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一1】「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祂,叫祂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祂的眾仆人。祂就差遣使者曉諭祂的仆人約翰。」

【啟一2】「約翰便將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

【啟一3】「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

  • 本書原文的第一個詞就是「啟示 ἀποκάλυψις/apokalypsis」,這個詞又被譯為「照亮」(路二23)、「顯現」(林前一7),意思是靠人自己無法明白、只有神才能向人揭露的「奧秘」(20節)。
  • 《啟示錄》一開始就宣告,本書的內容不是可有可無的知識,也不是隱晦難懂的寓言,而是「耶穌基督的啟示」(1節)。這啟示不是來自任何人或天使,而是來自耶穌基督自己。這啟示是「神賜給祂,叫祂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祂的眾仆人」(1節;太二十四36),不但要我們明白那些在神的計劃中必須很快成就的事情,更要我們「遵守其中所記載的」(3節)。因此,每一位信徒都應當用心讀《啟示錄》。
  • 「證明」(2節)是法庭用語,意思是「當見證人」、「作證明」。約翰所見證的包括「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2節),也包括他在異象中「凡自己所看見的」(2節)。
  • 《啟示錄》中的「預言」(3節)是從基督直接來的,不是為了滿足我們對未來的好奇,而是:
    1. 要讓為主受苦的教會信心得以堅固,從天上的視角看待地上的苦難逼迫,看見神的權柄始終統管萬有、覆活得勝的基督始終看顧教會;
    2. 要讓「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二15),從歷史的幕後看清世界的屬靈真相,看到神永遠的計劃決定了歷史的方向和結局,世上的國必要成為主神和主基督的國;
    3. 要讓信徒清楚神永遠的計劃,知道神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因此「聽見又遵守」(3節),在今生能活出永恒的價值。
  • 「念」(3節),指在教會中公開朗誦。古人的識字率不高,誦讀聖經是猶太會堂崇拜的核心,也是初期教會崇拜的中心。無論是在教會「念這書上預言的」(3節),還是那些「聽見又遵守」的,都是「有福的」(3節),因為主來的「日期近了」(3節)。今天世界的種種征兆表明,祂「正在門口了」(太二十四33)。
  • 《啟示錄》是一卷滿了祝福的書,第3節是七福中的第一福(一3;十四13;十六15;十九9;二十6;二十二7、14)。

【啟一4】「約翰寫信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祂寶座前的七靈,」

【啟一5】「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里首先覆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祂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有古卷:洗去)罪惡,」

【啟一6】「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祂父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 「亞細亞」(4節)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位於今日土耳其小亞細亞的西部。
  • 「七」(4節)在聖經中是一個完全的數目,信是寫給這「七個教會」(4節),但其中的信息是給亞細亞的眾教會,也是給歷世歷代的眾教會。所以信中七次強調:「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二7、11、17、29;三6、13、22)。
  • 「昔在、今在、以後永在」(4、8節;四8),原文是「今在、昔在、以後永在」(和合本修訂版)。神是超越時空的,所以對神來說,既沒有「過去」,也沒有「以後」,永遠都是「現在」,也就是神向摩西啟示的「我是 I am」(出三14) 。這句話原文並不符合希臘文法,因為介詞「從 ἀπό」(4節)之後應該用分離格(Ablative),但這里都是用帶冠詞「ὁ」的主格。這並非作者的無知,因為接下來「祂寶座前的七靈」用的就是正規的分離格文法。顯然,作者用這樣特殊的語法,要強調神的永恒性和不可改變性。
  • 「七靈」(4節)指聖靈,即「七重之靈」(三1;四5;五6),表示聖靈的全知、全能與全在,「七」可能是指聖靈的七重恩賜(賽十一2-3)。本書中的「聖靈」(10節;二7、11、17等),原文都是「靈」。
  • 「那誠實作見證的」(5節),原文是「那誠實的見證」。這個稱號是提醒受苦的教會:基督本身就是誠實的見證。
  • 「從死里首先覆活」(5節),這個稱號是提醒受苦的教會:「覆活」已經使基督的死成為祂的得勝,「覆活」也照樣會使殉道者的死變為他們的得勝(二十4)。
  • 「為世上君王元首的」(5節),引自猶太人所公認的彌賽亞詩篇詩八十九27。這個稱號是提醒受苦的教會:主耶穌就是彌賽亞基督。
  • 「耶穌」(5節)是主耶穌的名字,是希伯來文「約書亞」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主耶穌道成肉身的使命,就是「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里救出來」(5節;太一21)。
  • 「基督」(5節)是主耶穌的職分,是希伯來文「彌賽亞」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受膏者」,以色列的君王、祭司與先知承接職分時要用油膏抹。主耶穌道成肉身的工作,就是為了做神國度里受膏的君王、祭司與先知。
  • 「恩惠、平安」(5節)並非客套,而是「神」、「七靈」和「耶穌基督」三一真神對受苦教會的極大安慰和鼓勵。約翰的問安語結合了希臘式的「恩惠」和希伯來式的「平安」。當時的書信一般用「問候 Chairein」一詞來問安(徒十五23;二十三26),但約翰卻改為雙關語「恩惠 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樂的」,「恩惠」是神賜給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動的禮物,是我們喜樂的源泉。希伯來文「平安 Shalom」不只是沒有戰爭的狀態,更表示繁榮、興盛,特別是屬靈事物上的興盛。
  • 摩西領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在西奈山與神立約,目的就是歸神「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但只有等基督救贖我們「脫離罪惡」(5節),與神立了新約,才能使我們真正「成為國民,作祂父神的祭司」(6節)。
  • 主耶穌在地上傳神國的福音,已經使神的國臨到地上(太十二28;路十一20),每一位信徒都已經被神「遷到祂愛子的國里」(西一13),身份「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彼前二9)。因此,聖靈提醒受苦的教會:要從「天上的國民」(腓三20)的角度來看待地上短暫的得失,盼望那些「將必要快成的事」(1節)。
  • 「神的祭司」的職責是獻祭,也就是讓人「與神和好」(林後五20),向人介紹神、把人帶向神。因此,每一位信徒都應當效法我們的大祭司基督(來四14),既作祭司、又作祭物(來十10),「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羅十二1)。
  • 「但願榮耀、權能歸給祂」(6節)可能引自但七13-14,宣告耶穌基督就是那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 (但七14)的人子彌賽亞。

【啟一7】「看哪,祂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祂,連刺祂的人也要看見祂;地上的萬族都要因祂哀哭。這話是真實的。阿們!」

  • 「看哪,祂駕雲降臨」(7節),指基督再來的時候不會像第一次降臨時那樣默默無聞,而要像先知但以理所預言的那樣(但七13),萬民都看見祂榮耀的降臨(太二十四30)。
  • 「刺祂的人」(7節),指先知撒迦利亞所預言的(亞十二10)、聳動羅馬兵丁刺祂(約十九34)的猶太人。凡是拒絕接受基督作救主的人,今天不肯用「心眼」看主,卻堅持要用「肉眼」看主,將來「眾目要看見祂」(7節)時,也「都要因祂哀哭」(7節)。
  • 「這話是真實的。阿們」(7節),前一句是希臘文,後一句是希伯來文,兩句話的意思相同,表示無論是外邦人還是猶太人,都要見證這預言的真實性。
  • 先知但以理預言,人子彌賽亞要終結地上的仇敵,建立神在地上的國度(但二44;七13-14)。因此,猶太人把歷史分為現今的世代和彌賽亞來臨後未來的世代,即「今世、來世」(太十二32;可十29-30;路十八30;二十34-35;弗一21)。而主耶穌進一步啟示,祂已經開啟了「來世」,信徒已經生活在神的國度里(6節;加一4;西一13-14)。但「來世」尚未成全,從主耶穌開始傳福音、到祂榮耀再來之間的整個歷史,是兩個世代互相重疊的「末世」(徒一17;林前十11;來一2;彼前一20)。
  • 此時的信徒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既然神的國已經臨到,他們已經「成為國民」(6節),為什麽仇敵仍然掌權,罪惡仍然肆虐,信徒仍然面臨試探,教會仍然面臨逼迫?這一切何時才能結束?將會怎樣結束?因此,聖靈用兩個「阿們」(6、7節)向受苦的教會保證:他們所經歷的一切試煉,都是出於神的旨意、更在神的掌管之中。彌賽亞基督必將按照應許再來,使來世得以成全(太十六27-28)、讓國度臨到全地(十一15)。

【啟一8】「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是希臘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

  • 「阿拉法」(8節)是希臘文的第一個字母(大寫Α,小寫α),「俄梅戛」(8節)是希臘文的最後一個字母(大寫Ω,小寫ω),兩者合在一起,代表一切事物的開始和終結,表明神是歷史的主宰。凡是神所開始的工作,祂必負責完成(二十一6)。
  • 「全能者」(8節)原文在新約中出現了十次,其中九次在《啟示錄》(林後六18;啟一8;四8;十一17;十五3;十六7、14;十九6、15;二十一22)。在《啟示錄》的時代,教會正面對羅馬帝國的殘酷逼迫,看似軟弱失敗,但神卻向受苦的教會宣告:祂是統管萬有、無人能敵的「全能者」,信徒完全可以放心仰望祂的保守。

【啟一9】「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里一同有分,為神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

【啟一10】「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說:」

【啟一11】「『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那七個教會。』」

  • 「拔摩」(9節)島是當時羅馬帝國亞細亞省流放政治犯的愛琴海島嶼,位於以弗所西南約95公里,刑罰是在石礦服苦役。主耶穌所經歷的患難,使徒約翰如今也在這里經歷。但這患難之地,竟成了覆活之主的會見室!
  • 「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9節),暗示此時使徒約翰已經結束放逐,得以整理並寄出本書。
  • 「我被聖靈感動」(10節),原文直譯是「我在聖靈里」,是啟示錄的獨特用法(四2;十七3;二十一10),可能是指一種恍惚的狀態,先知的靈向聖靈完全敞開,準備好接受異象。
  • 「大聲音如吹號」(10節),這情形與神當年降臨西奈山、頒布律法時一樣(出十九16-20)。
  • 「主日」(10節),原文是「主的日」,意思是「屬於主的日子」,新約聖經中唯有此處提到,意思並不能確定,有兩種可能的解釋:
    1. 指星期天,即七日的第一日、主耶穌覆活的日子(約二十1)。雖然「主日」還不是初期教會對星期天的普遍稱呼,但主後107年,使徒約翰的門徒伊格那丟(Ignatius of Antioch)曾把七日的第一日稱作「主日」(Epistle to the Magnesians, chp 9. Ante-Nicene Fathers , vol. 1, pg. 62-63)。
    2. 當時的羅馬皇帝多米田自封為「主和神 Dominus et Deus」,並把自己的生日稱為「主日」。主耶穌在這一天向使徒約翰顯現,顯明祂才是真正的「主」。
  • 「以弗所、示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11節)是羅馬帝國亞細亞省的七個主要城市,沿著官道按順時針方向排列,送信者可能先從以弗所開始,然後依次送達七個教會。亞細亞的眾教會和這七個教會面臨著相似的處境,來自羅馬政府、猶太教、行業公會和背道者的巨大壓力,要迫使信徒在信仰和行為上妥協。
  • 時代論(Dispensationalism,始於達秘弟兄John Nelson Darby,經《司可福串注聖經》廣為傳播)的解經者認為,七教會預表教會歷史的七個時代:以弗所代表第一世紀的教會,士每拿代表教會受逼迫的時代,別迦摩代表國教時代,推雅推喇代表天主教時代,撒狄代表宗教改革時代,非拉鐵非代表近代宣教時代,老底嘉代表現代離教背道的時代。

【啟一12】「我轉過身來,要看是誰發聲與我說話;既轉過來,就看見七個金燈台。」

【啟一13】「燈台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著金帶。」

【啟一14】「祂的頭與發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

【啟一15】「腳好像在爐中鍛煉光明的銅;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

【啟一16】「祂右手拿著七星,從祂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 「七個金燈台」(12節),並非指一座有七盞燈的燈台(出二十五31-39 ),而是指七座分開的燈台,代表七個教會(20節)。金在聖經里象征神的性情,教會就是神的金燈台(出二十五31),要向世人見證神的性情(太五15-16)。讓燈台發光的油就是聖靈(亞四6),教會只有靠著聖靈的能力,才能照亮世人心中的黑暗(亞四2)。
  • 「好像人子」(13節),指先知但以理所預言的「駕著天雲」而來、「得了權柄、榮耀、國度」的那位「人子」(但七13-14)彌賽亞。「人子」在燈台中間,象征基督常在祂自己的百姓中間(太二十八20;約十四18),看顧祂的教會。
  • 「身穿長衣,直垂到腳」(13節),是七十士譯本用來描述大祭司服裝的用字(出二十八4;二十九5;利十六4) ,基督就是那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來四14)。
  • 「胸間束著金帶」(13節),是天使的裝束(十五6),可能代表尊貴。因為大祭司的腰帶並非「金帶」,而是「撚的細麻,以繡花的手工做腰帶」( 出三十九29 )。
  • 「祂的頭發皆白,如白羊毛,如雪」(14節),是先知但以理所看見「亙古常在者」、也就是神的形象(但七9)。
  • 「眼目如同火焰」(14節),是先知但以理所看見神使者的形象(但十6),表明基督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二23),可以「遍察全地」(亞四10)。
  • 「腳好像在爐中鍛煉光明的銅」(15節),是先知但以理所看見神使者的形象(但十6)。「銅」可能指一種銅合金。「在爐中鍛煉光明的銅」,可能代表審判(二18)。
  • 「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15節),是先知以西結所形容神的聲音(結四十三2),在拔摩島與海浪朝夕相伴的使徒約翰,對這個比喻的印象尤其深刻。
  • 「祂右手拿著七星」(16節),表明這「七星」是屬於基督的。「七星」代表七個教會的使者(20節)。
  • 「從祂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16節),指當時羅馬士兵舌頭狀的短劍,象征基督的話語有無可抗拒的審判權柄,能辨明一切(來四12)。
  • 「面貌如同烈日放光」(16節),是使徒約翰見過的基督登山變像時的形象(太十七2),象征榮耀可畏(太十三43)。「光」原文意思是「能力」。
  • 14-16節就像覆活的基督向教會所啟示的一幅自畫像,在送給七個教會的信中,除了老底嘉之外,每一封信都以基督的自畫像和自稱(18節)中的一項特征作為開頭(二1、8、12、18;三1、7)。

【啟一17】「我一看見,就仆倒在祂腳前,像死了一樣。祂用右手按著我,說:『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

【啟一18】「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

【啟一19】「所以你要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

【啟一20】「論到你所看見、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個金燈台的奧秘,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七燈台就是七個教會。』」

  • 「仆倒在祂腳前,像死了一樣」(17節),代表敬畏(結一28)。凡真正在靈里看見主的,第一反應不是興奮熱烈地歡呼,而是立刻認識到自己的罪污和不潔,所以以賽亞一看見主,立刻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六5)。凡真正認識到主的恩典的人,第一反應不是盼望主從此不要離開自己,而是認罪悔改,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五8)。
  • 主用「右手拿著七星」(16節),又「用右手」(17節)按著約翰,表明基督既將教會握在祂手中,又顧念我們每個人的需要。
  • 主耶穌在海上行走時,祂叫門徒「不要怕」(太十四27);登山變像時,祂也叫門徒「不要害怕」(太十七7);現在升上高天,祂還是叫我們「不要懼怕」(17節)。因此,受苦的教會也「不要懼怕」。
  • 「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17節),是神的自稱(賽四十四6;四十八12),相當於「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8節)。主耶穌這樣自稱,表明祂與父神有同等的神性。
  • 「又是那存活的」(18節),可譯為「又是永活的」(和合本修訂版),永生是神的特征(創二十一33;申三十二40)。
  • 「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18節),這個稱呼對於受苦的教會有特殊的意義。因為覆活證明十字架的死就是基督的得勝,所以為主殉道也將成為所有信徒的得勝。
  • 「陰間」(18節)不是指地獄,而是人死後靈魂的暫時居所。「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18節),象征只有基督才擁有死亡和陰間的權柄,而不是在仇敵的手里。教會的元首有權叫人入陰間,也有權將人釋放出來,受苦的信徒因此大得安慰。
  • 「使者」(20節)在本書的其他地方都是指天使。「七個教會的使者」(20節)意義不能確定,可能指教會在天上的屬靈代表。
  • 19節指出了《啟示錄》的三大部分內容:一、「所看見的」(19節),可能指約翰在本章所看見的異象(1-20節),讓我們看見榮耀覆活的基督。二、「現在的事」(19節),就是二至三章給七教會的信,讓我們看見基督對教會的勸勉和安慰。三、「將來必成的事」(19節),就是四至二十二章的預言,讓我們看見基督將如何成就神的國度、把地上的教會帶進永遠的榮耀里去。而本書的主角,就是基督和祂的教會。

《啟示錄》背景

一、作者年代

  《啟示錄》又被稱為《約翰啟示錄 Apocalypse of John, Revelation to John》或《耶穌基督的啟示 Revelation from Jesus Christ》,這個書名來自原文的第一個希臘詞:「阿波卡利普西斯 Αποκάλυψις/Apokalypsis」,意思是「揭示、揭開」。本書揭示了在神計劃中「將必要快成的事」(一1),向當時正在受苦的眾教會見證:地上一切的權柄都屬於天上「坐寶座的和羔羊」(五13),不管仇敵看起來有多麽強大、環境看上去有多麽惡劣,歷史都將按照神的計劃進行,世上的國必將成為主神和主基督的國(十一15)。因此,神的王權和國度貫穿全書,「寶座」(46次)、「羔羊」(29次)和「使者」(即「天使」,67次),成為本書出現最頻繁的關鍵詞。

  初期教會普遍認為,本書作者約翰就是使徒約翰,寫作時間大約是主後96年、羅馬暴君多米田統治的末期。使徒約翰晚年在以弗所事奉,於主後94-96年左右被放逐到以弗所西南約95公里的拔摩島(Patmos),在那里看見並記錄下《啟示錄》的異象。初期教會早期的教父如殉道者遊斯丁(卒於主後165年)、愛任紐(約主後130-202年)、特土良(約主後155-240年)、希坡律陀(約主後170-236年)、亞歷山大的革利免(約主後150-22年)和俄利根(約主後185-254年),都認為本書的作者就是使徒約翰。早期教會史學家優西比烏(主後265-340年)說,約翰先後被囚18個月,後來獲釋回到以弗所,不久被主接去。但第三世紀的教父亞歷山大的丟尼修(卒於主後264年)卻不接受作者是使徒約翰,因為他反對千禧年的教義(二十1-6),所以猜測作者可能是「約翰馬可」或者「長老約翰」。一些接受自由神學的現代學者也否定作者是使徒約翰。

  本書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希伯來式」的希臘文和「粗糙的文法」,使一些人認為《啟示錄》的作者不可能寫出《約翰福音》。但很可能使徒約翰寫福音書的時候有文書代筆,而在拔摩島上卻是獨自一人,當他興奮地記錄如此之多的異象時,文筆自然不同。而有些特殊用字、用法和所謂的「語法錯誤」,有的是為了表達語氣而有意為之(一4),有的是因為本書廣泛地引用了希伯來聖經。

二、四種觀點

  歷代教會對於《啟示錄》的解釋和應用,可以總結為4種觀點:

    1. 過去派 (Preterism):認為本書預言了神對羅馬帝國的審判,大部分都在主後一至五世紀應驗了,只有最後幾章是講基督的再來。過去派正確地提醒我們,七教會所經歷的逼迫是真實的,我們應當從起初讀者的角度來看待本書。但如果忽略了這些預言在將來的應驗,我們就無法全面地應用《啟示錄》給歷代信徒的教導。
    2. 理想派(Idealism):又稱為寓言派(Allegoricalism),認為本書描繪了神在歷史中的行事原則和屬靈爭戰模式,並沒有預言具體的事件或時間。理想派正確地提醒我們,撒但的伎倆貫穿歷史、毫無新意,任何世代的信徒都可以預料和應對。但聖靈也反覆強調本書是「將必要快成的事」(一1;二十二6),本書的預言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歷史事件,寓意解經就會變得天馬行空。
    3. 歷史派(Historicism):認為本書按時間順序講述了從一世紀到基督再來之間的教會歷史,其中二-十二章是初期教會,十三-十七章是宗教改革,十八-二十二是基督再來。歷史派正確地提醒我們,《啟示錄》的信息也是鼓勵歷代教會歷代信徒忠心等候基督再來,神始終是歷史的掌管者。但歷史派卻忽視本書並非完全按照時間順序、認定所有的預言都將嚴格依次應驗,所以常常使某個世代的信徒認為自己正處於歷史的某個階段,以致產生不恰當的悲觀或樂觀情緒。歷史派也傾向於把《啟示錄》的預言狹隘地局限於西方教會、甚至只是歐洲教會的事件,卻忽視了東方教會和世界其它地區的教會。這一派的意見眾多、眾說紛紜,解經家需要經常根據最新的頭條新聞來修改解釋。持無千禧年論(Amillennialism,存在於東正教、羅馬天主教、路德宗、改革宗、聖公會、循道會、彌賽亞猶太人、阿米什人和門諾會中)和後千禧年論(Postmillennialism,存在於北美清教徒移民、廢奴主義者、社會福音者和基督教重建主義者中)的解經者大都是這種觀點。
    4. 未來派(Futurism):認為本書除了前三章,大部分預言要到基督再來之前的大災難時期才會應驗。未來派正確地提醒我們,要把盼望放在基督再來、最後審判和新天新地上,鼓勵歷代信徒警醒等候。但未來派卻忽視了《啟示錄》對起初讀者所說的話,也淡化了基督再來之前其它世代的應驗,讓本書看起來與貫穿歷史的大多數信徒並沒有很大關系。持前千禧年論(Premillennialism,存在於福音派和基要派中)的解經者大都是這種觀點。

  以上四種觀點存在於不同時代、不同宗派的教會之中。實際上,聖靈允許歷代教會對七教會、千禧年、被提等問題產生不同的解讀,極大地影響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奇妙地成就了神的計劃。神賜下《啟示錄》的旨意,並非讓我們在神學上分裂,而是鼓勵我們忠心等候基督再來。因此,每一位解經者都應當謙卑地承認自己的有限,不可彼此輕看。本綜合解讀采取以下解釋,但也尊重其它不同的觀點:

    1. 七教會是當時七個真實的教會。西方教會七個歷史時代的特征與七教會確實有一定的吻合,與主耶穌關於天國的比喻(太十三1-52)也有相似之處,但七教會的屬靈特征也體現於任何時代的不同信徒和不同教會之中,他們的處境在任何時代都能找到對應之處。
    2. 本書預言的應驗從羅馬帝國開始,貫穿了整個教會歷史,直到基督再來時才會全部成就。
    3. 受印的十四萬四千人是大災難期間信主的以色列人(七4-8)。
    4. 與羔羊站在錫安山的十四萬四千人是大災難期間的殉道者(十四1)。
    5. 教會將在大災難中、第七號之前一次被提(十一12;十四16)。
    6. 千年國度並非屬靈的象征,而是按照字面意義、基督在地上實際地進行千年統治(二十1-6)。
    7. 在基督再來之前,世界會越來越壞,基督將在千年國度之前降臨(二十1-6)。

三、閱讀基礎

  本書充滿了奇幻的象征,各種災難、怪獸令人眼花繚亂、難以想象,使許多人不是敬而遠之,就是當作寓言故事。但是,這些異象和象征的目的並非要讓讀者糊塗,而是用大有說服力、令人難忘的方式向他們傳遞真理。最初的讀者對本書的象征並不陌生,因為它們大都出於舊約和當時的世界。要正確讀懂《啟示錄》,必須把握三個前提:

    1. 《啟示錄》是建立在舊約的基礎上。有人認為,本書之所以寫得那麽神秘,是想用隱晦的符號來躲避羅馬政府的審查。但《啟示錄》並非人所創作的「啟示文學」,而是「耶穌基督的啟示」(1節);既是萬王之王,何懼屬地權柄?因此,本書中的各種符號並非為了隱晦,而是用舊約的典故和當時人所熟悉的事物來啟示天上的事情。事實上,本書中的角色、象征、事件、地名、數字、顏色等等,大都來自舊約;只有熟悉舊約,尤其是《詩篇》、《以賽亞書》、《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才能讀懂《啟示錄》。
    2. 《啟示錄》是寫給初期教會受苦的信徒,並不是給神學家們猜謎,而是要讓普通信徒都能得著安慰和堅固,向忠心者傳達祝福、向不忠者發出警告,鼓勵受苦的教會持守聖約、忠心等候基督再來。我們如果了解當時的羅馬帝國,順著最初讀者的視角去觀察,也能看懂那些光怪陸離的異象。
    3. 《啟示錄》是聖靈對歷世歷代教會所說的話。神的啟示都是超越歷史的、也是漸進式的,祂按著自己的計劃和時間表,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一點一點地向祂的百姓揭開奧秘,「提醒、激發」(彼後三3)每一代的教會,警醒等候基督的再來。因此,每一代信徒都能從本書得著亮光。

  《創世記》是聖經的第一卷,揭穿了撒但的詭計,宣告了神對撒但的咒詛;《啟示錄》是聖經的最後一卷,預言了撒但失敗的結局,宣告了神的徹底得勝。因此,撒但特別攻擊這兩卷書,牠誘惑人把《創世記》當作象征性的神話,把《啟示錄》當作難解釋的寓言。但《啟示錄》是整本聖經的高峰,不但啟示了歷史的結局和國度的得勝,還將其余六十五卷書連結起來,為神救恩計劃中所有的線索都作了圓滿的總結,例如救贖、國度、選民、教會、撒但、敵基督等等,就像聖經中所有「列車」的「終點站」。雖然撒但不願我們讀這卷書,但神把《啟示錄》賜給我們,就是為了叫我們「遵守其中所記載的」,好讓我們因著正確的選擇而蒙福。雖然書中的許多奧秘還沒到完全揭開的時刻,我們還不能完全明白所有「將來必成的事」(一19),但這更需要我們懷著渴慕和敬畏的心來研讀,並且忠心地「到了什麽地步,就當照著什麽地步行」(腓三16),因為「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的一切話」(申二十九29)。當我們無需繼續尋求這些奧秘的時候,主再來的日子也就到了。

四、文學結構

  《啟示錄》原文並沒有劃分章節,而是激情澎湃、一氣呵成,引領讀者跌宕起伏地前行:有時沿著時間激流勇進,有時卻像時光倒流,有時發現河分兩汊,有時感覺峰回路轉。作者並非隨心所欲、信手寫就,而是巧妙地使用了數字三、四、七和十二,在整體和細節上都有許多非常精巧的結構。了解《啟示錄》的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清作者的脈絡、理解覆雜的異象。在歷史上,許多人從不同的角度對本書結構進行了分析:有人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一19)作為分段的線索,有人用「我被聖靈感動」(一10;四2;十七3;二十一10)作為分段的標志,有人按照「七教會、七印、七號、七異象、七碗、七件最後的事」分段,有人按照「羔羊」分段,有人根據「天、地」變換場景,有人發現了「天上的殿」(十一19)的事奉進程,還有人看出了節期的順序(逾越節、五旬節、吹角節、贖罪日、住棚節)。本綜合解讀根據《啟示錄》內容本身所呈現的交錯結構(Chiastic Structure),把本書分為十二個部分:

    • A. 序言(一1-20);
    •  B. 今世的教會:七教會(二1-三22);
    •   C. 寶座前的敬拜(四1-五14);
    •    D. 災難的起頭:七印(六1-八1);
    •     E. 國度的成就:七號(八2-十一19);
    •      F. 國度的爭戰:七異象(十二1-十五8);
    •     E1. 仇敵的刑罰:七碗(十六1-21);
    •      F1. 仇敵的結局:巴比倫傾倒(十七1-十八24);
    •    D1. 災難的結局:基督再來(十九1-二十10);
    •   C1. 寶座前的審判(二十11-15);
    •  B1. 永世的教會:新耶路撒冷(二十一1-二十二7);
    • A1. 結語(二十二8-21)。

  這個交錯結構,從文本本身可以找到許多內證,比如:

    • 序言(一1-20)與結語(二十二8-21):用「見證」(一2;二十二18)、「書上預言」(一3;二十二19)、「有福了」(一3;二十二14)、「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一8;二十二13)首尾呼應。
    • 今世的教會(二1-三22)和永世的教會(二十一1-二十二7):用「得勝的」(二7、11、17;三5、12、21;二十一7)、「生命樹」(二7;二十二2、14、19)、「第二次死」(二11;二十一8)、永不關閉的「門」(三8;二十一25)、「我必快來」(三11;二十二7)、從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三12;二十一2)、神的名寫在上面(三12;二十二4)、「寶座」(三21;二十一3、5;二十二1)前後呼應。
    • 寶座前的敬拜(四1-五14)與寶座前的審判(二十7-二十15):用「寶座」(四2、3、4、5、6、9、10;五1、6、7、11、13;二十11、12)前後呼應。
    • 七印(六1-八1)和基督再來(十九1-二十10):用「白馬」(六2;十九11)、殉道者的「靈魂」(六9;二十4)、「伸流血的冤」(六10;十九2)、「白衣」(六11;七9;十九14)、「君王、將軍、壯士」(六15;十九18)、「許多的人」(七9;十九1、6)前後呼應。
    • 國度的爭戰(十二1-十五8)與巴比倫傾倒(十七1-十八24):都出現了兩位婦人(十二1;十七1)、兩種妝飾(十二1;十七4)、兩種兒女(十二17;十七5),這兩位婦人都到了曠野(十二6、14;十七3),都提到「為耶穌作見證的」(十二17;十七6)和「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十四8;十八2)。
    • 七號(八2-十一19)與七碗(十六1-21):都依次提到「地」(八7;十六2)、「海」(八8-9;十六3)、「眾水的泉源」(八10-11;十六4)和「日頭」(八12;十六8-9)被擊打,並用「黑暗」(八12;十六10)、「幼發拉底大河」(九14;十六12)、「口中所出來」的災禍(九18;十六13)、人「不悔改」(九20、21;十六11)、地「大震動、城倒塌」(十一13;十六18-19)、天上的「大聲音」(十一15;十六17)、「成了」(十一15;十六17)前後呼應。

五、時代背景

  主前63年,羅馬執政官格奈烏斯·龐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主前106-48年)征服了敘利亞和猶大地,建為行省。此後,羅馬獨裁者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主前100-44年)給了猶太人許多方便,允許他們繼續守自己的律法、免服兵役。在主後68-70年猶太人起義之前,基督徒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小支派,所以同樣受到優待。在《使徒行傳》的時代,當基督徒遭受猶太人的逼迫時,羅馬政府往往對教會起到保護作用(徒十六36-40;十八1-17;十九13-41;二十一30-40;二十三12-31;二十五10-11)。只有在尼祿時代後期、羅馬大火以後(主後64-68年),才局部對基督徒進行了逼迫,之後又有幾年平靜。

  主後70年,猶太人起義失敗,耶路撒冷聖殿被提多率領的羅馬軍隊摧毀,猶太教勢力從此沒落,羅馬人也看出基督教並非是猶太教的一支。到了《啟示錄》的時代,由於凱撒崇拜的升級,羅馬帝國開始逼迫不願敬拜凱撒皇帝的基督徒。提多的弟弟多米田繼位以後,凱撒崇拜到達頂峰。

  凱撒崇拜最初起源於人民對羅馬帝國的感恩戴德。在希臘異教里,人和神的界線向來模糊,尤利烏斯·凱撒死後,被羅馬元老院封為「神」。主前27年,凱撒的侄子屋大維結束羅馬百年內戰,自稱凱撒·奧古斯都,「凱撒」成為羅馬皇帝的尊稱,羅馬共和國變成羅馬帝國,統治整個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法制相對公正嚴明,境內常年太平、治安良好,水陸交通通暢,使各族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自由貿易,進入二百年長期繁榮的「羅馬和平 Pax Romana」時期。因此,逐漸有人建立廟宇,同時供奉羅馬女神(Roma)和尤利烏斯·凱撒,漸漸演變為敬拜羅馬女神和在位的凱撒,最終演變成凱撒崇拜的新宗教。

  羅馬帝國幅員廣大,人民背景錯綜覆雜,有許多不同的語言、種族和宗教信仰。為了把不同的種族揉合為一,對羅馬政權產生向心力,凱撒崇拜成為官方推行的新宗教。但歷代羅馬皇帝對凱撒崇拜的態度並不一致:

    • 奧古斯都(Augustus,主前30-主後14年在位)允許人民自願敬拜尤利烏斯·凱撒,但只允許非羅馬公民敬拜在位的凱撒。主耶穌就是在這期間降生的(路二1)。
    • 提庇留(Tiberius,主後14-37年在位)禁止人民為他建立神廟,極力阻止這種新宗教的蔓延。主耶穌在地上的事奉都是在此期間,教會也是從這期間開始的(路三1)。
    • 卡里古拉(Caligula,主後37-41年在位)是一個癲狂的暴君,他自命為神,把凱撒崇拜變成法律,強迫人民敬拜他。正當他計劃在耶路撒冷聖殿供奉自己的肖像時,被刺身亡。這期間,保羅信主(徒九24),彼得把福音傳給哥尼流。
    • 克勞第(Claudius,主後41-54年在位)廢除了卡里古拉的政策,禁止敬拜他自己,猶太人恢覆信仰自由。這期間發生了使徒雅各殉道(徒十二1-2),彼得逃離耶路撒冷(徒十二7),保羅三次傳道旅程(徒十三4;十五41;十八3),耶路撒冷會議(徒十五2)。
    • 尼祿(Nero,主後56-68年在位)並不介意人們是否敬拜他,也沒有鼓吹凱撒崇拜。主後57年,保羅結束第三次傳道旅程(徒二十一7),在耶路撒冷被捕,被押往羅馬受審,最後保羅和彼得在主後64-66年間相繼殉道。
    • 尼祿死後,十八個月間先後出現了三位皇帝,動蕩不安,無人顧及凱撒崇拜。
    • 維斯帕先(Vespasian,主後69-79年在位)和提多(Titus,主後79-81年在位)都是英明的君主,並沒有堅持凱撒崇拜。
    • 多米田(Domitian,又譯為圖密善,主後81-96年在位)非常重視凱撒崇拜,他要求人民稱他為「我們的主和我們的神」,拒絕敬拜凱撒的人被視為顛覆份子,遭受無情逼迫。多米田一面把羅馬士兵110年未變的軍餉提高30%,贏得士兵的擁戴;一面施行恐怖統治,鎮壓貴族,逼迫被認為不利於他的哲學家、星相家和宗教。此時正是寫《啟示錄》的時代,羅馬法律要求全國人民每年都必須在官長面前向凱撒皇帝的像焚香一次,並在像前說「凱撒是主」,承認凱撒的神性。只要他完成這個敬拜儀式,便可自由地敬拜自己的神祇,只要所拜的神不危害社會道德或國家安全。人若不口稱「凱撒是主」,就是對羅馬帝國不忠,將受嚴刑懲治。《啟示錄》寫完之後不久,多米田即被刺身亡。

  根據羅馬帝國的潛規則,猶太人可以免於敬拜凱撒。當時亞西亞的富有猶太人遭到多米田的壓制,又因主後66-70年的猶太羅馬戰爭備感尷尬,所以他們不願與任何可能的顛覆團體沾上邊,許多亞細亞的猶太基督徒因此被趕出會堂(二9;三9)。一旦離開猶太會堂,拒絕敬拜凱撒的猶太基督徒就會面對羅馬的逼迫,因為他們只稱耶穌基督為主。到了第二世紀初,整個亞細亞省全面逼迫基督徒。

六、歷史意義

  在寫《啟示錄》的時候,福音已遍傳亞細亞,信徒們相信拿撒勒人耶穌是神的兒子基督,已經死而覆活,升上高天,並將再來審判,建立神的國度。初期教會熱烈盼望基督的再來,但現在已經過了60年,羅馬帝國繼續大權在握,偶像崇拜仍然繼續,凱撒崇拜日見猖獗。然而覆活得勝的基督並沒有再度降臨,教會卻似乎很失敗,雖然有所增長,但仍是弱小的一群。眾使徒和見過主耶穌的門徒或去世、或殉道、或入獄,忠心的信徒或生活艱難、或備受排擠,教會外有逼迫、內有異端。

  一切仍然依舊,基督再來的應許是真的嗎?神的作為在哪里呢?是不是當初信錯了?信仰是否只是一場不堪現實之一擊的美夢?《啟示錄》正是寫給一小群心中充滿這些疑問的信徒,他們備受逼迫、滿懷疑問、東躲西藏。聖靈及時地向他們啟示,未來並不屬於羅馬帝國,也不屬於任何地上的勢力,而是屬於基督和教會。雖然歷史舞台上的戲碼看起來似乎相反,但聖靈把我們領到天上、領到幕後,用一幕接一幕的異象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權柄屬於神,神始終坐著為王;真正的主角是基督和祂的教會,歷史舞台上的各種配角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是為了烘托羔羊的得勝和國度的成就。正如十字架並非主耶穌生命的終結,覆活證明死就是祂的得勝;同樣,殉道也不是信徒生命的終結,覆活的殉道者必將在國度的得勝中有分。因此,《啟示錄》大大鼓舞了信徒,此後二百年是教會最受逼迫的時代,也是教會最勇敢、最有能力的時代。

七、現實意義

  今天的人本主義世界與羅馬帝國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經濟空前繁榮、社會迅速變遷,但貧富分化和族群對立卻越來越嚴重,信徒越來越被世俗吸引,教會越來越被邊緣化,技術的進步推動著大政府、全球化和萬教歸一,假冒的三位一體呼之欲出。因此,教會越到了二十世紀,越感到《啟示錄》針砭時弊;越進入二十一世紀,越發現需要《啟示錄》的指引。因為仇敵已經不允許我們既跟隨主、又討好世界,每個人都必須在兩種選擇之間作出決定:兩個靈(一10;十六14)、兩種敬拜(十四7;十三4)、兩種印記(七3;十三16)、兩種患難(七14;二22)、兩個婦人(十二1;十七1)、兩類兒女(十二17;十七5)、兩種跟從(十四4;十三3)、兩座城(二十一2;十八2)、兩次收割(十四15;十四18)、兩個筵席(十九9;十九17)。

  聖經的任何一卷都是蒙福的,但並非每一卷都特別應許:「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一3)。雖然兩千年已過,本書仍然是神給末世教會最好的祝福;因為撒但和世界的本質沒有變,需要救贖的罪人也沒有變,掌管歷史的神更不會變。《啟示錄》的信息超越時空,賜給七教會的能力和應許,也同樣會賜給我們。不管環境的壓力看起來多麽巨大,但忠心的教會必定得勝,因為主已應許:「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十六18)。不管世界的勢頭看上去多麽興旺,但風光的巴比倫必將傾倒,因為主必快來,那時,「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十一15),而我們要與祂一同作王,「直到永永遠遠」(二十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