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六1】「耶穌離開那里,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從祂。」
「自己的家鄉」就是位於加利利山區的拿撒勒(太二22-23)。主耶穌帶著許多門徒從加利利海回到拿撒勒,爬了50公里的山路,但那里的人卻「厭棄」祂(3節)。然而跟從主的門徒卻並沒有因為家鄉的人不尊重而輕看主。
【可六2】「到了安息日,祂在會堂里教訓人。眾人聽見,就甚希奇,說:『這人從哪里有這些事呢?所賜給祂的是什麽智慧?祂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可六3】「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祂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里麽?』他們就厭棄祂(厭棄祂:原文作因祂跌倒)。」
- 「智慧」(2節)指主耶穌所說的話,「異能」(2節)指祂所做的事。眾人希奇祂所說和所做的,但他們最關心的是這權柄的源頭,這正是文士和法利賽人所操心的問題(十一28)。這源頭將會在八29由彼得明確地宣告出來。
- 拿撒勒人詳述主耶穌的家世出身,表明他們是憑著外貌認人。他們正確地拒絕了以主耶穌屬地的背景和關系作為祂智慧和能力的來源,卻不願意將這智慧與能力歸於屬天的源頭,所以就「因祂跌倒」(3節)。「木匠」(3節)也可以譯成「石匠、建築工人」,當時木匠的工作也包括建築工在內,當時以色列的房子主要是用石頭建造的。主耶穌很少使用源自木工的隱喻,卻經常使用那些來自建築的隱喻,有人認為祂其實是建築工。「馬利亞的兒子」(3節)可能此時約瑟已經去世,所以單提馬利亞的名字。可能在約瑟去世後,主耶穌身為長兄,為了維持家計做過木匠。「雅各」(3節)後來成了教會的領袖(加一19),「猶大」(3節)可能是猶大書第1節里的「雅各的弟兄」猶大。
【可六4】「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本地本家」的人因為認得先知的家世,容易以貌取人,看見了主卻不認識主。
【可六5】「耶穌就在那里不得行什麽異能,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
【可六6】「祂也詫異他們不信,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
這些人在主耶穌身上遇見了屬天的權柄,卻跳不出以貌取人的限制,結果就得不著主的恩典。人若還沒信主,也可以得著主的恩典,就像那個被污鬼附著的人;但人若拒絕主,就一定會擋住主做工的路,就像這些主耶穌家鄉的人。
【可六7】「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
【可六8】「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帶錢,除了拐杖以外,什麽都不要帶;」
【可六9】「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褂子』;」
- 主耶穌「差遣」(7節)了,就必然會「賜給他們權柄」(7節),主耶穌所呼召的工人,祂必負責賜給足夠的能力,主的呼召與托付從不超過祂恩典的預備。「兩個兩個地出去」(7節)不僅因為兩個人作見證更具可信性(申十七6),也是讓他們學習彼此配搭。
- 主耶穌此時吩咐門徒不要隨身攜帶錢和日常生活必需品,是為了讓門徒們在實際的操練里學習單單信靠主,經歷主的信實和供應。但主的功課不是死板的教條,這個指示到主耶穌要被捉拿之前就取消了(路二十二35-38),因為那時門徒們已經學會不依賴物質,而是單單仰望主,同時猶太教的領袖即將對付主耶穌和祂的門徒。「口袋」(8節)用來置放食物,「腰袋」(8節)指猶太人外袍腰帶的折疊部分,可以放置財物。
- 「褂子」(9節)指里衣。
【可六10】「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里,直到離開那地方。」
【可六11】「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里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
「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11節)當時法利賽人離開外邦人地區時,做此動作表示與外邦人的不潔無分無關。那些拒絕門徒所傳福音的人,對於神的國來說,就在這「兩個見證人」(申十七6)面前成了「外邦人」。
【可六12】「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
【可六13】「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
- 這是門徒奉主差遣出去傳道的開始(三14-15),他們和主耶穌一樣傳道、趕鬼、醫治病人,而「傳道,叫人悔改」(12節)是最重要的服事。
- 「用油抹了許多病人」(13節)古時橄欖油被猶太人廣泛地用為藥物(路十34),當疾病與罪和黑暗權勢有關時,抹油就不是藥物治療,而是一個屬靈的象征(雅五14)。
【可六14】「耶穌的名聲傳揚出來。希律王聽見了,就說:『施洗的約翰從死里覆活了,所以這些異能由祂里面發出來。』」
異教徒希律安提帕相信靈界的事,以為主耶穌不過是許多行異能者之一,並不認識祂是神的兒子。單單行異能,仍不能叫人認識主。「希律王」是大希律(太二1)的四個兒子之一希律安提帕,當時統治加利利和比利亞地區。這是主耶穌第一次引起希律的注意。
【可六15】「但別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正像先知中的一位。』」
此時猶太人對主耶穌的本性與工作有著幾種不同的解釋,正如主耶穌後來在凱撒利亞腓立比問門徒時一樣(八28)。直到凱撒利亞腓立比以前,沒有人公開認信主耶穌就是基督。
【可六16】「希律聽見卻說:『是我所斬的約翰,他覆活了。』」
可能希律因為殺害施洗約翰,良心不安,又因為迷信,懼怕施洗約翰的鬼魂回來向他作祟。
【可六17】「先是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差人去拿住約翰,鎖在監里,因為希律已經娶了那婦人。」
「腓力」是希律的同父異母兄弟,又稱希律腓力一世,他沒有作王,住在羅馬。「希羅底」是大希律的孫女,先嫁給在羅馬的叔父腓力,後改嫁另一叔父希律安提帕。施洗約翰被囚在死海東岸的馬克路斯堡(Machaerus,《猶太古史記》卷18第5章)。
【可六18】「約翰曾對希律說:『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
【可六19】「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
希律安提帕強娶其同父異母兄弟之妻希羅底,違反摩西律法(利十八16)。施洗約翰的反對代表正統猶太人的看法,有損於希律安提帕在猶太人中的威望。
【可六20】「因為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多照著行有古卷作遊移不定),並且樂意聽他。」
【可六21】「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筵席,請了大臣和千夫長,並加利利作首領的。」
【可六22】「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歡喜。王就對女子說:『你隨意向我求什麽,我必給你。』」
【可六23】「又對她起誓說:『隨你向我求什麽,就是我國的一半,我也必給你。』」
【可六24】「她就出去對她母親說:『我可以求什麽呢?』她母親說:『施洗約翰的頭。』」
【可六25】「她就急忙進去見王,求他說:『我願王立時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里給我。』」
「盤子」是一種木制的扁平盤子,用來盛肉款客。希羅底的女兒是要殘忍地把「施洗約翰的頭」當作一道菜。
【可六26】「王就甚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辭,」
【可六27】「隨即差一個護衛兵,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護衛兵就去,在監里斬了約翰,」
【可六28】「把頭放在盤子里,拿來給女子,女子就給她母親。」
希律安提帕隨著肉體的情欲行事隨便許諾,情欲使人失去理性,他原先因怕百姓而不敢殺約翰(太十四5),在信仰的事上也「遊移不定」(20節),現在卻因放縱情欲而無所顧忌。
【可六29】「約翰的門徒聽見了,就來把他的屍首領去,葬在墳墓里。」
【可六30】「使徒聚集到耶穌那里,將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祂。」
「使徒」意思是「使者,奉差遣的人」,這是馬可福音惟一使用「使徒」一詞的地方,指十二門徒(三14)。
【可六31】「祂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
殷勤工作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與主一起「歇一歇」。主耶穌並不需要我們靠著自己的努力,勞累過度地來事奉祂。與主同在的歇息,不但能使我們得著安息,更能使我們重新得力。
【可六32】「他們就坐船,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
「曠野地方」就是在伯賽大城外的荒野(路九10)。
【可六33】「眾人看見他們去,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里,比他們先趕到了。」
加利利海很小,群眾很容易沿著湖岸步行,甚至超過小船。疲憊的門徒看見這批難以擺脫的群眾「比他們先趕到了」,心里難免滿了抱怨。
【可六34】「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主耶穌雖然已經很勞累(31節),但因顧念人的需要,還是繼續殷勤服事。事奉神不是按時間「上班」,乃是出於需要和負擔。但主耶穌並沒有叫門徒參與這服事,而是讓他們在疲憊的傳道旅程之後可以「歇一歇」(31節),我們也應當以忠心來對待自己的事奉,以憐恤來對待同工。「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是描寫以色列的百姓沒有神照顧的可憐光景(民二十七17)。
【可六35】「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
【可六36】「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里去,自己買什麽吃。』」
「天已經晚了」(35節)猶太人的傍晚從下午三時開始,晚上從下午六時日落之後開始。
【可六37】「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
這里離附近的鄉鎮並不太遠,這些人可以回家吃飯,少吃一頓也沒有問題。但主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罷」,與其說是為解決人們身體的需要,不如說是逼著門徒轉向祂,認識並經歷這位滿有憐憫和能力的主。主耶穌像當年以利沙一樣指示門徒怎樣做(王下四42-43),有意要他們親自參與,記住並學到功課。「二十兩銀子」原文是「二百個得拿利烏(Denarius)」,當時一個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資是一個得拿利烏(太二十2),這是一筆需要工作大半年才能賺得的巨款。
【可六38】「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
「餅」和「魚」是加利利地區常見的食物。主耶穌差遣他們「去看看」,結果他們自己什麽都沒有,是一個小孩提供了五餅二魚(約六9)。
【可六39】「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地坐在青草地上。」
「坐」直譯「斜倚」,是古代以色列人參加正式筵席的標準姿勢(約十三25)。
【可六40】「眾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主耶穌是一位有次序的主,甚至在崇拜中也喜愛次序(林前十四40),以防人濫用屬靈的自由而引起混亂。眾人井然有序地坐著,是出於對主耶穌權柄的順服。
【可六41】「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
【可六42】「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
「祝福」(41節)是謝飯儀式,由猶太家庭的家長來做。這不是一次隨意的聚餐,而是聖餐和彌賽亞筵席的預演。聖經對兩次喂飽眾人(本節,八6)、以馬忤斯坐席(路二十四30)和最後的晚餐(可十四22,太二十六26,路二十二19,林前十一23-24)的描述,用的都是同樣四個動詞:「拿著、祝福、擘開、遞給」(41節)。這是猶太人每日三餐的儀式,但對神國子民卻有更深的意思,無論是在野地里進餐,還是最後的晚餐,人們所想到的必是那最大的筵席,那時神的兒子以主人的身份,接待祂在萬邦萬族中的全體子民。
【可六43】「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可六44】「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
- 主耶穌的供應永遠是夠用而且有余的,但祂也絕不允許浪費,所以我們應該學習成為神豐盛恩典和恩賜的好管家。門徒所收回來的「十二個籃子」(43節),比所擺上的「五個餅,兩條魚」(38節)多得多。「籃子」(43節)指猶太人隨身攜帶、可掛在臂上盛載食物和雜物的柳條籃,可能12個門徒把剩下的零碎裝滿了各自的籃子。
- 按當時猶太人的規矩,在公共場合不允許婦女和小孩與男人一同進食,因此婦孺必須另聚一處領受餅和魚,人數不詳。
【可六45】「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祂叫眾人散開。」
「催」原意是「強迫」,語氣很重。眾人對主耶穌喂飽他們的反應是一致稱頌祂為「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要「強逼祂作王」(約六14-15),做他們的政治領袖。門徒們也很有可能產生同樣錯誤的認識,所以主耶穌催他們迅速離開。
【可六46】「祂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
【可六47】「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
【可六48】「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里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里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
「四更天」即指淩晨三時至六時。根據羅馬計時法,夜間共分四更:晚間六時至九時、晚間九時至半夜、半夜至淩晨三時、淩晨三時至六時。
【可六49】「但門徒看見祂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
【可六50】「因為他們都看見了祂,且甚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放心」並不是說危機不存在了,而是說有主耶穌在,無須害怕。「是我」直譯是「我是」。神的名字是「我是那我是」(出三14),主耶穌一說「我就是」,人就退後倒在地上(約十八4-5),因為祂就是神。
【可六51】「於是到他們那里,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里十分驚奇。」
【可六52】「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里還是愚頑。」
就像前一次在湖面上的暴風一樣(四37-41),主耶穌的同在再次帶來平安。但門徒們卻還沒有從喂飽五千人的神跡學到功課,所以顯露出懼怕與驚訝,因為「心里還是愚頑」,還是不能認識主耶穌身份的真正意義。可見五餅二魚神跡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叫五千人吃飽,而是為了讓門徒認識主耶穌是誰。對著這樣一批愚頑的門徒,主耶穌並沒有失望,祂今天也還是用愛心和耐心來寬容、忍耐我們。門徒們經歷了這些難處,經歷了主耶穌的權柄,就會一步步認識祂「真是神的兒子」(太十四33)。
【可六53】「既渡過去,來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
【可六54】「一下船,眾人認得是耶穌,」
【可六55】「就跑遍那一帶地方,聽見祂在何處,便將有病的人,用褥子擡到那里。」
- 主耶穌可能先到「伯賽大」(45節),再到「革尼撒勒地方」(53節)。「革尼撒勒地方」可能是加利利海西岸近北端的一片平原地區。加利利海又稱革尼撒勒湖(路五1)。主耶穌又回到希律安提帕的轄區,說明祂之前和門徒「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31節),並不是因為害怕政治鎮壓。
- 這里的人非常熱心,他們打發人到周圍去找來所有的病人,把他們帶到主耶穌那里得醫治。病人雖然得了醫治,但還是沒有人認識主是誰。人只有在里面遇見了主,才能真實地接觸屬天的權柄。
【可六56】「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里,或鄉間,他們都將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穌只容他們摸祂的衣裳繸子;凡摸著的人就都好了。」
讀經有感:大失所望(3-4節)
從原文字義和上下文意看,譯文的所謂厭棄或絆跌,其實不難從屬靈的大道理、大常識來掌握理解。可惜的是,人因所常存無可奈何、揮之不去的先入為主普遍意識,要從耶穌有力的講論和見證、從聖經清楚而具體的描述、甚至從聖靈的光照和感動中,權衡對照自己因熟悉耶穌卑微平凡背景所引致的困惑不解(disillusionment),在自己心里做出意識上及意志上「信念」的選擇,真是談何容易?第一種人,覺得議題無關宏旨,沒有價值,所以消極地不理不睬,一笑置之。第二種人,意識到議題生死攸關,極其重要,所以積極地著手探究。第三種人,即經文中所載,心中期盼所應許之基督的眾人,卻因覺得與自己對基督背景形象所預存的主觀概念相去甚遠而大失所望,所以棄絕不信,甚或堅決反對。第四種人,固然也覺得所傳之基督與自己的想法大相徑庭,在觀念上大跌眼鏡,但奈諸事實,就願意反思自己固有之認識的準確性,終致毅然相信並接受耶穌為神子、為救主!很奇怪,人一方面因親情之故,寧願擁護自己家人做總統,也不把選票投給其他比自己家人更優秀的候選人;但另一方面,卻又因本地姜不辣之故,寧願放棄基督而信從遠在印度某村落諸Guru聖人中的一個!情也,理也?是也,非也?我也,祂也?相對也,絕對也?祈願天地之主幫助指引我這無知、無能、無望的可憐人!
默然自問:我是否也常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振振有詞,自我原諒?(20,26,2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