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一1】「大衛王年紀老邁,雖用被遮蓋,仍不覺暖。」
【王上一2】「所以臣仆對他說:『不如為我主我王尋找一個處女,使她伺候王,奉養王,睡在王的懷中,好叫我主我王得暖。』」
【王上一3】「於是在以色列全境尋找美貌的童女,尋得書念的一個童女亞比煞,就帶到王那里。」
【王上一4】「這童女極其美貌,她奉養王,伺候王,王卻沒有與她親近。」
- 此時大衛已經年屆七十,「年紀老邁」(1節),肉體的生命越來越衰微,但屬靈的生命卻越來越興旺。
- 古代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指出:當時大衛身體感覺寒冷,麻木沒有感覺,醫生們建議用童女幫他暖身(《猶太古史記》卷7第14章343節)。
- 「書念」位於以薩迦境內(書十九18),以利沙後來在此地曾使書念婦人的兒子覆活(王下四12-36)。
- 「王卻沒有與她親近」(4節),指亞比煞與大衛並沒有夫妻之實,只是名義上屬於大衛,因此身分曖昧,後來被卷入權力鬥爭之中(二13-21)。
【王上一5】「那時,哈及的兒子亞多尼雅自尊,說:『我必作王』,就為自己預備車輛、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
【王上一6】「他父親素來沒有使他憂悶,說:『你是做什麽呢?』他甚俊美,生在押沙龍之後。」
- 亞多尼雅是大衛的第四個兒子(撒下三4)。大衛的長子暗嫩和三子押沙龍已死,次子基利押可能早夭,按照列國的慣例,剩下年齡最大的亞多尼雅應該是王位繼承人。但神並沒有安排亞多尼雅作王,祂已經揀選了所羅門來執行祂榮耀的計劃(代上二十二8-9;二十八5-7)。因此,亞多尼雅強自出頭、爭奪王位,並不是一場簡單的宮廷爭鬥,而是在幹擾神的計劃。
- 亞多尼雅和押沙龍一樣生得「甚俊美」(6節),又「為自己預備車輛、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5節),自負囂張的行為也和押沙龍一樣(撒下十五1)。他們都是大衛肉體生命的傑作,但肉體的「俊美」都沒能讓他們蒙神喜悅。
- 「他父親素來沒有使他憂悶」(6節),指他父親從來都沒有管教、懲罰過他。大衛過去體貼肉體的感情,不但沒有好好管教長子暗嫩、三子押沙龍,也沒有好好管教四子亞多尼雅,結果這三個兒子都狂妄自大、不受約束,最後都死於自作自受。所以說:「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箴十三24)。
【王上一7】「亞多尼雅與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和祭司亞比亞他商議;二人就順從他,幫助他。」
【王上一8】「但祭司撒督、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先知拿單、示每、利以,並大衛的勇士都不順從亞多尼雅。」
- 王宮之內是大衛年紀老邁(1節)、臥病不起(47節)。王宮之外卻是熱鬧非凡(5節)、分為兩派(7-8節):一派以為亞多尼雅是王位的當然繼承人,急於「順從他,幫助他」(7節);另一派卻「不順從亞多尼雅」(8節),忠心等候王的旨意。
- 「約押」(7節)是大衛的外甥、軍隊的元帥,「祭司亞比亞他(7節)是亞倫的四子以他瑪的後代、祭司以利的後裔(撒上十四3;二十二11;二十二20;二十四3」),兼作王的謀士(代上二十七34)。這兩個人跟隨亞多尼雅、抵擋神的旨意,後來約押被殺(二34),亞比亞他被解職(二26)。
- 「祭司撒督」(8節)是亞倫的三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的後裔(代上六4-8)。在大衛的時代,撒督和亞比亞他同時擔任祭司長(撒下二十25)。到了所羅門的時代,撒督代替亞比亞他作大祭司(王上二35;代上二十九22),應驗了神棄絕以利家的預言(撒上二35-36)。
- 「比拿雅」(8節)是祭司的兒子(代上二十七5),他是大衛三十勇士之一(撒下二十三20)、大衛外邦人衛隊的護衛長(撒下二十23),並擔任大衛第三軍的軍長,每年第三個月服役(代上二十七5-6),兼作王的謀士(代上二十七34),後來代替約押擔任所羅門的元帥(二35)。
- 「拿單」(8節)是先知,神向他啟示了大衛之約(撒下七4),也借著他向與拔示巴行淫的大衛宣告了審判(撒下十二7),還借著他賜給了所羅門一個名字(撒下十二25)。
- 「示每」(8節)可能是「以拉的兒子示每」(四18),並非咒罵大衛的「基拉的兒子示每」(二8)。
- 「大衛的勇士」(8節),指大衛軍隊中的高級將領( 撒下二十三8-39)。
【王上一9】「一日,亞多尼雅在隱·羅結旁、瑣希列磐石那里宰了牛羊、肥犢,請他的諸弟兄,就是王的眾子,並所有作王臣仆的猶大人;」
【王上一10】「惟獨先知拿單和比拿雅並勇士,與他的兄弟所羅門,他都沒有請。」
- 「隱·羅結」(17節)位於汲淪溪谷和欣嫩子谷會合之處,是基訓泉南面約半公里的一個水泉。這里是便雅憫支派和猶大支派產業的交界處(書十五7;十八16),亞多尼雅的支持者大部分來自猶大支派(9節),可能他因此在這里大擺筵席。亞多尼雅可能已經聽說大衛並沒有安排他繼位(13節),所以要乘大衛年老體弱,要自立為王(11、25節)。
- 亞多尼雅的政治手段比押沙龍相差甚遠,只邀請了「所有作王臣仆的猶大人」(9節);押沙龍卻籠絡了十二支派,「暗中得了以色列人的心」(撒下十五6)。亞多尼雅在「王的眾子」(9節)中單單沒有邀請所羅門赴宴,表明他知道所羅門是王位的競爭對手。
- 「所羅門」(10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平安」,是大衛與拔示巴所生的第四個兒子(撒下五14),神「借先知拿單賜他一個名字,叫耶底底亞,因為耶和華愛他」(撒下十二24)。神愛他,不是因為他特別可愛、敬虔,而是因為神將使用他來承受大衛之約、建造聖殿,以顯明神對罪人的愛。「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羅九11),無論所羅門將來的行為是得勝還是失敗,都將在神的管理之下(撒下七12-15)。
【王上一11】「拿單對所羅門的母親拔示巴說:『哈及的兒子亞多尼雅作王了,你沒有聽見嗎?我們的主大衛卻不知道。」
【王上一12】「現在我可以給你出個主意,好保全你和你兒子所羅門的性命。」
【王上一13】「你進去見大衛王,對他說:“我主我王啊,你不曾向婢女起誓說:你兒子所羅門必接續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嗎?現在亞多尼雅怎麽作了王呢?”」
【王上一14】「你還與王說話的時候,我也隨後進去,證實你的話。』」
- 亞多尼雅大擺筵席的目的早已眾所周知,所以拿單說「哈及的兒子亞多尼雅作王了」(11節)。所羅門是亞多尼雅王位的競爭者,亞多尼雅一旦自立為王,一定會首先鏟除他們母子,所以拿單說要「給你出個主意,好保全你和你兒子所羅門的性命」(12節)。
- 拿單所要「證實」(14節)的不是大衛所起的誓(13節),而是亞多尼雅在隱·羅結自立為王的事實(24-27節)。
- 拿單是被神使用的先知,他曾經譴責大衛與拔示巴行淫的罪,但卻沒有因此對拔示巴有偏見,而是在關鍵時刻幫助拔示巴母子。因為他知道耶和華喜愛所羅門(撒下十二24),所以以神的心為心,而不是以自己的經驗和成見來論斷人。
- 在這關鍵的時刻,神卻沒有說任何話,而是由體貼神心意的拿單與神同工、推動此事。如果拿單是出於私心,他本可以假借神的名義向大衛說話。但拿單是一位敬畏神的先知,雖然他早已知道神揀選了所羅門作王(13節;撒下十二25),但神現在沒有說話,他就絕不編造神的話,而是設法提醒大衛遵行神的旨意、果斷做出決定。事奉神的人,絕不能用不合神心意的手段來成就神的旨意,也不能假傳「神的話」來幫神的忙。
【王上一15】「拔示巴進入內室見王,王甚老邁,書念的童女亞比煞正伺候王。」
【王上一16】「拔示巴向王屈身下拜;王說:『你要什麽?』」
【王上一17】「她說:『我主啊,你曾向婢女指著耶和華——你的神起誓說:“你兒子所羅門必接續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
【王上一18】「現在亞多尼雅作王了,我主我王卻不知道。」
【王上一19】「他宰了許多牛羊、肥犢,請了王的眾子和祭司亞比亞他,並元帥約押;惟獨王的仆人所羅門,他沒有請。」
【王上一20】「我主我王啊,以色列眾人的眼目都仰望你,等你曉諭他們,在我主我王之後誰坐你的位。」
【王上一21】「若不然,到我主我王與列祖同睡以後,我和我兒子所羅門必算為罪人了。』」
「算為罪人」(21節),指亞多尼雅一旦繼位,就會立刻鏟除王位的競爭對手所羅門和他母親。
【王上一22】「拔示巴還與王說話的時候,先知拿單也進來了。」
【王上一23】「有人奏告王說:『先知拿單來了。』拿單進到王前,臉伏於地。」
【王上一24】「拿單說:『我主我王果然應許亞多尼雅說:“你必接續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嗎?」
【王上一25】「他今日下去,宰了許多牛羊、肥犢,請了王的眾子和軍長,並祭司亞比亞他;他們正在亞多尼雅面前吃喝,說:“願亞多尼雅王萬歲!”」
【王上一26】「惟獨我,就是你的仆人和祭司撒督,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並王的仆人所羅門,他都沒有請。」
【王上一27】「這事果然出乎我主我王嗎?王卻沒有告訴仆人們,在我主我王之後誰坐你的位。』」
- 25節原文以「因為」開始,25-27節是解釋拿單為什麽催問大衛誰是王位繼承人。
- 「軍長」(25節)原文是覆數,亞多尼雅不但有元帥約押的支持,還得到了許多「軍長」的支持,勢力很大。
【王上一28】「大衛王吩咐說:『叫拔示巴來。』拔示巴就進來,站在王面前。」
【王上一29】「王起誓說:『我指著救我性命脫離一切苦難、永生的耶和華起誓。」
【王上一30】「我既然指著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向你起誓說:你兒子所羅門必接續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我今日就必照這話而行。』」
【王上一31】「於是,拔示巴臉伏於地,向王下拜,說:『願我主大衛王萬歲!』」
- 先知拿單進來見大衛的時候,拔示巴可能已經回避,因此大衛要再次「叫拔示巴來」(28節)。
- 大衛堅定地向拔示巴起誓「你兒子所羅門必接續我作王」(30節),不是因著肉體的私情,而是因為神親自揀選了所羅門(代上二十二8-9;二十八5-7)。
【王上一32】「大衛王又吩咐說:『將祭司撒督、先知拿單、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召來!』他們就都來到王面前。」
【王上一33】「王對他們說:『要帶領你們主的仆人,使我兒子所羅門騎我的騾子,送他下到基訓;」
【王上一34】「在那里,祭司撒督和先知拿單要膏他作以色列的王;你們也要吹角,說:“願所羅門王萬歲!”」
【王上一35】「然後要跟隨他上來,使他坐在我的位上,接續我作王。我已立他作以色列和猶大的君。』」
- 大衛雖然年紀老邁,但靈里卻越來越清醒,所以沒有像過去一樣憐恤兒子、姑息縱容,而是立即行動、運籌帷幄。這種光景與他當年聽到押沙龍叛亂時的表現判若兩人(撒下十五14)。因為那時大衛知道自己是落在神的管教之中,現在卻知道自己是行在神的旨意里,所以有勇氣雷厲風行地遵行神的旨意。
- 「基訓」(33節)位於大衛城南面的山谷里,這里的基訓泉是耶路撒冷的主要水源。大衛特地指示所羅門在這里受膏,可能是為了讓半公里外「隱·羅結」(17節)的亞多尼雅一夥聽到,兵不血刃地瓦解他們的勢力。這個精明的安排,表明大衛雖然身體軟弱 ,但頭腦卻依然清楚。
- 「騾子」(33節)是公驢和母馬雜交的後代,比馬和驢的力氣更大、壽命更長。律法禁止培育騾子(利十九19),但並沒有禁止使用騾子。所以以色列人不培育騾子,但會從埃及或腓尼基進口騾子,只有國王、王子或有身份的富貴人家才會騎著騾子。「我的騾子」(33節)指大衛專用的坐騎,如果所羅門騎上大衛專用的騾子,百姓就知道他已經繼承大衛作王。
- 「吹角」(34節)是新王登基的信號(王下十一14;撒下十五10)。
- 「以色列和猶大」(35節)指猶大支派和其他十一個支派。大衛先是在希伯侖作猶大王(撒下二4),後來以色列的長老擁立他為以色列王(撒下五1-3)。
- 大衛城建在山坡上,所羅門在基訓受膏後要回到王宮登基(46節),所以說「要跟隨他上來」(35節)。
【王上一36】「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對王說:『阿們!願耶和華——我主我王的神也這樣命定。」
【王上一37】「耶和華怎樣與我主我王同在,願祂照樣與所羅門同在,使他的國位比我主大衛王的國位更大。』」
- 「阿們」(36節)原文意思是「回應、作證」,代表法律上的見證和認可(申二十七15-26)。
- 所羅門的王位並不是自己爭取來的,面臨危機,還要靠先知拿單和母親拔示巴向大衛報告。因此,這是神賜給他的王位。神允許亞多尼雅的愚昧在神的百姓中間制造難處,借著這難處把人催進神的旨意里,好把神所揀選的所羅門顯明出來。
【王上一38】「於是,祭司撒督、先知拿單、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和基利提人、比利提人都下去使所羅門騎大衛王的騾子,將他送到基訓。」
【王上一39】「祭司撒督就從帳幕中取了盛膏油的角來,用膏膏所羅門。人就吹角,眾民都說:『願所羅門王萬歲!』」
【王上一40】「眾民跟隨他上來,且吹笛,大大歡呼,聲音震地。」
- 「基利提人、比利提人」(38節)是大衛的克里特島人近身侍衛,由比拿雅統管。
- 「帳幕」(39節)指大衛建於大衛城中用來存放約櫃的會幕(撒下六17)。
- 「用膏膏所羅門」(39節),指把膏油倒在所羅門的頭上,將他分別為聖獻給神,作管理神產業的君王。此時來不及舉行隆重的儀式,後來舉行了盛大的受膏典禮(代上二十九22)。
【王上一41】「亞多尼雅和所請的眾客筵宴方畢,聽見這聲音;約押聽見角聲就說:『城中為何有這響聲呢?』」
【王上一42】「他正說話的時候,祭司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來了。亞多尼雅對他說:『進來吧!你是個忠義的人,必是報好信息。』」
- 所羅門受膏的「基訓」(33節),離亞多尼雅大擺筵席的「隱·羅結」(17節)只有半公里,比「隱·羅結」地勢高、離城更近。所以亞多尼雅和賓客都能聽到眾民的角聲和呼聲,約押還以為是城里發出的聲音(41節)。
- 「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42節)曾經在押沙龍叛亂時立過功(撒下十五36),現在卻和他的父親跟錯了人。
【王上一43】「約拿單對亞多尼雅說:『我們的主大衛王誠然立所羅門為王了。」
【王上一44】「王差遣祭司撒督、先知拿單、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和基利提人、比利提人都去使所羅門騎王的騾子。」
【王上一45】「祭司撒督和先知拿單在基訓已經膏他作王。眾人都從那里歡呼著上來,聲音使城震動,這就是你們所聽見的聲音;」
【王上一46】「並且所羅門登了國位。」
【王上一47】「王的臣仆也來為我們的主大衛王祝福,說:“願王的神使所羅門的名比王的名更尊榮;使他的國位比王的國位更大。”王就在床上屈身下拜。」
【王上一48】「王又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祂賜我一人今日坐在我的位上,我也親眼看見了。”』」
- 所羅門坐上了王位,聖殿的建造才能開始,才能帶進神與人更榮耀的同在。大衛離世前能親眼看見所羅門按著神的心意坐上王位,心里歡喜,「就在床上屈身下拜」(47節),就像當年雅各「在床頭上敬拜神」(創四十七31)一樣。
- 這是大衛一生靈里最明亮的時候,他不但順利移交了王位,還設立了敬拜的制度(代上二十三-二十六),交代了建殿的一切事項(代上二十八-二十九),然後才安然向神交帳。
【王上一49】「亞多尼雅的眾客聽見這話就都驚懼,起來四散。」
【王上一50】「亞多尼雅懼怕所羅門,就起來,去抓住祭壇的角。」
- 新王已經登基,亞多尼雅的賓客都怕受連累成為叛黨,所以「就都驚懼,起來四散」(49節)。
- 祭壇的四面都有角,誤殺人的可抓住壇角求神庇護,以獲得公平的審訊(出二十一13-14),所以亞多尼雅「去抓住祭壇的角」(50節)。
【王上一51】「有人告訴所羅門說:『亞多尼雅懼怕所羅門王,現在抓住祭壇的角,說:“願所羅門王今日向我起誓,必不用刀殺仆人。”』」
【王上一52】「所羅門說:『他若作忠義的人,連一根頭發也不至落在地上;他若行惡,必要死亡。』」
【王上一53】「於是所羅門王差遣人,使亞多尼雅從壇上下來,他就來,向所羅門王下拜;所羅門對他說:『你回家去吧!』」
- 所羅門雖然年輕,但做事果斷機敏。他答應只要亞多尼雅保持忠心,便會饒過他的性命;而亞多尼雅也承認所羅門的王權,這樣所羅門就順利登基了。
- 所羅門登基時大約二十歲左右,作王四十年(十一42),大約是主前970-930年。此時對應於中國周穆王執政的時期(按《竹書紀年》是主前962-908年)。
《列王紀》背景
《列王紀》的希伯來名是「列王 ספרמלכים/ Melakhim」。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列王紀上、下》是同一卷書,緊接在《撒母耳記》之後。七十士譯本為了方便,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各分為上下兩冊。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撒母耳記上、下》和《列王紀上、下》合稱為《王國記一、二、三、四卷》,拉丁文武加大譯本稱之為《列王紀一、二、三、四卷》。本書的內容承接《撒母耳記》,記錄了從所羅門繼位(主前970年)到猶大王約雅斤被釋(主前560年)大約四百年的歷史。這是一部國度的興衰史,神的百姓從所羅門的盛世開始,很快盛極而衰,經歷南北分裂、起起落落,最終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擄去,南國猶大被巴比倫擄走。
在《撒母耳記》的時代,神抑制了列國的勢力,南方的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停止對外擴張,大衛的國度得以擴展到整個應許之地:「從哈馬口直到埃及小河」(王上八65;民三十四1-12)。而在《列王紀》的時代,神允許周圍許多強權此起彼落、互相爭霸,作為管教和造就百姓的工具(賽十5)。當時的中國是從西周的周穆王時代,一直到春秋時期孔子(約主前551-479年)出生之前;而美索不達米亞則相繼崛起了亞述和巴比倫兩個與埃及爭霸的大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屬靈上都對位於「世界十字路口」的百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神的百姓在列強環伺中屢敗屢戰、苦苦掙紮。
《士師紀》所記錄的三百年,是「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二十一25)的失敗歷史。而《列王紀》所記錄的四百年,雖然百姓有了王,但北國的以色列王都帶頭拜偶像,「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王上十四16);南國的猶大王則在順服神與拜偶像之間來回搖擺,即使是努力帶動國度覆興的希西家和約西亞,也不能阻止百姓屬靈光景的每況愈下;最後,南北兩國都落到神公義的審判里。這四百年,也是神徹底對付偶像的四百年,有了這四百年慘痛的教訓,被擄回歸的百姓再也不敢拜偶像了。
《列王紀》不但是歷史的記錄,更是先知的話語,所以在希伯來聖經《塔納赫》(תנ״ך / Tanakh)中被列為《早期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的最後一卷。《早期先知書》記錄了神的百姓從進迦南到被擄巴比倫的歷史,但先知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記錄歷史,他們更關心的是神借著歷史所顯明的心意,好作為後人的鑒戒。因此,《列王紀》中人物、事件所占的篇幅,並不是根據其政治地位、執政時間或治國成就,也沒有羅列所有的歷史資料,而是按照屬靈的意義加以取舍、整理,評價君王的標準是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王上十五5),還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上十一6)。例如:北國的暗利當時在國際上很有影響,但在本書中卻沒有什麽存在感;北國亞哈王的誇誇之戰(Battle of Qarqar)是以色列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卻被作者完全無視;南國瑪拿西五十五年漫長的統治,被一筆帶過;而忠心順服神的希西家、約西亞,神差遣挽回百姓的先知以利亞、以利沙,則著墨甚多。本書所記錄的歷史可分成八個階段:
- 所羅門繼承大衛的王位(王上一–二章);
- 所羅門的榮耀(王上三–十一章);
- 南北分裂(王上十二–十三章);
- 先知以利亞之前的歷史(王上十四–十六章);
- 以利亞先知時期的歷史(王上十七–王下一章);
- 以利沙先知時期的歷史(王下二–十三章);
- 北國以色列被擄之前的歷史(王下十四–十七章);
- 南國猶大最後的歷史(王下十八–二十五章)。
《列王紀》是在聖靈的管理下,根據《猶大列王記》(王上一53等15處提到)、《以色列諸王記》(王上十四19等18處提到)、《所羅門記》(王上十一41)等已經失傳的古代文獻編撰而成。本書的內容強調先知的工作,特別著重描述以利亞和以利沙的工作,因此,作者可能是一位先知。書中所用的語言和寫作風格與《耶利米書》相似,內容資料也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猶太傳統認為耶利米是《列王紀》的編撰者。本書大約在主前560年約雅斤被釋(王下二十五27)之後、主前538年從巴比倫回歸之前最後完成,先知要回答被擄的百姓心中的疑問:神的選民為什麽會淪落到如此可憐的光景,神對大衛寶座的應許到底還算不算數?先知所要傳達的信息是:一方面,國度的興衰取決於百姓是否忠於聖約、遵守神的律法(申二十八);另一方面,不管人怎樣軟弱、失敗,神都有辦法挽回自己的百姓,因為神才是歷史的掌管者。一切都在神的管理之中,神借著百姓四百年的掙紮,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亞當的後裔已經全然敗壞,即使所羅門那樣最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倚靠肉體順服神、遵行律法;這四百年又讓我們認識:「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百姓並沒有從失敗的歷史中學到教訓,正如黑格爾(G. W. F. Hegel,1770-1831年)所說的:「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我們從來沒有從歷史中學到教訓。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we do not learn from history.」;這四百年更讓我們看到,神給大衛永遠國度和寶座的應許實際上是無條件(撒下七16),它並不能倚靠人的熱心來實現,也不能根據人的努力來維持,只能倚靠神自己親自來成就(撒下七14-15)。
因此,《列王紀》的重點不是神的賞善罰惡,因為人實在是乏善可陳。聖靈既讓我們看到亞當後裔的絕望和全然敗壞,也要我們看到神的信實和力挽狂瀾,「祂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詩一百零三19),卻是在公義之中存留恩典:「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賽四十二3)。即使是在北國都拜巴力的時候,神也能「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十九18);即使是耶洗別的女兒亞她利雅幾乎剿滅猶大王室(王下十一1),神也能保存大衛的後裔;即使是瑪拿西的五十五年執政期間罪惡「充滿了耶路撒冷」(王下二十一16),神也能讓百姓重新「在耶和華殿里得了律法書」(王下二十二8)。而當這段失敗的歷史即將結束在黑暗里的時候,神親自宣告:「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耶三十一31),向絕望的百姓指明了光明的前途;又借著猶大王約雅斤的被釋與高升(王下二十五30),讓被擄的百姓看到了希望:神「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摩九11)。因此,《列王紀》向我們展現的不是遙遠的歷史,而是永不改變的神在我們身上工作的法則;雖然我們和過去的以色列人一樣軟弱、敗壞,但聖靈必然會挽回神所揀選的人,因為「那在你們心里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