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四1】「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有許多人到祂那里聚集,祂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里,眾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坐下」是猶太拉比教導人時的標準姿勢(太十三3)。
【可四2】「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在教訓之間,對他們說:」
馬可福音從第四章開始,才正式地把主耶穌教導的話記錄下來。
【可四3】「『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可四4】「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可四5】「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可四6】「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幹了;」
【可四7】「有落在荊棘里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就不結實;」
【可四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發生長大,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可四9】「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撒種的比喻在三卷對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中都列於一系列比喻之首,主耶穌親自向門徒作了解釋,所以是解開這系列中其它比喻含義的鑰匙。主耶穌要用這個比喻來回答眾人心中最大的問題:為什麽文士與法利賽人會如此拒絕主耶穌?為什麽連主耶穌的親屬也會誤解祂?為什麽主耶穌同樣的傳道和醫病趕鬼不能在每一個人內心中產生相同的回應?
【可四10】「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祂這比喻的意思。」
這段對話可能是門徒和主耶穌在船上進行的,船已劃離了岸邊的群眾。聽眾中顯然有些人無法領悟比喻的意義。
【可四11】「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
【可四12】「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
- 由於猶太教領袖對主的拒絕,主耶穌服事的方式變了,起初祂宣告「神的國近了」(一15),現在卻成了「奧秘」(11節)。「比喻」(11節)使無心追求神國的人「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12節),因為對於敵對者和僅僅出於好奇的人來說,這些比喻只不過是些故事罷了。而對於有心追求神國的人,「比喻」卻使他們容易記憶,容易明白。
- 12節引自賽六9-10。
【可四13】「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撒種的比喻是解開這一系列比喻的鑰匙,人若不明白撒種的比喻,就不可能明白其他一切的比喻。
【可四14】「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撒種的比喻之所以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因為在主耶穌講這個比喻的同時,祂自己正在撒種,就是祂的「道」。主耶穌要用撒種的比喻說明,為什麽福音所得到的反應是如此不同(二至三章)。
【可四15】「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奪了去。」
「路旁」的心無心接受主的道,聽了卻不去行,就不能真正「明白」(太十三19),所以很容易被撒但奪去。
【可四16】「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
【可四17】「但他心里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主的道若沒有進到我們心里,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心里就「沒有根」,一時的熱心也「不過是暫時的」。
【可四18】「還有那撒在荊棘里的,就是人聽了道,」
【可四19】「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欲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
「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欲」都會阻擋人把神的道從生命中活出來。
【可四20】「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人只有真正明白、領受主的道,才能「結實」,讓神的話從我們身上活出來。
【可四21】「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鬥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台上嗎?」
「鬥」是用來量取糧食的木頭量器。「放在燈台上」燈台才是放置燈的正確位置,可以照亮周圍。
【可四22】「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
【可四23】「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馬可福音把21-22節插在兩個撒種比喻的中間,與馬太福音中使用這個比喻(太五15-16)的用意不同。這里是比喻主的道是光,光是為了照亮眾人,所以主耶穌使用比喻教導人,不是為了把真理向外人隱藏起來(11-12節),乃是為了啟示它。因此門徒們「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23節),準備將來把現在暫時「掩藏、隱瞞」(22節)的真理傳給眾人。他們把所學的道傳給別人越多,將會賜給他們更多(24-25節)。
【可四24】「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什麽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麽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
【可四25】「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 24節的這個比喻與太七2和路六38所比喻的對象不同,是比喻我們把所領受的神國奧秘傳授給別人更多,神也必讓我們明白神國奧秘更多。「量器」(24節)指量取食物的器具,比喻我們給別人分享神國奧秘的程度。
- 25節的這個比喻與馬太福音十三12所說的用意不同,是比喻神國的福音傳得越多,領會得也越多。不傳福音的,連原來所有的也要被奪去。
【可四26】「又說:『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
這個比喻是撒種比喻的進一步解釋。
【可四27】「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
「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不是說主耶穌不知道祂的話如何在人的心里產生功效,而是表明神國的成長在於神(林前三6-7),並不是人所能充分了解的。
【可四28】「地生五谷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
神國就是人有了神的生命,接受神的權柄的範圍。所以神國的成長是照著生命的規律循序漸進的,只要有神的道播撒在人心里面,就自然會「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不能急於求成。
【可四29】「谷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
當世界的末了,乃是「收成的時候」,神要差遣天使在地上來收割莊稼(太十三39),把成熟的收在倉里(太十三30),就是有分於神國的實現。
【可四30】「又說:『神的國,我們可用什麽比較呢?可用什麽比喻表明呢?」
此時門徒們還不明白神國的真正含義,他們一直期盼著彌賽亞的國度能在他們有生之年建立起來(十35;徒一6)。神國要從最小的生命種子開始循序漸進地成長,不是門徒所能明白的,但他們全都非常熟悉芥菜種的成長,所以主耶穌就繼續用芥菜種來比喻神的國。
【可四31】「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里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
【可四32】「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
- 主耶穌並沒有解釋這個比喻的意思,但可能與上一個撒種的比喻一樣,是向門徒指出,從神生命的種子撒下時起,莊稼也好、芥菜也好,神國成長過程已經開始了,無論開始怎樣微小、生長過程中遇到什麽挫折,神國最後都能照著神的計劃成就。
- 中東一帶地方有一種芥菜樹Salvadora persica,種子非常小,但可長成高達5米高,可供雀鳥棲息。
【可四33】「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
「照他們所能聽的」指根據門徒對神國的奧秘所能理解的程度。根據門徒此時的程度,芥菜種的比喻應該是按正面理解的非常簡單、淺顯的比喻,而不是需要按負面理解的覆雜深奧的比喻。
【可四34】「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
【可四35】「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
「那邊」指「格拉森人的地方」(五1),是外邦人居住的地區。主耶穌主動要去服事外邦人。
【可四36】「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祂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祂同行。」
只有馬可福音記載了「也有別的船和祂同行」,所以主耶穌的拯救對象不僅是飽受驚嚇的門徒。
【可四37】「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
加利利海常常有突然而來的暴風,狂風從北面吹襲約旦河谷,經過狹谷時風勢加速,海面匉訇不平,對船只十分危險。主耶穌是完全的人,雖然渡海只需要一、兩個小時,但祂因為整日的傳道,已經疲倦地睡著了。
【可四38】「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祂,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
許多人在險惡環境中只會埋怨主「不顧」,其實不是主不顧,而是自己「還沒有信心」(40節)。
【可四39】「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地平靜了。」
主耶穌斥責風和海,是行使祂對大自然的權柄。有解經家認為風和海是沒有位格和知覺的,所以主耶穌其實是在斥責背後的空中掌權者(弗二2)。但從41節看,這風很可能是自然現象。「睡覺」(38節)表明主耶穌有完全的人性,也表明祂內心的平靜,平靜風和海表明祂有完全的神性。
【可四40】「耶穌對他們說:『為什麽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主耶穌責備門徒,是因為他們還不認識祂是神的兒子,對祂的權柄「還沒有信心」,以致看到環境就膽怯。
【可四41】「他們就大大地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祂了。』」
主耶穌不但用醫病、趕鬼、赦罪的權柄來服事人,也用對大自然的權柄來服事人。風浪使門徒們經歷了主耶穌的權柄,但他們還沒有認識祂就是神的兒子。
讀經有感:沒有信心(40-41節)
信心是人所特有極其神奇的東西。信心就像能量,是真實卻又看不見的東西——直到它化為可見的工作和行動!其實門徒所以跟從主,說明他們對主早就具有相當起碼的信心,那能說沒有信心?但原來在人里邊實存之信心的大小有無,都必須在他所面對活生生大小挑戰,有可用武之地的舞台上,以可見可聞的方式顯明出來!信心固然必以個人所理解明白之理論及所見聞經歷之體悟為依據。但信心不論真假強弱,都是內存不可見的實際,既須借流露在外的心態和言行表現出來,也須借更多更深的認識和經歷不斷增強增加!感謝主,容許我們在得救信心的既有基礎上,還有繼續發展的時空契機!
默然自問:是否我在應該燃燒自己、照亮世界的事上卻隱約含糊,不見蹤影;而在不該顯揚自己、沽名釣譽的事上卻又粉墨登場,不死不休?(2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