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六1】「『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1-18節:天國之王繼續教導天國子民在「施舍」、「禱告」和「禁食」上如何「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五20),在屬靈的事上不是外表模仿,而是從里面活出屬靈的實際。猶太人一向把這三件事當作個人敬虔生活的主要要求,伊斯蘭教在這三條之上又加上朝聖和念經,構成伊斯蘭教的五柱。天國子民的好行為應該叫人能看見(五16),但「故意」叫人看見,為要得人的賞識,就成了表演。

【太六2】「所以,你施舍的時候,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天國子民不是不能彼此鼓勵、稱讚,而是不能「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吹號」比喻做事時大造聲勢引人注意。「假冒為善」希臘文原意是「演員」,指這些人就像演員戴著假面具在表演,報酬就是「要得人的榮耀」。「得了」原文是「完全得到」的意思,也就是將來再也沒有天父的獎賞了。

【太六3】「你施舍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如果要人的「左手」不知道「右手」所做的,除非心里完全忘了,或者根本沒放在心上。天國子民的「施舍」是屬天的生命自然活出來的結果,不是從肉體里刻意做出來的,所以不但不會故意誇耀自己,甚至根本不會覺得這是一件值得誇耀的「施舍」,而是自己對別人的「虧欠」,因為「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羅十三8)。

【太六4】「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有古卷:必在明處報答你)。」

只有天父能「在暗中察看」,所以「行在暗中」就是單單行在神面前,不求人的喜悅,只求神的喜悅,不是屬靈的模仿假冒,經得起神的察驗。

【太六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禱告是人與神之間的交通,天國子民可以「隨處禱告」(提前二8),但不是故意做給人看、說給人聽。

【太六6】「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內屋」是指「儲藏室、庫房」,可能沒有窗戶,是家里唯一可以上鎖的房間,比喻內心與神交通的隱秘之處。「關上門」代表不被外界的事物分心打擾,單單與神交通。主耶穌並不是說不可以當眾禱告或者公禱,祂自己也曾當眾禱告(約十七1)。主耶穌是強調禱告是神的兒女與天父之間的專一交通,不可借著對旁邊的人說話,借著禱告來表白自己、介紹背景、教育別人。

【太六7】「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覆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

「重覆話」是「喋喋不休、空洞無物」的意思。當時「外邦人」向假神的禱告使用一些固定刻板的祈禱詞和咒語,重視重覆這些空洞冗長的「重覆話」的次數。主耶穌並不是說不可為同一件事重覆禱告,或者禱告中有重覆,祂自己也曾重覆禱告(二十六44)。主耶穌是強調不可以無思想、機械式地禱告,因為天父所看重的是祂的兒女尋求祂、依靠祂的心。

【太六8】「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我們所「需用」的,天父早已知道了,但我們自己卻不一定知道,我們所想要的不一定是我們「需用」的,我們所想做的不一定是我們該做的。所以天國子民「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借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四6),在禱告交通中明白什麽是我們「需用」的,明白什麽是我們該做的,禱告進神的心意里去,因此就有了「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腓四7)。

【太六9】「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

9-13節被稱為「主禱文」,主耶穌親自給天國子民一個以天父為中心的禱告示範,讓門徒領會禱告的準確內容,而不是讓我們機械背誦。當我們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的時候,要省察自己有沒有站在兒子的地位上向父禱告,有沒有對天父的愛慕和敬畏,有沒有與其他弟兄姊妹有「互為肢體」的感覺?當我們禱告「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的時候,要省察自己有沒有尊神的名為聖,活出聖潔的生活?前兩個「願」與猶太會堂里使用的禱文Qaddish十分相像。

【太六10】「願禰的國降臨;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願禰的國降臨」就是願神在全地掌權,那時祂的旨意將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一樣暢通無阻。當我們這樣禱告的時候,要省察自己有沒有摸著神永遠的旨意?現在有沒有活在天國的實際里,神的權柄和旨意有沒有在自己身上暢通無阻?

【太六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日用的飲食」代表每日的物質供應。當我們這樣禱告的時候,要省察自己所求的是「日用的飲食」,還是奢侈享樂?對神的供應有沒有信心?對神的安排有沒有順服?

【太六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當我們這樣禱告的時候,首先要省察自己今天對神的虧欠,也要省察自己對別人的記恨。我們若不赦免別人,神也不會赦免我們(14-15節)。「債」在亞蘭文里表示罪,字面意義為欠款,泛指一般的罪。

【太六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譯:脫離惡者)。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禰的,直到永遠。阿們(有古卷沒有因為…等字)!」

當我們禱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的時候,首先要省察自己是不是正在故意接近試探。當我們禱告「救我們脫離兇惡」的時候,首先要省察自己是不是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兇惡」?當我們禱告「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禰的」的時候,要省察自己是不是有敬拜讚美的心?是不是在神面前保留了自己的「國度」,不願順服神的「權柄」,偷竊了神的「榮耀」?「阿們」就是「實實在在」、「誠心所願」的意思,所禱告的都沒有虛假,都是從里面發出來的。

【太六14】「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

14-15節是對12節的說明,十八23-35解釋得更加清楚。綜合這三處經文,可以知道主耶穌並不是說「饒恕人」是得救的前提條件,而是說天父既先赦免我們的罪,就要求蒙赦免的人盡自己的義務,也「饒恕人的過犯」,我們所施的饒恕和所蒙的饒恕應該是成正比的(十八23-35)。已經得救的天國子民若要蒙神饒恕我們得救以後的過犯,必須先饒恕別人的過犯。

【太六15】「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天國子民對別人的態度如何,關系到將來神對我們的態度如何,「那不憐憫人的,也必受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神很願意饒恕我們的過犯,但我們不肯饒恕別人的心會妨礙我們與神的交通,阻攔我們接受神白白賜下的赦免。

【太六16】「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禁食是為了在神前降卑自己、刻苦己身,放棄自己合法的享受,尋求神的憐憫和恩典,不是為了讓人稱讚自己虔誠。當時虔誠的法利賽人一個禮拜至少禁食兩次(路十八12),並刻意表現出來。「弄得難看」的字面意思是「裝扮得認不出來,表示或將頭遮蓋,或把臉塗抹上灰土,叫人認不出來。

【太六17】「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

「梳頭洗臉」即外表一如平常。

【太六18】「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神不喜悅「故意」叫人看見(16節),卻喜悅「故意」不叫人看出,因為禁食的心意是單單向著神的。

【太六19】「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

從五21到六18,主耶穌用對比的方法教導門徒的「義」應該「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五20)。從六19到七12,主耶穌從正面教導一個門徒所應該有的「義」。這可能包括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教導(路十二33-34,十一34-35,十六13,十二22-31),被馬太編輯在一起。地上的財富是不可靠的,「蟲子咬」比喻環境的變遷會使財富貶值,「銹壞」比喻財富本身會變質、耗損,「賊挖窟窿來偷」比喻財富會不知不覺流入別人的口袋。主耶穌不是叫我們不要儲蓄,而是叫天國子民不要只知道「為自己」積存錢財,而要為天國積攢、使用錢財。

【太六20】「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

「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就是錢財不再為自己而用,乃是為神而用。為主的名周濟貧窮,就是積攢財寶在天上的一個例子(太十九21;林後九9)。

【太六21】「因為你的財寶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最能吸引人心的就是錢財。我們的錢財若積存在地上,心就會被地上的事所霸占。我們的錢財若是存到天上,心也會思念天上的事,看見天上的榮美。財寶先去,心才能跟著去。有些人又想積攢財寶在地上、又要積攢財寶在天上,結果他們的心要分開放在兩個地方,兩個地方都不能接納他們。

【太六22】「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

22-23節插入在這里,是為了強調19-21節和後面24節兩段經文的意思,即對神要有專一的心。「眼睛就是身上的燈」眼睛是「窗」,亮光通過它進入人體,眼睛也為身體辨別方向。眼睛的效果取決於是否「了亮」。「了亮」(haplous) 的字面意義是「單一的」 ,還有「寬宏慷慨」 的意思。這里故意用「了亮」這個雙關語,一方面指對神專一的忠心,另一方面也指對物質寬宏慷慨。「了亮」的眼睛把人引向正確的人生目標,否則我們的人生就毫無目的,如盲人黑暗的一生。

【太六23】「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我們如果同時積財在天上和地上,心眼就會盯著兩頭遊移不定而昏花,全人也因此陷在黑暗中。眼睛可以代表一個人,人的眼睛愛看什麽,往往代表心里所愛的是什麽。22-23節如果用希伯來文的成語去理解,好的眼睛指「慷慨」,壞的眼睛指「吝嗇」,主耶穌的意思就是「慷慨的人,活在光明里。吝嗇的人,活在黑暗中」。

【太六24】「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

貪愛地上的錢財,就無法專一愛神。天國子民不能既愛神又愛錢財。今天信徒有一個最大的試探,就是總想事奉兩個主,既要事奉神,又要事奉瑪門,今生在地上做財主,來世在天上做拉撒路(路十六20),結果一定是忽略神、跟隨瑪門。「事奉」的字面意思是「為奴」,一個奴仆可以為兩個雇主做事,卻不能同時屬於兩個主人。「瑪門」是亞蘭文,意思是「財利」。「瑪門」的背後是撒但,牠總是投我們的所好,利用神以外的事物來轄制我們,成為偶像代替神。

【太六25】「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麽,喝什麽;為身體憂慮穿什麽。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天國子民若不追求「瑪門」,在地上怎麽生活下去呢?跟隨主不是只有忍受缺乏,因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二十三1)。主耶穌要我們為日用的飲食祈求(11節),卻不要我們為衣食憂慮,因為祈求是信的表示,憂慮是不信的表示。天國子民為飲食衣著憂慮乃是罪,因為憂慮表示不信任神的看顧。「所以」表示本節與上節有關,連我們為正當的衣食需用憂慮,也會來到事奉瑪門的地步。神既然給了我們生命,祂必然會顧到生命的需要,賜給我們吃的和喝的東西,「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徒十七28)。「憂慮」的意思是「憂慮不安」,指過分擔心的精神狀態,而不是說不要盡責和關心。

【太六26】「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主耶穌並非叫我們不要工作。飛鳥需要盤旋覓食,人也需要工作養生,「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後三10)。關鍵是神為飛鳥預備了食物,讓它們有食可覓,神更會恩待祂的兒女。

【太六27】「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或譯:使身量多加一肘呢)?」

人的憂慮既不能改變神的安排,也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有辦法的事用不著憂慮,沒有辦法的事憂慮也沒有用。憂慮既然無濟於事,人卻常常憂慮,是因為不信任神,心里對所有的依靠都不放心。天國子民「應當一無掛慮」(腓四6),單單信靠神。

【太六28】「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麽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

【太六29】「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所羅門王時代是以色列歷史上國力最富強,疆土最廣闊的時期。所羅門「所穿戴的」,象征人工的極品,但任何人工的成果,遠不如神的創造。

【太六30】「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里,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

野草的生命這麽短暫,「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有永生盼望的天國子民又何須為自己的吃穿而憂慮呢?

【太六31】「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

天國子民要盡生活的責任,但不要為生活憂慮,因為人若為衣食憂慮,單純向著神的信心就會出問題。

【太六32】「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

「外邦人」就是不認識神的人,他們沒有醫治憂慮癥的良藥,更無法擺脫物質主義,對物質需要最為關心。天國子民既然知道有一位看顧自己的天父,就不應該和外邦人一樣憂慮。

【太六33】「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先求祂的國」就是讓神在心中掌權作王,致力於神國度的最終降臨;「先求祂的義」就是讓屬天的生命從自己身上活出來。這里的「求」不是禱告祈求,而是生活上的「追求」,是天國子民首要的人生目標,其它的事情雖然合理合法,但都是次要的。當我們脫離自己,體貼神的心意,將首要之事放在該放的地位的時候,神就記念體貼祂的人,必然看顧我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

【太六34】「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門徒應該好好地在「今日」盡天國子民的本分,「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來三13),讓神的恩典帶領我們渡過每個「今日」。不要成為「明天」還沒有到來的難處和需要的奴隸,因為「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雅四14)。

讀經有感:行在暗中

乍看之下,「行在暗中」當然是見不得光、見不得人的事。「行在光中」當然是坦坦蕩蕩、光明正大的事!但其實未必。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很多時候該行在光中的他不行,該行在暗中的他不肯。基督徒內在生命的靈果是結出來的,應該在用得著的時候用出來,看得見的地方看出來。愛人忍人絕不能單單愛在心里、忍在心里。真愛人的必有實際的付出,真忍人的必有實際的寬恕。如果行善、禱告、禁食是為了吸引人的眼球,得著人的青睞和讚賞,當然就不是出於單純為主向主、愛神愛人的心。神無所不在,不但看到光中的人,也看到暗中的人;不但看人的表現,也看人的動機!神的本意當然不是禁止我們在公共場所行善、禱告、禁食。祂所針對的是我們內里誠實純全的心!

默然自問:我當怎麽「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面對真切的需要,我是否願意、是否敢於憑著信心,把祂的國和祂的義當為最優先的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