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後一1】「保羅、西拉、提摩太寫信給帖撒羅尼迦、在神——我們的父與主耶穌基督里的教會。」
【帖後一2】「願恩惠、平安從父神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 一1-2是「問候」,與三16-18的「問安」首尾呼應。
- 1-2節的問候,與帖前一1幾乎相同,參見帖前一1的注解。其中的不同之處是:前書只是說「願恩惠、平安歸與你們」(帖前一1),後書卻強調「願恩惠、平安從父神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2節)。這提醒每一個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初信者:當「恩惠、平安」臨到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思想:
- 一切「恩惠」都是從「父神和主耶穌基督」來的,所以不要得了飽足,就心高氣傲忘記神(申八12-14;何十三6;箴三十9),因為「愚頑人安逸,必害己命」(箴一32)。「亨通與試探是並行的。事實上,亨通本身就是一種試探。除非神賜下特別大量的恩典,亨通在兩方面就是一種試探:它很可能會為人的邪欲提供機會;並且,魔鬼懂得怎樣利用它達到牠的目的。」(約翰·歐文《試探》)
- 真正的「平安」是從「父神和主耶穌基督」來的,所以不要根據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斷言內心的平安。真正的平安首先是與神的平安,除非我們已經靠著神的恩典把罪對付清楚,否則就不可能擺脫聖靈的責備,因為「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賽五十九2)。但「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耶十七9),「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的未重生者善於自欺,往往會無視良心的控告,自稱「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耶六14)。
【帖後一3】「弟兄們,我們該為你們常常感謝神,這本是合宜的;因你們的信心格外增長,並且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充足。」
【帖後一4】「甚至我們在神的各教會里為你們誇口,都因你們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難中,仍舊存忍耐和信心。」
- 一3-12的主題是「感恩和稱讚」,與二13-三15「感恩與勸勉」前後呼應。
- 保羅和西拉在帖撒羅尼迦的猶太會堂辯論了三個安息日(徒十七2),就被猶太人逼走了(徒十七10),在帖撒羅尼迦的傳道時間並不長。雖然年輕的帖撒羅尼迦教會受到猶太人很大的逼迫,但他們卻是「在神——我們的父與主耶穌基督里的教會」(1節),神自己會負責保守自己的教會,使這些初信者的生命開始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所以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三次為他們感謝神(帖前一3;二13;三9),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兩次為他們感謝神(一3;二13)。
- 「我們該為你們常常感謝神,這本是合宜的」(3節),因為這些初信者的生命在患難中得以增長,都是因為神的恩典,所以使徒甚至「在神的各教會里為你們誇口」(4節)、稱讚他們。一個教會的生命增長,體現在信、望、愛三個方面:
- 信心:「因你們的信心格外增長」(3d),正如保羅在前書中為他們信心的禱告(帖前三10)。這信心就是對神的信靠,根植於生命之中、並且會不斷增長;當暴風雨臨到的時候,信徒若是站立得穩,證明我們的信心已經增長了。
- 愛心:「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增加」(3e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正如保羅在前書中為他們愛心的禱告(帖前三12)。
- 盼望:「因你們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難中,仍舊存忍耐和信心」(4節),這是「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一般人對於「逼迫患難」的反應,是逃避和抱怨,但這些初信者卻「仍舊存忍耐和信心」,正如保羅在前書中為他們心里堅固的禱告(帖前三13)。「受」的原文是現在時,表明這些患難並非過去,他們正在受患難。
【帖後一5】「這正是神公義判斷的明證,叫你們可算配得神的國;你們就是為這國受苦。」
【帖後一6】「神既是公義的,就必將患難報應那加患難給你們的人,」
【帖後一7】「也必使你們這受患難的人與我們同得平安。那時,主耶穌同祂有能力的天使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
【帖後一8】「要報應那不認識神和那不聽從我主耶穌福音的人。」
【帖後一9】「他們要受刑罰,就是永遠沈淪,離開主的面和祂權能的榮光。」
【帖後一10】「這正是主降臨、要在祂聖徒的身上得榮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顯為希奇的那日子。我們對你們作的見證,你們也信了。」
- 「這正是神公義判斷的明證,叫你們可算配得神的國;你們就是為這國受苦」(5節),這句話的意思是:
- 保羅早就告訴初信者,「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三3),信徒遭遇「逼迫患難」(4節),既不是意外、也不是神的懲罰,而是我們脫離世界、跟隨神的必然結果(彼前四12-13)。因為「神的國」就是神掌權的領域,信徒若要順從神,就要預備在悖逆神的世界上「為這國受苦」。正如主耶穌所說的:「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十五18)。
- 信徒遭遇患難,並不是因為神沒有「公義判斷」這個世界;相反,「這正是神公義判斷的明證」。因為信徒「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難中,仍舊存忍耐和信心」(4節),證明神已經做出了「公義判斷」,因為信徒若「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這是證明他們沈淪,你們得救都是出於神」(腓一28),順服者的得救和悖逆者的沈淪都已經被神預定了。
- 「叫你們可算配得神的國」,指信徒的「忍耐和信心」,證明他們已經被神接納、得著了神的「公義判斷」。「忍耐和信心」並不能為人賺取進入神國的資格,但卻能證明他們已經獲得了進入神國的資格。
- 6-10節解釋「神公義判斷」最終將如何實現,包括兩個方面:一面是消極的,要報應那加患難給信徒的人;另一面是積極的,要使受患難的信徒得著安息。
- 「神既是公義的,就必將患難報應那加患難給你們的人,也必使你們這受患難的人與我們同得平安」(6-7a)。
- 公義之神必然會報應仇敵、伸張正義、為百姓伸冤(申三十二40-41、43;賽三十五4;耶十一20;二十12),「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十二14),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二6)。
- 「報應」不是報覆,而是讓各人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人種的是什麽,收的也是什麽」(加六7),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後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制造越來越多的選擇,而大多數選擇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有包裝的不同。眾多的選擇無關痛癢、令人麻木,使人誤以為選擇只是偏好的差異、信仰只是口味的不同。後現代社會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人都不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反而諉過於人、讓別人為自己的行為支付代價。但是,並非所有的選擇都是無關痛癢,不是所有的選擇都能逃避後果,因為「神公義判斷」的基礎,就是我們今生的選擇。
- 「平安 anesis」原文是「安寧」(林後七5)、「輕省」(林後八13),意思是從患難的壓力下得著釋放、得享安息。
- 「那時,主耶穌同祂有能力的天使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要報應那不認識神和那不聽從我主耶穌福音的人」(7b-8節)。
- 負責「報應」的主耶穌,就是那位負責「報應」的神(6節)。「報應」的對象是「那不認識神和那不聽從我主耶穌福音的人」,他們逼迫信徒並非出於私人恩怨,而是因為與神為敵;所以信徒不必倚靠自己報仇伸冤,而要盼望主耶穌再來「報應」他們。
- 「那不認識神和那不聽從我主耶穌福音的人」原文各有一個定冠詞,表明是兩類人,前者包括沒有聽過福音、但拒絕認識那位顯明於人心和萬有中的真神的人(羅一19-21),後者包括聽見福音卻拒絕接受的人。他們都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 「神公義判斷」的第一面是消極的:「他們要受刑罰,就是永遠沈淪,離開主的面和祂權能的榮光」(9節)。
- 既然這兩類人選擇拒絕神的救恩(約三18),所以最公義和公平的審判,就是讓他們按照自己所選擇的,持續地經歷「永遠沈淪」,這就是永遠的刑罰。永刑和永生在時間上同樣永久,在內容上卻完全相反(太二十五46)。
- 「永遠沈淪」的定義,就是永遠「離開主的面和祂權能的榮光」;這表明受罰者在死後繼續存在、仍有知覺,並非「人死如燈滅」。「沈淪 olethros」原文的意思是「毀壞」,又被譯為「敗壞」(提前六9),並非消失、而是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 人若永遠離開了公義、慈愛、智慧、良善、光明,只剩下邪惡、仇恨、愚昧、自私、黑暗,就不再有任何值得活下去的東西,但卻又永遠存在,這就是最嚴厲的刑罰。地獄的實質,就是「與神隔絕」(賽五十九2)、永無安息;而天堂的實質,就是與主永遠同在、永享安息(帖前四17;啟二十一3-4)。
- 「神公義判斷」的另一面是積極的:「這正是主降臨、要在祂聖徒的身上得榮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顯為希奇的那日子」(10a)。
- 這不是在信徒被提的時候(帖前四13-18),而是基督再來審判猶太人(太二十四31)和外邦人(太二十五31-46)、建立地上國度的時候(啟十九11-二十4)。
- 對於信徒來說,那將是一個榮耀和奇妙的日子,基督「要在祂聖徒的身上得榮耀」,祂的榮光將在每個信徒身上彰顯出來,「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三20-21;約壹三2),使我們與祂一同分享榮耀。因此,「一切信的人」都會因那榮耀而覺得希奇,包括那些因為信了使徒的見證(10b)、所以正在患難中忍耐的帖撒羅尼迦初信者,也包括歷世歷代每個「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難中,仍舊存忍耐和信心」的信徒。
- 「神既是公義的,就必將患難報應那加患難給你們的人,也必使你們這受患難的人與我們同得平安」(6-7a)。
【帖後一11】「因此,我們常為你們禱告,願我們的神看你們配得過所蒙的召,又用大能成就你們一切所羨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做的工夫,」
【帖後一12】「叫我們主耶穌的名在你們身上得榮耀,你們也在祂身上得榮耀,都照著我們的神並主耶穌基督的恩。」
- 「因此,我們常為你們禱告」(11a),表明使徒是為了10節所描述的救恩能實現在帖撒羅尼迦初信者身上而禱告。他們不但為初信者常常感謝神(3-4節),而且常為他們禱告(11-12節),這是真正牧者的父母心腸(帖前二7、11)。
- 使徒為初信者禱告的內容,呼應第5節,包括兩個部分:
- 「願我們的神看你們配得過所蒙的召」(11b),表明初信者「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一27),並非為了得著救恩,而是因為已經得了救恩。我們原本不配得著救恩,但神首先在基督里算我們為「配得」的,又繼續在基督里使萬事都互相效力,使這「配得」成為事實(羅八29-30)。
- 「又用大能成就你們一切良善的美意和因信心所做的工作」(11c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表明初信者的行事為人要「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1),動機不是來自自己、能力不是倚靠自己。「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里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祂又用自己的大能使信徒能「行事對得起那召你們進祂國、得祂榮耀的神」(帖前二12)。
- 使徒為初信者禱告的目的,呼應第10節,也包括兩個部分:
- 第一,「叫我們主耶穌的名在你們身上得榮耀」(12a)。在古代,一個人的「名」也代表這個人的本質、權柄和性情;「主耶穌的名」代表基督自己,人若有基督放在瓦器里(林後四7)、讓自己的生活成為「基督的榮耀」(林後八23),就能讓「主耶穌的名」因我們「得了榮耀」(約十七10),這榮耀將在基督再來時達到高潮(10節)。
- 第二,「你們也在祂身上得榮耀」(12b),就是與主聯合而得榮耀,這個過程從今生就開始(林後三18),並在基督再來時達到高潮(羅八17、30;林前二7),這是最緊密的合一(約十七21-23)。
- 神人之間彼此得榮耀,這是主耶穌在地上作人子的榜樣(約十三31),是「照著我們的神並主耶穌基督的恩」(12c)。信徒「無論做什麽,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但人並不能增加或者少神的榮耀(徒十七25),只有神才能榮耀祂自己(約十二28;彼前四11)。人之所以能榮耀神,是因為神的榮耀在自己身上彰顯出來。因此,只有「照著我們的神並主耶穌基督的恩」,才能讓神因著我們的順服(約十五8),「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彼前四11;約十四13;林後一20)。
《帖撒羅尼迦後書》背景
《帖撒羅尼迦後書》的原文是希臘文,又被稱為「給帖撒羅尼迦人的第二封信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帖撒羅尼迦是羅馬帝國馬其頓省的首府,也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中進入歐洲的第二站(徒十七1)。保羅和西拉在帖撒羅尼迦的猶太會堂里辯論了三個安息日(徒十七2),就被猶太人逼走了(徒十七10),但有一些猶太人、向往猶太教的「虔敬的希臘人」和「尊貴的婦女」都信了主(徒十七4)。保羅和西拉被迫離開以後,來到西南的庇哩亞繼續傳道(徒十七10),但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追趕而至(徒十七13),保羅只好坐船遠避南方亞該亞省的雅典(徒十七14-15)。由於年輕的帖撒羅尼迦教會所受的逼迫非常大,以至保羅非常掛念,就打發提摩太回帖撒羅尼迦探望、堅固信徒(帖前三2),自己單獨前往哥林多。當提摩太把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好消息帶到哥林多以後(帖前三6),保羅被神大大安慰和鼓舞,「為道迫切」(徒十八5),就在哥林多寫了《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保羅進入歐洲的第一站是腓立比,那里並沒有猶太會堂,雖然遭遇外邦人的反對(徒十六20),但卻不容易在真理上造成混亂。第二站帖撒羅尼迦卻有猶太會堂,反對的勢力來自不信的猶太人(徒十七5),他們的毀謗更容易誤導初信者。保羅被迫匆忙離開,許多初信者還沒有得到堅固,雖然保羅幾次打算返回帖撒羅尼迦,但都遇到攔阻(帖前二18;三10)。因此,保羅在哥林多寫了《帖撒羅尼迦前書》,補滿他們信心的不足。此後,保羅聽說一些帖撒羅尼迦信徒誤以為主耶穌很快就要再來(四13-18)、以致消極怠惰,所以又寫了《帖撒羅尼迦後書》,糾正他們的錯誤想法。後來,保羅繼續接觸帖撒羅尼迦教會(徒十九22;徒二十1-3),馬其頓眾教會與使徒保羅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林後八1-5、11;羅十五26),有幾個帖撒羅尼迦人甚至成為他的同工,如亞里達古和西公都(徒二十4)。
本信可能由西拉執筆,措辭和風格都與保羅的其他書信有所不同,整體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結構:
- A. 問候(一1-2);
- B. 感恩和稱讚:為神國受苦(一3-12);
- C. 基督再來之前的征兆(二1-12);
- B1. 感恩與勸勉:為主而活(二13-三15);
- A1. 問安(三16-18)。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很可能是保羅寫給教會的頭兩封書信,也是聖靈寫給教會的第一批書信,時間大約是主後51年、主耶穌升天之後將近二十年。這兩封書信面向初信者,雖然包含了幾乎所有的基要真理,但卻簡單扼要,重點是幫助初信者成為聖潔、無可指摘(帖前三13;五23;帖後二13),其中闡述得最詳細的是基督的再來(帖前四13-18;帖後二1-17)。保羅寫完《帖撒羅尼迦前書》之後不久,有人又給他們帶來一些關於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情況。好消息是:帖撒羅尼迦信徒在逼迫患難中不斷長進(一3-12),壞消息是:有關基督何時再來的錯誤教導潛入了教會,引起了一些混亂(二1-12)。因此,保羅又寫了《帖撒羅尼迦後書》,稱讚他們的長進,糾正有關基督再來的誤解,並且進一步地勸勉這些初信者(二13-三15)。事實上,初期教會之所以滿有聖靈的能力,正是因為他們對基督再來的強烈盼望(一7-10;帖前一10;二19;三13;四17;五23);而今天教會的軟弱、冷淡,也是因為許多人已經不再專心等候基督再來,而是一心營造地上的安樂窩。因此,關於基督再來的正確教導,既不是對未來的好奇、也不是純理論的空談,而是推動信徒每天為神國受苦(一3-12)、為基督而活(二13-三15)的動力。神允許年輕的帖撒羅尼迦教會遭遇種種挑戰,促使保羅寫下《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成為眾教會訓練傳福音最好的教科書,也是造就初信者最好的門徒訓練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