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八1】「萬軍之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亞八2】「『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為錫安心里極其火熱,我為她火熱,向她的仇敵發烈怒。」

【亞八3】「耶和華如此說:我現在回到錫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稱為誠實的城,萬軍之耶和華的山必稱為聖山。」

  • 神是獨行奇事的神,不會讓祂的百姓在失敗中永遠沈淪。所以祂剛剛說完「他們使美好之地荒涼了」(七14),馬上就說:「我現在回到錫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3節)。本章重覆了十次「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2、4、6、7、9、14、19、20、23節)和「耶和華如此說」(3節),和合本譯文還使用了十五個「必」字,宣告神的計劃絕不會倚賴百姓屬靈光景的起起伏伏,因為祂「親口應許,親手成就」(王上八24)。
  • 「我為錫安心里極其火熱,我為她火熱,向她的仇敵發烈怒」(2節),原文是「我為錫安嫉妒而極其狂熱,我為她嫉妒而發熱心」(英文ESV、NASB、KJV譯本),用了兩個「嫉妒 קָנָא」和一個「妒忌、狂熱 קִנְאָה」,表達了神因著強烈的愛而生發的熱心。因著這份因愛而生的熱心,神管教百姓、懲罰仇敵,並且將要恢覆失敗的百姓。
  • 「誠實的城」(3節)也就是「公義之城、忠信之邑」(賽一26)。「誠實」(3節)原文是「誠實、信實、真理」,本章原文出現了五次「誠實」(3、8、16×2、19節),強調百姓被恢覆的結果。
  • 「耶路撒冷必稱為誠實的城」(3節),不是因為其中的居民能保持「誠實」。「誠實」(出三十四6)、「聖潔」(利十一44)都是神的性情,因為有神「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才能成為「誠實的城」,錫安山才能被稱為「聖山」。同樣,教會也不能靠人的努力作山上的城(太五14),只有「持定元首」(西二19),教會才能成為基督的教會。

【亞八4】「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為年紀老邁就手拿拐杖。」

【亞八5】「城中街上必滿有男孩女孩玩耍。」

【亞八6】「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到那日,這事在余剩的民眼中看為希奇,在我眼中也看為希奇嗎?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亞八7】「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從東方從西方救回我的民。」

【亞八8】「我要領他們來,使他們住在耶路撒冷中。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都憑誠實和公義。』」

  • 從巴比倫回歸需要長途跋涉四個月,因此,回歸的百姓中老人和孩子並不多。但神應允將使耶路撒冷得享平安,百姓可以平安地活到年紀老邁(4節),孩子可以在街上自由玩耍(5節)。這種和平繁榮的美好未來,是當時人「看為希奇」(6節)、無法想象的,但「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6)。
  • 「從東方從西方」(7節),代表全地。
  • 「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8節),這句話代表百姓將被恢覆到聖約里、重獲聖約的應許(利二十六12;耶二十四7)。聖約的根據是「誠實和公義」(8節),「誠實和公義」是立約之神的性情,也是祂將使立約之民活出的實際。

【亞八9】「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當建造萬軍之耶和華的殿,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所說的話,現在你們聽見,應當手里強壯。」

【亞八10】「那日以先,人得不著雇價,牲畜也是如此;且因敵人的緣故,出入之人不得平安,乃因我使眾人互相攻擊。」

【亞八11】「但如今,我待這余剩的民必不像從前。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亞八12】「因為他們必平安撒種,葡萄樹必結果子,地土必有出產,天也必降甘露。我要使這余剩的民享受這一切的福。」

【亞八13】「猶大家和以色列家啊,你們從前在列國中怎樣成為可咒詛的;照樣,我要拯救你們,使人稱你們為有福的(或譯:使你們叫人得福)。你們不要懼怕,手要強壯。』」

  • 「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所說的話」(9節),指聖殿恢覆重建時,哈該和撒迦利亞兩位先知鼓勵百姓的話(拉五1-2)。
  • 「那日以先」(10節),指重建工程停頓期間。「人得不著雇價」(10節),指百姓雖然努力工作,但卻白白辛苦(該一6、9)。因為他們把自己的需要擺在神的心意之上,所以神說:「你們收到家中,我就吹去「(該一9)。
  • 「敵人」(10節),指住在回歸的百姓周圍的外邦人(拉四1-5)。
  • 「我待這余剩的民必不像從前」(11節),指百姓已經把神擺在首位、恢覆重建工程,神就把他們重新領回祝福里(該二19)。
  • 「猶大家和以色列家」(13節),指十二支派。
  • 神親自拆毀,也必親手重建。當百姓經歷了神早已「定意」(14節)的管教以後(申二十八64),神也必「照樣」(13節)施行祂早已「定意」(15節)的拯救(申三十1-3)。雖然百姓的罪「使美好之地荒涼了」(七14),但在神的護理之下,「荒涼」的結果並不是敗壞,而是預備覆興:「你們的地荒涼,要享受眾安息」(利二十六34)。而在神的「定意」里,「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余數」(羅十一5),現在正是神要「使這余剩的民享受這一切的福」(12節)的時候。
  • 聖殿要重建、教會要覆興,環境和肉體里有太多的理由可以叫我們膽寒。但真正的重建和覆興並不是倚靠人的努力、也不是根據人的屬靈光景,而是出於神必成就的「定意」。因此,過去的百姓可以「不要懼怕,手要強壯」(13節),放膽繼續重建工程;今天的信徒也可以「不要怕,只管講」(徒十八9),因為主耶穌應許遵行大使命的門徒:「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20)。

【亞八14】「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列祖惹我發怒的時候,我怎樣定意降禍,並不後悔。」

【亞八15】「現在我照樣定意施恩與耶路撒冷和猶大家,你們不要懼怕。」

【亞八16】「你們所當行的是這樣:各人與鄰舍說話誠實,在城門口按至理判斷,使人和睦。」

【亞八17】「誰都不可心里謀害鄰舍,也不可喜愛起假誓,因為這些事都為我所恨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 神早已借著先知耶利米宣告,敗壞的猶大被擄是神的旨意:「我意已定,必不後悔」(耶四28,五十一12)。因此,經歷了被擄七十年的百姓也應當放心,既然神降禍的「定意」(14節)成就了,祂「施恩與耶路撒冷和猶大家」(15節)的「定意」也必將成就;因為神也借著先知耶利米宣告:「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二十九11)。因此,百姓「不要懼怕」(15節),只要聽從「所當行的」(16節),不要再「自取敗壞」(何十三9)。
  • 「按至理判斷」(16節),原文是「按誠實的公義斷定是非」。
  • 神在「你們所當行的」(16節)清單里,完全不提禁食,而是重申了從前向百姓列祖的要求(七9-10)。這表明神的要求從來都沒有變過,應當改變的是百姓;百姓應當以失敗的列祖為鑒(七11-14),不要光有「禁食」(19節)的形式,而要真實地認罪悔改,活出討神喜悅的生活。

【亞八18】「萬軍之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亞八19】「『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必變為猶大家歡喜快樂的日子和歡樂的節期;所以你們要喜愛誠實與和平。』」

  • 「四月」(19節)是猶太歷中的搭模斯月(Tammuz),搭模斯月九日是耶路撒冷城破禁食日(王下二十五3)。
  • 「五月」(19節)是猶太歷中的亞布月(Av),亞布月九日是聖殿被毀禁食日(王下二十五8;耶五十二12-13)。
  • 「七月」(19節)是猶太歷中的提斯利月(Tishrei),提斯利月三日是基大利遇難禁食日(王下二十五25)。
  • 「十月」(19節)是猶太歷中的提別月(Tevet),提別月十日有紀念耶路撒冷圍城禁食日(王下二十五1)的禁食。
  • 猶太傳統將基大利禁食日與耶路撒冷城破禁食日、聖殿被毀禁食日和耶路撒冷圍城禁食日並列,這四個禁食日都和聖殿被毀有關。猶大省長基大利的遇難日之所以能列在其中,是因為「義人遇害就像聖殿被毀」(《塔木德 Talmud》)。
  • 神對禁食問題(七3)的答覆是:神不會讓百姓永遠停留在失敗里,「禁食的日子,必變為猶大家歡喜快樂的日子和歡樂的節期」(19節)。失敗的歷史不可忘記,但更重要的是吸取失敗的教訓。因此,百姓所當注意的不是「禁食悲哀」(七5),而是「喜愛誠實與和平」(19節),保守自己長久地活在神的祝福里,成為見證救恩的「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

【亞八20】「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列國的人和多城的居民來到。」

【亞八21】「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說:“我們要快去懇求耶和華的恩,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我也要去。”」

【亞八22】「必有列邦的人和強國的民來到耶路撒冷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懇求耶和華的恩。」

【亞八23】「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在那些日子,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族(原文是方言)中出來,拉住一個猶大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

  • 「十」(23節)在聖經中通常代表眾多或完全,並非實際的數字。「猶大人」(23節),泛指千年國度里的以色列人。
  • 「衣襟」(23節)原文是「翅膀」。「拉住衣襟」(23節),意思是尋求庇護和恩典(撒上 十五27;得三9) 。
  • 「聽見神與你們同在」(23節),表明神百姓的生活就是神的見證,他們生活的見證吸引了外邦人歸向神(賽四十五14),正如亞伯拉罕(創二十一22)、以撒(創二十六28)和約瑟(創三十九3)所活出的神同在的見證一樣。將來,以色列整體將成為神的見證人,外邦人將通過他們來認識神。
  • 20-23節的應許,在彌賽亞的千年國度里才能得著完全的應驗(賽二2-4)。因此,這些「從列國諸族中出來」(23節)的外邦人並不是教會,而是大災難之後、經過國度審判的綿羊(太二十五32-34)。那時,以色列人「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的功用將被完全恢覆,耶路撒冷將成為千年國度的首都,「列邦的人和強國的民」(22節)都要來尋求神,亞伯拉罕蒙召時「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十二3)的應許將完全應驗。
  • 神再次提醒百姓:不要再糾結於是否應當繼續禁食,而要注意祂在第三個異象中所宣告的旨意(二10-11)。百姓應當注意的是如何活出禁食的實際,活在神的同在里,聽從神要人「所當行的」(16節),成為神在地上吸引萬邦歸主的見證(20-23節)。
  • 今天,神按照我們罪人的本相接納了我們,「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約壹三1)。但祂既不要我們被過去捆綁,陷在自憐和自虐里;也不要我們忘記過去,停留在對肉體本相的自戀和自滿里。神的恩典既是照著人的本相接納人,也是賜給人離棄本相的成聖能力:「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二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