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下四1】「他又制造一座銅壇,長二十肘,寬二十肘,高十肘;」

  • 「銅壇」(1節)就是燔祭壇(出二十七1;三十八1)。《列王紀》中只提到銅壇(王上八64),卻沒有提到尺寸,但《歷代志》特地指出,這銅壇「長二十肘,寬二十肘,高十肘」(1節)。如果按「古時的尺寸」(三3),大約長寬都是10.4米,高度5.2米,有一層半樓那麽高,非常龐大。
  • 「銅」(1節)在會幕和聖殿中都象征審判,神借著審判潔凈人(如洗濯盆)、赦免人(如祭壇、銅蛇)。會幕的銅祭壇「長五肘,寬五肘,高三肘」(出二十七1);「銅壇」是會幕祭壇的延續,在預表的內容上沒有變化,但長寬都是4倍、高度是3.3倍,表明神借著審判赦免人的範圍擴大了。

【代下四2】「又鑄一個銅海,樣式是圓的,高五肘,徑十肘,圍三十肘;」

【代下四3】「海周圍有野瓜(野瓜:原文是牛)的樣式,每肘十瓜,共有兩行,是鑄海的時候鑄上的;」

【代下四4】「有十二只銅牛馱海:三只向北,三只向西,三只向南,三只向東;海在牛上,牛尾向內;」

【代下四5】「海厚一掌,邊如杯邊,又如百合花,可容三千罷特;」

【代下四6】「又制造十個盆:五個放在右邊,五個放在左邊,獻燔祭所用之物都洗在其內;但海是為祭司沐浴的。」

  • 「銅海」(2節)是貯水池,池中的水是為祭司在供職前沐浴潔凈自己(6節)。「三千罷特」(5節)大約有66,000升。這個銅海可能平時存水「二千罷特」(王上七26),裝滿時為「三千罷特」。
  • 「是鑄海的時候鑄上的」(3節),指並非後來黏合上去的,這是比較高級的工藝。
  • 「一掌」(5節)大約7厘米。
  • 「銅海」是會幕的銅洗濯盆(出三十17-21)的延續,在預表的內容上沒有變化,但體積卻非常大,表明神悅納人事奉的範圍擴大了,所以需要更多的水來潔凈事奉的人。
  • 「十個盆」(6節)用來潔凈獻祭用的牲畜的,每個盆可盛880升水(王上七38)。

【代下四7】「他又照所定的樣式造十個金燈台放在殿里:五個在右邊,五個在左邊;」

【代下四8】「又造十張桌子放在殿里:五張在右邊,五張在左邊;又造一百個金碗;」

【代下四9】「又建立祭司院和大院,並院門,用銅包裹門扇;」

【代下四10】「將海安在殿門的右邊,就是南邊。」

  • 會幕里只有一個金燈台(出二十五31),但聖殿里卻有「十個金燈台」(7節);預表的內容沒有變化,但聖靈的光照卻更清晰了。
  • 會幕里只有一張陳設餅桌子(出二十五23),但聖殿里卻有「十張桌子」(8節);預表的內容沒有變化,但神的供應卻更豐富了。
  • 「右邊」(7、8節)原文是「南邊」,「左邊」(7、8節)原文是「北邊」。古代以色列人以東方為前方,聖殿的正門朝東;面向東方時,北邊就是左邊,南邊就是右邊。
  • 內殿和外殿的門都要「貼上金子」(王上六32、35),正如人只有憑信心進入神所應許的基督里,才能「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6)。但「祭司院和大院」(9節)的院門,則要「用銅包裹門扇」(9節),人必須經過審判的潔凈,才能進入聖殿,因為「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

【代下四11】「戶蘭又造了盆、鏟、碗。這樣,他為所羅門王做完了神殿的工。」

【代下四12】「所造的就是:兩根柱子和柱上兩個如球的頂,並兩個蓋柱頂的網子」

【代下四13】「和四百石榴,安在兩個網子上(每網兩行蓋著兩個柱上如球的頂)。」

【代下四14】「盆座和其上的盆,」

【代下四15】「海和海下的十二只牛,」

【代下四16】「盆、鏟子、肉鍤子,與耶和華殿里的一切器皿,都是巧匠戶蘭用光亮的銅為所羅門王造成的,」

【代下四17】「是在約旦平原疏割和撒利但中間借膠泥鑄成的。」

【代下四18】「所羅門制造的這一切甚多,銅的輕重無法可查。」

  • 「盆」(11節)可能用來煮平安祭的肉或是盛祭壇上的灰燼。
  • 「鏟」(11節)用來清除祭壇上的灰燼。
  • 「碗」(11節)用於撒水或撒血的儀式中。
  • 「如球」(12節)原文是「碗狀、盆狀」。
  • 「光亮的銅」(16節),指所有的銅器都被打磨光亮。
  • 「疏割」(17節)在約旦河東,位於雅博河流入約旦河口以北。約旦河谷盛產銅礦,是當時的冶煉中心。這些銅是大衛「從屬哈大利謝的提巴和均二城中」(代上十八8)奪來的。
  • 「借膠泥鑄成」(17節),指古代流行的「失蠟鑄造法 Lost-wax casting」,用於鑄造立體結構非常覆雜的銅器。這些銅器都十分沈重,把鑄成的銅器從約旦平原運到耶路撒冷是一件很大的工程。
  • 銅象征神的審判,用於制作這些器具所用的銅數量太大,以至「輕重也無法可查」(18節)。人在這麽多銅器之中,猶如置身於神的審判權柄之下,只有滿足神公義的要求,才能蒙神悅納。但本書最初的讀者讀到這些,心中一定感慨萬分。因為他們都知道,他們的列祖最後還是離棄神,把「耶和華的殿」(耶七4)作為虛謊的自我安慰。因此,神就任憑這些巨大精美的銅柱、盆座和銅海被尼布甲尼撒王打碎(王下二十五13),所有的銅器都被擄到了巴比倫(王下二十五14)。

【代下四19】「所羅門又造神殿里的金壇和陳設餅的桌子,」

【代下四20】「並精金的燈台和燈盞,可以照例點在內殿前。」

【代下四21】「燈台上的花和燈盞,並蠟剪都是金的,且是純金的;」

【代下四22】「又用精金制造鑷子、盤子、調羹、火鼎。至於殿門和至聖所的門扇,並殿的門扇,都是金子妝飾的。」

  • 「金壇」(19節)原文是單數,和會幕一樣,只有一個「燒香的壇」(出三十1)。燒香象征禱告,禱告是直接滿足神的事奉;一個「金壇」就夠了,因為禱告不在乎多寡,而在於真實。
  • 「陳設餅的桌子」(19節)原文是覆數,可能一共有「十張桌子」(8節)。
  • 「蠟剪」(21節)用來剪燭花(出二十五38)。
  • 「鑷子」(22節)可能也是一種剪子。
  • 「盤子」(22節)可能用來放器皿。
  • 「調羹」(22節)可能用來盛乳香(出二十五29;利二十四7)。
  • 「火鼎」(22節)可能是盛放剪下來的燭花的「蠟花盤」(出二十五38)。
  • 在會幕的建造中,聖靈對金器皿的制造作了詳盡的記錄(出三十七10-26),顯明了神在人中間榮耀的顯出,對銅器皿的制造卻相對簡單(出三十八1-8);而在聖殿中,金子的使用量大大超過會幕,但對金器皿的制造卻是輕描淡寫(19-22節),反而對銅器皿的制造作了詳盡的記錄(1-18節)。雖然此時所羅門里面的迷失還沒有在外面顯露出來,但神早已看見了,所以在此詳細記錄了銅的使用;這提醒百姓:神的同在不但會給順服的百姓賜下福氣,也要向悖逆的百姓施行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