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六1】「這樣,怎麽說呢?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
保羅假設有人質疑,既然「罪在哪里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五20),為什麽我們不「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
【羅六2】「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
- 「因信稱義」是神借著十字架在我們身上所做的工,使我們「已經在罪上死了」,脫離罪的捆綁了,這樣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
- 「死了」是過去式,表示這是人在信主時已經發生的事實。不是我們「應該在罪上死」,而是我們「已經在罪上死了」。
【羅六3】「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祂的死嗎?」
「受洗歸入基督耶穌」就是「披戴基督」(加三27),進入基督里面,成為祂的肢體,與祂聯合,支取祂的死和覆活的功效。
【羅六4】「所以,我們借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借著父的榮耀從死里覆活一樣。」
- 「洗禮」是表明舊造的生命到此結束,新造生命從此開始。我們浸在洗禮的水中,代表與基督「一同埋葬」,舊造的生命已經死了,脫離了罪的捆綁;從水里上來,代表與基督一同覆活,領受了基督的新生命,「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向著罪是自由的。
- 因信稱義的人,必然先有與主「一同埋葬」的經歷,然後才有「從死里覆活」的經歷。想靠行為稱義的人,是靠自己的理性、情感、意志來「信主」的人,並沒有經過十字架的「死」,自以為屬靈,其實還是憑「舊人」(6節)而活。
- 「父的榮耀」指神榮耀的大能(弗一20)。
【羅六5】「我們若在祂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也要在祂覆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
- 第五章給我們看到源頭,第六章給我們看到「聯合」。救恩就是里面連上基督的生命源頭,外面與基督「聯合」,與基督的「形狀」認同、一致。
- 「受洗」的實際是與基督聯合,因信稱義的信心是神所賜的,這真實信心結出的果子就是與基督聯合,與基督同死、同活,怎麽能「仍在罪中活著」呢(2節)?只有那些想靠行為稱義,沒有與基督聯合的經歷的人,才會質疑「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1節)?
【羅六6】「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祂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仆;」
- 「同釘十字架」是過去式,不是現在的經歷,而是過去的事件。與基督聯合的結果,就是支取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果效,就像我們的「舊人」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就已經與祂同釘了(加二20)。
- 「罪身」直譯為「罪的身體」,即「肉體」、「舊人」,就是未重生之前有犯罪傾向的天然本性。「滅絕」指被完全壓制,不再活動。
- 因信稱義的人,雖然還會軟弱、失敗,但「我們不再作罪的奴仆」了,已經脫離了罪的捆綁,不會再長久地停留在罪里。許多人「信主」後仍然是被罪轄制的「罪的奴仆」,因為他們並不是因著從神而來的真實信心稱義,而是靠自己努力改善「舊人」的行為,結果卻是越努力、越顯出「舊人」的敗壞。
【羅六7】「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
因信稱義的人不是靠著自己拚命掙紮、與罪爭戰來脫離罪的轄制,而是借著「死」(11節)。「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因為做「罪的奴仆」的「舊人」已經「和祂同釘十字架」(6節),「新人」是在基督里「與衪同活」(8節),所以不再受罪和死的轄制(9節)。
【羅六8】「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祂同活。」
「若不死,就不能生」(林前十五36),先有「與基督同死」的經歷,然後才能憑信心進入「與衪同活」的經歷(林後四10-11)。我們今天是在「新生的樣式」(4節)里「與衪同活」,將來是在覆活的榮耀身體里「與衪同活」。
【羅六9】「因為知道基督既從死里覆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祂的主了。」
【羅六10】「祂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祂活是向神活著。」
- 「向罪死了」表示對罪不再有反應、不再和罪有關系,即使我們拒絕罪,罪也不能拿我們怎麽樣。
- 「只有一次」強調基督把自己獻上為祭是一次性的,祂的死一次就徹底擊潰了罪,不需要第二次戰役。
- 「向神活著」指永遠不住地向神活。
【羅六11】「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里,卻當看自己是活的。」
- 信徒「與基督同死」(8節),並不是「自表謙卑,苦待己身」(西二23),依靠肉體的方法來治死肉體,「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欲上是毫無功效」(西二23)。真正的「死法」是因信「看自己是死的」。「看」原文是「算」,當我們悔改信主的時候,神已經「算」我們在罪上死了,所以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應當符合基督已經在我們身上做成的工,憑信心「算」自己向罪是已經死了,因此能勇敢地拒絕罪。
- 但我們真正遇到罪的時候,常常缺乏信心「看自己是死的」,所以神會興起十字架來操練我們,在環境中把我們逼到一個地步,不得不憑信心「看自己是死的」,不得不拒絕罪、把自己交托在神的手中,這時神必負責讓我們看見自己真的已經「向罪死了」(10節)。這樣,我們就會經歷到「與基督同死」、又「與祂同活」(8節)的實際,發現原來罪真的已經不能再轄制我們,因此對罪越來越提不起興趣,對神所喜悅的事卻越來越願意追求!
【羅六12】「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欲。」
- 「與基督同死」(8節)的人已經「脫離了罪」(7節),所以罪並不能轄制我們。
- 但我們常常因為沒有憑信心「看自己是死的」(11節),相信自己已經「與基督同死」,所以還是習慣性地「順從身子的私欲」,害怕拒絕罪會使我們受虧損,所以「容」罪來作王。
- 只要我們憑信心把自己放在神的手中,不要一切都是為了滿足這「必死的身子」,我們就會發現,拒絕罪的後果並不象想象的那麽可怕,因為我們的舊人已「死」,新人已經「活」在神面前(11節),神必不允許罪惡轄制祂的兒女。
【羅六13】「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倒要像從死里覆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
- 人不是將自己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讓罪來使用自己,就是「將自己獻給神」,讓神來使用自己。
- 人若沒有經歷靈里的「死而覆活」,就沒有資格把自己獻給神,因為神不要任何屬乎亞當、屬乎肉體、屬乎死亡的東西。出乎舊人的奉獻、事奉是靠不住的,經不住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 「器具」代表肢體的用途,一個與基督聯合的人,有個心思會在里面不住地提醒自己:我是被神使用的「器具」,還是被罪使用的「器具」?神要每一個已經重生得救的人學習用自由意志做正確的揀選,在實際生活中與基督聯合,而不是「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1節)。
- 與基督聯合的人,為自己而活的成份會越來越減少,為神而活的成份會越來越增加,經歷因死而得自由、因自由而成為「義的器具」,可以自由地服事神、服事人,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
【羅六14】「罪必不能作你們的主;因你們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
- 當我們憑信心「看自己是死的」(11節),用因重生而恢覆的自由意志選擇拒絕罪的時候(12-13節),就會發現「罪必不能作你們的主」乃是一個真實的事實。
- 「在律法之下」是靠自己努力,越努力越難脫離罪。「在恩典之下」是「將自己獻給神」(13節),神必供應我們順服祂旨意的意願與能力,叫我們對罪不再感興趣、變得更合乎主用。
【羅六15】「這卻怎麽樣呢?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嗎?斷乎不可!」
人常常聽不進「將自己獻給神」(13節),卻聽進了「不在律法之下」(14節)。所以保羅繼續假設有人質疑:既然「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嗎?因為已經沒有律法管轄了。」這樣說的人其實根本不在「恩典之下」,因為在「恩典之下」的人在靈里已經死里覆活,與基督聯合,「脫離了罪」(7節)。
【羅六16】「豈不曉得你們獻上自己作奴仆,順從誰,就作誰的奴仆嗎?或作罪的奴仆,以至於死;或作順命的奴仆,以至成義。」
人生只有兩種選擇、兩種結局:或者「作罪的奴仆,以至於死」,或者「作順命的奴仆,以至成義」。生命源頭在亞當里的人,只能「作罪的奴仆」,沒有不犯罪的自由;生命源頭在基督里、與基督聯合的人,只能「作順命的奴仆」,沒有犯罪的自由。
【羅六17】「感謝神!因為你們從前雖然作罪的奴仆,現今卻從心里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
「道理的模範」可能指以基督的教訓為準則的基督徒倫理總綱。
【羅六18】「你們既從罪里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仆。」
神把我們從罪中釋放,是借著祂兒子寶血的買贖,所以我們不再「作罪的奴仆」(17節),而是被買贖「作了義的奴仆」。
【羅六19】「我因你們肉體的軟弱,就照人的常話對你們說。你們從前怎樣將肢體獻給不潔不法作奴仆,以至於不法;現今也要照樣將肢體獻給義作奴仆,以至於成聖。」
「照人的常話對你們說」即用當時人所熟悉的奴隸市場的比喻。
【羅六20】「因為你們作罪之奴仆的時候,就不被義約束了。」
我們未重生得救的時候,是「作罪之奴仆」,只能受罪的約束,里外都是拒絕神、敵對神的事物,不能接受神的權柄,「不被義約束」管理。
【羅六21】「你們現今所看為羞恥的事,當日有什麽果子呢?那些事的結局就是死。」
- 與基督聯合的人,里面接上了基督的源頭,外面與基督的形狀聯合,就不再受罪的約束,而是接受義的約束。因此對罪很敏銳,從前習以為常的事,現在卻「看為羞恥」,也知道「那些事的結局就是死」。因此不會再隨意犯罪。
- 沒有與基督聯合的人不能理解這種情形,所以才會以為「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繼續犯罪(15節)。
【羅六22】「但現今,你們既從罪里得了釋放,作了神的奴仆,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
與基督聯合的人雖然還沒有達到全然成聖的地步,但必然有「成聖的果子」,得著「永生」的生命。這生命是不會犯罪的。沒有「成聖的果子」的人,「重生得救」是很可疑的。
【羅六23】「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里,乃是永生。」
- 世人辛辛苦苦地犯罪,服事「罪」這個主人,結果這個主人必要給人「死」作為報酬,叫人不能逃脫死的結局。
- 而神白白的恩賜卻讓我們與基督聯合,活在神的「永生」生命里,這個生命是不可能犯罪的。即便我們有軟弱,這生命也會提醒我們離開,不要靠近試探;即便我們有失敗,這個生命也會催促我們回轉,趕快脫離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