯為「榜樣」(提前一16)。
  • 14節可譯為「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里面的聖靈,牢牢守住所交托給你那美好的事」(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
    • 信徒並非孤軍作戰,而是「靠著那住在我們里面的聖靈牢牢地守著」真道。既不能倚靠自己的理性、情感和意志,也不能倚靠教會的權柄、傳統的規條。弱小的初期教會內憂外患,卻奇跡般地持守真道兩千年,比任何一個帝國的壽命更長,證明完全是聖靈的作為。
    • 「靠著那住在我們里面的聖靈」,就是靠聖靈將對真理客觀的認識轉化成主觀的經歷(約壹二27;約十六13),在生活中「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去行」(羅八4)。
    • 教會中出現假師傅,不是偶然、暫時的現象,而是撒但(提前四1)對教會隨時的威脅,所以信徒必須「牢牢地守著」真道,一刻也不能放松。

【提後一15】「凡在亞細亞的人都離棄我,這是你知道的,其中有腓吉路和黑摩其尼。」

【提後一16】「願主憐憫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因他屢次使我暢快,不以我的鎖煉為恥,」

【提後一17】「反倒在羅馬的時候,殷勤地找我,並且找著了。」

【提後一18】「願主使他在那日得主的憐憫。他在以弗所怎樣多多地服事我,是你明明知道的。」

  • 15-18節是正反兩面的例子,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 A. 凡在亞細亞的人都離棄我,這是你知道的(15節);
    •  B. 願主憐憫阿尼色弗一家的人(16a)
    •   C. 阿尼色弗不以保羅的鎖鏈為恥,殷勤地找到他(16b-17節)
    •  B1. 願主使他在那日得主的憐憫(18a)
    • A1. 阿尼色弗在以弗所怎樣多多地服事我,是你明明知道的(18b)。
  • 亞細亞」(15節)是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羅馬行省,首府是以弗所。保羅曾經在以弗所傳道兩年,「叫一切住在亞細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聽見主的道」(徒十九10),但現在,「凡在亞細亞的人都離棄我」(15節),似乎福音大勢已去、眾人都以保羅被囚為恥,還可能跟從了以弗所的假師傅(二16-18),其中「腓吉路和黑摩其尼」(15節)還是提摩太所熟悉的同工。保羅可能於主後64-65年尼祿逼迫基督徒期間,在前往以弗所會晤提摩太的途中(提前一3;三14;四13)被捕,被送往羅馬監獄。
  • 「阿尼色弗」(16節)是以弗所人(18節),家人住在以弗所(四19)。此時正是尼祿逼迫基督徒的時候,保羅第二次被囚時沒有上一次那樣自由(徒二十八31),阿尼色弗在羅馬找到保羅並不容易,但他公開表明基督徒的身分,更要冒著生命冒險。
  • 「願主憐憫阿尼色弗一家的人」(16a),表明阿尼色弗此時不在以弗所(四19),所以不屬於「凡在亞細亞的人」。
  • 「願主使他在那日得主的憐憫」(18a),直譯是「願主使他在那日找到主的憐憫」(英文ESV譯本),呼應「反倒在羅馬的時候,殷勤地找我,並且找著了」(17節)。阿尼色弗不以保羅的鎖煉為恥,殷勤地在羅馬找到了保羅,也在主里找到了憐憫,因為主說:「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十八5)。第一個「主」原文有定冠詞,指基督;第二個「主」沒有定冠詞,可能指父神。
  • 腓吉路和黑摩其尼是不忠心的典型,表現出「膽怯的心」(7節),以為主作見證為恥(8a),阿尼色弗卻是忠心的榜樣,表現出「剛強、仁愛、謹守的心」(7節),不以保羅的鎖鏈為恥(8b)。保羅列出了正反兩面的例子,兩次強調「這是你知道的」(15、18節),正是為了勉勵提摩太效法忠心的阿尼色弗,即使在內憂外患的時候,也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二1)

《提摩太後書》背景

  《提摩太後書》的原文是希臘文,又被稱為「給提摩太的第二封信 Second Epistle to Timoth」。「提摩太」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榮耀神」,他生長於路司得,母親是信主的猶太人、父親是希臘人,自幼受祖母及母親影響,熟悉舊約聖經。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給提摩太行了割禮,從此成為保羅的親密同工(徒十六1-3)。

  《提摩太前、後書》和《提多書》都是保羅晚年寫給個人的,但大部分內容都與收信者所牧養的教會有關。提摩太和提多都是保羅的接班人,三封書信的內容、風格、措辭和歷史背景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對於教會秩序和牧養教會,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十八世紀初被稱為「教牧書信 Pastoral Epistles」。教牧書信都在一開頭就清楚表明作者是使徒保羅,早期教父們對此也並無異議。但十九世紀以後的學術界提出各種質疑理論,認為教牧書信的作者並不是保羅,而是第二世紀的某位無名氏,其中最主要的證據是:教牧書信中包含了306個在其他保羅書信中沒有用過的單詞,但這種研究方法必須假設作者的年齡、心態、環境、主題和收信對象的變化對語言風格都毫無影響。還有人認為,教牧書信的許多詞匯只出現在第二世紀,但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事實上,教牧書信的內證和外證都支持保羅就是作者,懷疑教牧書信作者的真實性,就是否定提後三16的偉大宣告:「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後三16);而那些拒絕保羅是作者的人,倒是應驗了提前四1的預言:「聖靈明說,在後來的時候,必有人離棄真道,聽從那引誘人的邪靈和鬼魔的道理」。

  主後62年,保羅上訴凱撒成功,從羅馬獲釋,重返亞細亞、馬其頓。他可能先從羅馬坐船經過克里特島,把提多留在克里特設立長老(多一5);接著繼續坐船到以弗所,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處理教會內部的假師傅。最後,保羅經過小亞細亞回到馬其頓,可能於主後63-64年冬天之前(多三12;提後四12-13),先給克里特島的提多寫了《提多書》,後來又給以弗所的提摩太寫了《提摩太前書》(提前一3)。

  主後64年7月,一場大火席卷羅馬全城, 市區受到很大破壞。民間謠傳是尼祿皇帝下令縱的火,尼祿為了轉移視線,就嫁禍基督徒,許多基督徒被定罪。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記載:「他們在死前受盡淩辱。他們被逼披上獸皮,慘遭惡犬撕裂,或被釘在十字架上,或在夜幕低垂時被人活活燒死,把這些熊熊的火光當作照明之用。」很可能在這段迫害時期,保羅再次被捕入獄,在羅馬等待最後的判決。這時來訪者稀少,因為當時若有人公然自認是基督徒,就有被捕及折磨至死的危險(提後一16-17)。保羅在第二次被囚羅馬、即將殉道之前寫了《提摩太後書》。

  本信整體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 A. 問候(一1-2);
    •  B. 保羅切切想見提摩太(一3-5)
    •   C. 守住善道,不以為恥(一6-18)
    •    D. 在基督的恩典上剛強(二1-13)
    •     E. 要作無愧的工人(二14-26)
    •     E1. 防備末世的敗壞(三1-9);
    •    D1. 在聖經的真理上站穩(三10-17);
    •   C1. 務要傳道,至死忠心(四1-8);
    •  B1. 保羅要提摩太趕緊來(四9-21);
    • A1. 祝福(四22)。

  此時,雖然保羅正處於死亡的陰影下(四6),但他卻盼望「在基督耶穌里生命的應許」(一1)成就在自己身上;雖然假師傅在以弗所教會的影響還沒有消除(一15;二16-18),但保羅卻知道「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四7)。雖然本信被後人稱為「教牧書信」,但內容並不是如何牧會,而是屬靈的遺囑,鼓勵提摩太在保羅離世後保持忠心、守住真道,「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一8)。這也是聖靈對每一個蒙揀選者的囑咐。保羅也預言了末世教會將出現的敗壞傾向(三1-9;四3-4),使本信成為預防背道最好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