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二1】「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
【賽二2】「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
【賽二3】「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祂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祂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賽二4】「祂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 二-四章是序言(一-五章)的第二部分,用一系列的「日子 יוֹם/yom」(二2、11、12、17、20;三7、18;四1、2)作為關鍵詞,組成一個交錯平行的結構,發表了神對「猶大和耶路撒冷」(1節)的旨意:
- A. 到那日,神將在耶路撒冷治理萬民(二1-4);
- B. 呼籲百姓在光明中行走(二5-9);
- A. 到那日,神將審判百姓的驕傲狂妄(二10-21);
- B. 呼籲百姓不要倚靠世人(二22-三15);
- A. 到那日,神將潔凈錫安的狂傲污穢(三16-四6)。
- 人在哪里失敗,神就要在那里得勝;人在哪里悖逆,神就會在那里挽回。上一章,神剛剛宣告了人的失敗:「他的工作好像火星,都要一同焚毀,無人撲滅」(一31);這一章,神立刻預言祂對耶路撒冷的恢覆:「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2節)。
- 「末後的日子」(2節),將應驗在進入千年國度的時候。2-4節與彌四1-3基本相同,彌迦和以賽亞是同時代的先知,他們有可能互相引述對方的話,也可能是分別被聖靈感動。
- 「耶和華殿的山」(2節)、「錫安」(3節)都是指聖殿的所在地、聖城耶路撒冷。「殿 בַּיִת/bah’·yith」原文和「家 בַּיִת/bah’·yith」是同一個詞,這是一個雙關語,「耶和華殿」就是「耶和華家」,象征神住在祂的百姓中間(出二十九46)。
- 「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2節),表明耶路撒冷將成為國度的行政中心,全世界都將接受神的管治(啟七9)。耶路撒冷在群山中並不算高(詩六十八16),但被神恢覆為「公義之城、忠信之邑」(一26)以後,卻將「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吸引「萬民都要流歸這山」(2節)。
- 百姓努力了兩百多年,結果卻使「忠信的城變為妓女」(一21),荒涼到「僅存錫安城,好像葡萄園的草棚」(一8)。但被神恢覆以後,百姓必能恢覆「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的功用,「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3節)。「訓誨 תּוֹרָה/Torah」原文與「路 אֹרַח/Orah」(2節)諧音,「言語 דָּבָר/Dabar」原文與「道 דֶּרֶךְ/Derek」(2節)諧音。錫安將成為人的「道」和「路」的起點,也將成為神的「訓誨」和「言語」的中心。
- 「施行審判」、「斷定是非」(4節),是「施行統治」的代名詞,並非最後的審判,而是比喻神是國度的統治者。「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4節),比喻止息戰爭。世人只有不再以自己為神,而是以神為神;只有不再自以為「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三5),而是承認惟有神是絕對真理,紛爭才能和平解決,戰爭才會消失,伊甸園的光景才能恢覆。人類的歷史證明,離開了神來談論「和平、博愛」,不是幼稚天真,就是別有用心,最終都是事與願違。
- 神一切的計劃,都是祂「親口應許,親手成就」(王上八24),並不需要任何人幫忙,也不會被任何勢力攔阻。祂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大國」(創十二2)、應許給摩西的「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絕不會因著人的軟弱和失敗而落空。因此:
- 當百姓偏行己路的時候,神卻宣告以色列必將成為真正的「祭司的國度」,用神的話語吸引萬民降服在神的權柄之下(2-4節);
- 當百姓即將亡國的時候,神卻宣告外邦人必將投靠真神,承認「我們列祖所承受的,不過是虛假」(耶十六19);
- 當聖殿破敗、聖城荒涼的時候,神卻宣告恩典必將臨到,外邦人必將彼此勸說「快去懇求耶和華的恩,尋求萬軍之耶和華」(亞八21),「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族中出來,拉住一個猶大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亞八23)。
【賽二5】「雅各家啊,來吧!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
- 「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5節),就是在神的同在與眷顧中(民六25;詩二十七11),遵行神的旨意(詩四十三3)和話語(詩一百一十九105)。
- 這是先知第一次呼籲百姓回轉,勸勉百姓與神同行。當先知宣告了國度的榮耀前景之後(2-4節),就呼籲百姓回轉歸向神(5節);當神對立約之民的管教完成的時候,也將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羅十一26)、國度在地上顯現的時候。
【賽二6】「耶和華,禰離棄了禰百姓雅各家,是因他們充滿了東方的風俗,作觀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樣,並與外邦人擊掌。」
【賽二7】「他們的國滿了金銀,財寶也無窮;他們的地滿了馬匹,車輛也無數。」
【賽二8】「他們的地滿了偶像;他們跪拜自己手所造的,就是自己指頭所做的。」
【賽二9】「卑賤人屈膝;尊貴人下跪;所以不可饒恕他們。」
- 第6節原文以「因為」(英文ESV、NASB譯本)開始,表明第5節的呼籲,是因為人已經瀕臨險境:百姓自以為蒙福,卻不知已經被神離棄(6節)、面臨審判(6-21節);百姓偏行己路,卻不知已經離開光明、走向黑暗;百姓看重生活和福氣,卻不知道已經脫離了生命和福氣的源頭。日益世俗化的百姓對生活、前途和朋友的觀念,都與世人無異:
- 「他們充滿了東方的風俗」(6節),原文是「他們充滿了東方」,百姓不但沒有「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5節),反而向東方的外邦人尋求亮光;不但沒有吸引外邦人「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3節),反而效法東方亞蘭、美索不達米亞一帶的外邦風俗。如:所羅門敬拜摩押人的基抹、亞捫人的摩洛和米勒公(王上十一5、7),亞哈斯王在全國敬拜偶像(代下二十八1-4,23-25;王下十六10-14),瑪拿西敬拜天上的萬象(王下二十一5),亞哈斯(王下十六3)和瑪拿西(王下二十一6)焚燒自己的兒子獻祭等等。
- 「作觀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樣」(6節),百姓不但沒有專心尋求神的智慧,反而效法外邦人的迷信,用人的方法作為生活的指南。
- 「與外邦人擊掌」(6節),百姓不但沒有專心倚靠神的看顧,反而與外邦人結盟,靠人的努力在列強之間求生存。
- 「國 אֶרֶץ/eh’·rets」(7節)和「地 אֶרֶץ/eh’·rets」(7、8、19、21節)原文是同一個詞。百姓追求的是地上的「金銀、財寶」(7節),倚靠的是地上的「馬匹、車輛」(7節),敬拜的是地上的「偶像」(8節)。他們的價值觀、安全感和精神寄托都建立在地上,與外邦人無異。
- 古代以色列的「馬匹、車輛」(7節)都是用來打仗的。神吩咐「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申十七16),「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申十七17)。所以大衛說:「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二十7)。但從所羅門開始,猶大君王卻越來越追求金銀、馬匹和車輛。
- 「偶像 אֱלִיל/el·el’」(8節)原文是「虛無的、沒有價值的」,與「神 אֱלֹהִים/el·o·hem’」諧音。這正是偶像的特點:它們看起來好像是真的,其實是虛無之物。
- 在烏西雅王年間,百姓享受長期的和平、穩定和繁榮,但地上的福氣不但沒有使人「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5節),反而令他們背道而馳(8-9節);國家的強盛不但沒有使人感恩順服,反而令他們「眼目高傲、性情狂傲」(11節)。正如神借著摩西所預言的,百姓已經漸漸在恩典中墮落,離棄了福氣的來源:「耶書侖漸漸肥胖,粗壯,光潤,踢跳,奔跑,便離棄造他的神,輕看救他的磐石」(申三十二15)。
【賽二10】「你當進入巖穴,藏在土中,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祂威嚴的榮光。」
【賽二11】「到那日,眼目高傲的必降為卑;性情狂傲的都必屈膝;惟獨耶和華被尊崇。」
【賽二12】「必有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要臨到驕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為卑;」
【賽二13】「又臨到黎巴嫩高大的香柏樹和巴珊的橡樹;」
【賽二14】「又臨到一切高山的峻嶺;」
【賽二15】「又臨到高台和堅固城墻;」
【賽二16】「又臨到他施的船只並一切可愛的美物。」
【賽二17】「驕傲的必屈膝;狂妄的必降卑。在那日,惟獨耶和華被尊崇;」
【賽二18】「偶像必全然廢棄。」
【賽二19】「耶和華興起,使地大震動的時候,人就進入石洞,進入土穴,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祂威嚴的榮光。」
【賽二20】「到那日,人必將為拜而造的金偶像、銀偶像拋給田鼠和蝙蝠。」
【賽二21】「到耶和華興起,使地大震動的時候,人好進入磐石洞中和巖石穴里,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祂威嚴的榮光。」
- 10-21節是一組交錯對稱的詩歌,用三個「到那日」(11、17、20節),預言神將審判百姓的驕傲狂妄:
- A. 人當藏在土中,躲避神的驚嚇和榮光(10節);
- B. 高傲者必降卑,惟獨神被尊崇(11節);
- C. 神降罰的日子(12-16節);
- B1. 狂妄者必降卑,惟獨神被尊崇(17節);
- A1. 人必拋棄偶像,躲避神的驚嚇和榮光(18-21節)。
- 既然「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成了「他們的國」(7節),「應許之地」(申六23)成了「他們的地」(7節),人所看重的一切都在地上(7、8節),神就「使地大震動」(19、21節),把神的百姓在地上所倚靠的金銀財寶、馬匹車輛、城邑保障,連同他們在地上所敬拜的偶像一起消滅(彌五10-14)。那時,凡是看重「地」、倚靠「地」的人,最合適的去處就是「藏在土中」(10節)、「進入土穴」(19節)。
- 「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12節),指神的主權介入人類歷史的時候。「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驕傲不但使人與神為敵、也使人彼此為仇;人類越是「驕傲狂妄」(12節),神降罰的日子就越近。人性的敗壞,在於不能在福氣中感恩順服,只有在災難面前才能降卑屈膝。
- 「香柏樹、橡樹、高山」(13-14節),比喻驕傲的人和民族,也是外邦人敬拜偶像的地方。
- 「高台和堅固城墻」(15節)都是人所設計和倚仗的,是古代人類技術的最高成就,烏西雅(代下二十六9-10)、約坦(代下二十七3-4)和希西家(代下三十二2-6)都曾修築過防御工程。但在神降罰的日子里,無論多麽偉大的人類工程,也沒有一樣能夠抵擋得住。
- 「他施」(16節)可能位於地中海最西邊的西班牙,以出產金屬礦物聞名(結二十七12)。「他施的船只」(16節),可能泛指可以遠洋航行的大型船只。
- 「偶像 אֱלִיל/el·el’」(18節)原文是「虛無的、沒有價值的」。當真神「興起」(19、21節)的時候,不必與偶像爭戰,一切「偶像必全然廢棄」(18節),「惟獨耶和華被尊崇」(11、17節)。因為神「威嚴的榮光」(10、19、21節)顯明了偶像的虛假和無用。
- 神三次強調,百姓所追求的都是「地」上的事物(7-8節);所以神又兩次宣告,祂必「使地大震動」(19、21節)。今天,教會和信徒如果追求的都是「地」上的福氣、「地」上的安全感、「地」上的寄托,神也必使我們所看重的「地」大大震動。
- 人越來越「驕傲狂妄」、神越來越「使地大震動」,這是末日臨近的兩大信號。當基督再來、施行審判之前,必有許多大地震(何十8;啟六14-17;十一19;十六18;太二十四7)。那時,不管多麽驕傲、狂妄和自高的人(11、12、17節),都不得不躲在洞穴中(19節),與攜帶大量細菌、病毒的田鼠和蝙蝠作伴(20節)。而他們所倚靠的財富(7a、16節)、武力(7b、15節)和偶像(8、18節),沒有一樣能夠幫助他們,只能當作廢物拋棄(20節)。但他們還是心里剛硬,寧可在黑暗的「磐石洞中和巖石穴里」(21節)躲避神,也不願意「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5節)。
【賽二22】「你們休要倚靠世人。他鼻孔里不過有氣息;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麽呢?」
- 「世人 אָדָם/ä·däm’」(22節)原文就是「亞當」。「氣息」(22節)一詞提醒我們,人的生命都是神所賜的(四十二5;創二7),唯有那位氣息的賜予者,才是我們應當倚靠的對象。猶大南方的埃及和北方的亞述,是當時最強大的「世人」,但卻很快就要毀滅。
- 「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麽呢」(22節),這句話並非否定人的價值,而是表明人並不足以作為倚賴的對象。今天,教會和信徒常常把希望寄托於賢明的領袖、公正的法官、民主的制度或慈善的行為,但實際上,任何人本主義的努力,都無法阻止世人的「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
- 這是先知第二次呼籲百姓回轉,勸勉百姓不要「倚靠世人」(22節)。百姓的墮落始於制造和敬拜偶像(8、18、20節),但他們之所以用偶像來代替真神,根源是因為「倚靠世人」,以致「驕傲狂妄」(11、12、17節)。教會的歷史告訴我們,信徒不管起初多麽虔誠、多麽擺上,只要在倚靠肉體的軌道上開始下滑,接踵而來的就是「驕傲狂妄」,很快就是隨從世俗,最終都會被神離棄(6節)、管教(11、12、1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