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十1】「挪亞的兒子閃、含、雅弗的後代記在下面。洪水以後,他們都生了兒子。」

  • 本章顯明神「生養眾多,遍滿了地」(九1)的賜福是如何應驗的(5、18、25、32節),最後把焦點指向閃的後裔「希伯」(24節),因為神救贖計劃中「女人的後裔」(三15)將從「希伯」的後裔亞伯拉罕而出。
  • 挪亞的兒子們在洪水之後不但「生養眾多」,而且「遍滿地面」(一28),形成了世上所有的國家和民族(32節)。中國人可能是閃或含的後代,而全人類都是挪亞的後代,「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准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十七26-27)。因此,我們不應該存狹隘的民族主義,在基督裡不應該再有國家、種族、文化、語言的隔閡(西三11;林前十二13;加三28)。

【創十2】「雅弗的兒子是歌篾、瑪各、瑪代、雅完、土巴、米設、提拉。」

  • 雅弗的後裔從亞拉臘山嚮北遷移,定居在西至西班牙、東至伊朗的地區,包括黑海、里海、高加索一帶地方。他們居住的地點離以色列人比較遠,後代的互動也比較少。
  • 「兒子」的希伯來文也可以指「後裔」。
  • 「歌篾」可能是加拉太人的始祖(徒十六6;《猶太古史記》卷1第6章123節)。
  • 「瑪各」可能是西古提人(Scythian,西徐亞人)的始祖(西三11;《猶太古史記》卷1第6章122節)。
  • 「瑪代」是伊朗北方波斯人的始祖。
  • 「雅完」是小亞細亞沿岸愛奧尼亞的希臘人始祖(但八21)。
  • 「土巴」可能位於土耳其東部基利家(Cappadocia)附近。
  • 「米設」可能是加帕多家人的始祖(徒二9;《猶太古史記》卷1第6章124節)。
  • 「提拉」可能住在希臘北端的東歐。

【創十3】「歌篾的兒子是亞實基拿、利法、陀迦瑪。」

  • 「亞實基拿」可能是土耳其利基尼亞人(Rheginians)的始祖(《猶太古史記》卷1第6章126節)。
  • 「利法」可能住在黑海南岸。
  • 「陀迦瑪」是弗呂家人的始祖(徒十六6;《猶太古史記》卷1第6章127節)。

【創十4】「雅完的兒子是以利沙、他施、基提、多單。」

  • 「以利沙」可能是希臘伊奧利亞人(Aeolians)的始祖。
  • 「他施」可能是西班牙人的始祖。
  • 「基提」是塞浦路斯人的始祖。「基提」是複數,表示民族。
  • 「多單」可能是羅德島人的始祖。「多單」是複數,表示民族。

【創十5】「這些人的後裔將各國的地土、海島分開居住,各隨各的方言、宗族立國。」

  • 雅弗的後裔一共有14個宗族。
  • 「海島」原文是「海岸」,是希伯來文形容遠方的一個名詞,希伯來人稱海那邊的土地為島,特指西方的遙遠之處。在以賽亞書四十章之後尤其常用(賽四十5)。「海島」一詞並未用來形容含的後裔(20節)和閃的後裔(31節),表明只有雅弗的後裔散住於地中海沿岸的陸地和眾海島上。
  • 當基督「在地上設立公理」的時候,「海島都等候祂的訓誨」(賽四十二4)。

【創十6】「含的兒子是古實、麥西、弗、迦南。」

  • 含的後裔從亞拉臘山嚮西南遷移,定居在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和埃及南部、地中海東岸,並沿著北非的地中海岸向西擴散。他們居住的地點離以色列人很近,歷史上交往非常多,成為圍堵以色列的主要敵人。
  • 「古實」字義是「黑」,是埃及南部、紅海西岸埃塞俄比亞人的始祖。
  • 「麥西」是埃及人的始祖。「麥西」原文是雙數,指上、下埃及。
  • 「弗」是利比亞人的始祖。
  • 「迦南」字義是「低地」,是迦南人的始祖。由於迦南人善於經商,因此「迦南」也有「商人」的意思。

【創十7】「古實的兒子是西巴、哈腓拉、撒弗他、拉瑪、撒弗提迦。拉瑪的兒子是示巴、底但。

源於古實的7族可能都住在紅海兩岸的非洲埃塞俄比亞和阿拉伯半島。

【創十8】「古實又生寧錄,他為世上英雄之首。」

  • 「寧錄」字義是「反叛、勇士」。「為世上英雄之首」原文意思是「第一個在地上成為勇士」,挪亞的後代從寧錄開始崇尚暴力。
  • 「寧錄」的善戰和愛好狩獵是許多著名的美索不達米亞君王的共同特徵,他所建立的眾城市大都在那一帶中久負盛名。《猶太古史記》記載,寧錄鼓動人們公然冒犯、藐視神,建造巴別塔(卷1第4章113節)。

【創十9】「他在耶和華面前是個英勇的獵戶,所以俗語說:『像寧錄在耶和華面前是個英勇的獵戶。』」

  • 在神面前並不需要流動物血、流人血的獵戶,神所要得著的是敬畏神、尋求神,與神同行的人。因此,人眼中「英勇的獵戶」,「在耶和華面前」毫無價值。但寧錄卻「在耶和華面前」狂傲自大、目中無神,以「英勇的獵戶」自詡,神允許這樣敵對神的「反面教材」出現,是為了最終成就祂救贖的計劃。
  • 「英勇的獵戶」可以指捕殺動物的獵手,也可以指戰場上的獵人者。

【創十10】「他國的起頭是巴別、以力、亞甲、甲尼,都在示拿地。」

  • 寧錄可能是從亞拉臘山遷移到「示拿地」時(十一2),在巴比倫附近建立了城市,後來又向北擴張到了亞述,在那裡建造城市(11-12節),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對抗神的國家。他所建造的「巴別」、「尼尼微」(11節),最後發展成巴比倫帝國和亞述帝國,長期成為神選民的仇敵。後來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擄去(王下十七23),南國猶大被巴比倫擄去(王下二十五21)。
  • 寧錄所成就的「豐功偉績」,都是世人所羨慕的大事業,但結果不過是被撒但所利用,成為對抗神的工具。巴比倫在聖經裡代表抵擋神、高舉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文明體系,結局是被神徹底毀滅(啟十八2)。
  • 「起頭」原文意思是「開始的、最好的、首要」,指寧錄的國度最主要的部份是巴別。
  • 「巴別」字義是「混亂」,阿卡德文字義是「神的門」,就是後來巴比倫帝國的首都巴比倫城。
  • 「以力」位於吾珥西北約64公里、在巴比倫之南,位於幼發拉底河左岸、靠近兩河匯流處,可能就是烏魯克(Uruk)。主前2900年,烏魯克大約有5至8萬名居民在城內居住,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 「亞甲」位於巴比倫城北方,靠近底格里斯河,就是阿卡德(Akkad)。阿卡德帝國(Akkadian Empire,主前2334-2154年)是美索不達米亞第一個閃語族帝國。
  • 「甲尼」地點不詳。
  • 「示拿」字義是「兩條河流的國家」,位於美索不達米亞下游,這片區域後來被稱為巴比倫或迦勒底。

【創十11】「他從那地出來往亞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

【創十12】「和尼尼微、迦拉中間的利鮮,這就是那大城。」

  • 「他從那地出來往亞述去」(11節)意思是把勢力擴張到北方的亞述地。「大城」可能指四座城合併起來的大區域,後來的「尼尼微大城」(拿一2)可能就是由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利鮮這四座城聯合而成的。
  • 「亞述」位於兩河流域中游的平原地帶,原來是閃的後裔亞述居住的地方(22節),被寧錄所侵占。
  • 「尼尼微」字義是「Ninus女神的住處」,位於巴比倫北方400公里、底格里斯河東岸,離河口880公里,後來成為亞述帝國的首都(拿三33)。許多學者認為,寧錄是人類偶像崇拜的始作俑者,他死後很可能被人神化為蘇美爾的尼爾努塔神(Ninurta),最終演化為巴比倫的馬爾杜克神(Marduk)。馬爾杜克神被認為是中東、埃及、希臘、羅馬所有偶像崇拜的根源,流傳到各地後,演化出不同的名字和劇情,比如巴力(Baal)、俄西里斯(Osiris)、阿波羅( Apollo)等等。
  • 「利河伯」位於尼尼微城附近,即今日伊拉克的摩蘇爾(Mosul)。
  • 「迦拉」位於尼尼微城南方,底格里斯河與Zab河匯流處,即今日伊拉克的寧錄,曾被亞述納西拔二世(Ashurnasirpal II,主前883-859年)作為亞述帝國首都。
  • 「利鮮」位於尼尼微和迦拉的中間,底格里斯河東岸。

【創十13】「麥西生路低人、亞拿米人、利哈比人、拿弗土希人、」

【創十14】「帕斯魯細人、迦斯路希人、迦斐託人;從迦斐托出來的有非利士人。」

  • 源於麥西的7族(13-14節)大都住在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亞。
  • 「迦斐託人」可能後來移居到地中海的克里特島。「非利士人」字義是「移民」,他們是「迦斐託人」,後來移居到地中海東岸靠近西乃半島的平原,後來與以色列人爭奪迦南地。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先領非利士人從迦斐託來到迦南地(摩九7),用以試煉以色列人。希臘人稱「非利士Philistim」為「巴勒斯坦Palestine」。

【創十15】「迦南生長子西頓,又生赫」

【創十16】「和耶布斯人、亞摩利人、革迦撒人、」

【創十17】「希未人、亞基人、西尼人、」

【創十18】「亞瓦底人、洗瑪利人、哈馬人,後來迦南的諸族分散了。」

  • 源於迦南的11族大都住在迦南地,最後都如挪亞所咒詛的,被別的民族征服、在歷史中消失了(九25、27)。
  • 「迦南的諸族分散了」可能指部分赫人和亞摩利人後來移居到美索不達米亞一帶。

【創十19】「迦南的境界是從西頓向基拉耳的路上,直到迦薩,又向所多瑪、蛾摩拉、押瑪、洗扁的路上,直到拉沙;」

【創十20】「這就是含的後裔,各隨他們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土、邦國。」

含的後裔一共有30個宗族。

【創十21】「雅弗的哥哥閃,是希伯子孫之祖,他也生了兒子。」

  • 閃的後裔從亞拉臘山嚮東南遷移,定居在美索不達米亞及周邊地區和阿拉伯半島。
  • 「希伯」字義是「遠方的地區、那一邊的地方」,是希伯來人的直系祖先,「希伯來人עִבְרִי」(十四13)的民族名字源於「希伯עֵבֶר」。
  • 「雅弗的哥哥閃」原文是「閃是大的雅弗的兄弟」,「大的」如果修飾「雅弗」,雅弗就是哥哥;如果修飾「兄弟」,閃就是哥哥。挪亞三個兒子的大小順序很可能是雅弗、閃、含,因為挪亞500歲時做了父親(五32),而閃是挪亞502歲時生的(十一10),含則是小兒子(九24)。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英文KJV和NIV版都把雅弗作為哥哥。

【創十22】「閃的兒子是以攔、亞述、亞法撒、路德、亞蘭。」

源於閃的5族大都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及周邊地區。

  • 「以攔」是波斯灣北部、伊朗西南的波斯人祖先。
  • 「亞述」居住的地方後來被寧錄侵占(11節)。
  • 「亞法撒」住在底格里斯河中游東邊,是迦勒底人的祖先(《猶太古史記》卷1第6章144節),他的後代包括希伯來人和阿拉伯人(25節)。
  • 「路德」住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是呂底亞人的先祖(《猶太古史記》卷1第6章144節)。
  • 「亞蘭」住在幼發拉底河東北高地,是亞蘭人的祖先(23節),希臘人稱之敘利亞人(徒十五41;《猶太古史記》卷1第6章144節)。

【創十23】「亞蘭的兒子是烏斯、戶勒、基帖、瑪施。」

【創十24】「亞法撒生沙拉;沙拉生希伯,」

【創十25】「希伯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名叫法勒(就是分的意思),因為那時人就分地居住;法勒的兄弟名叫約坍。」

「法勒」字義是「分離」,可能是記念當時因巴別塔事件(十一9),「人就分地居住」。法勒是亞伯拉罕的祖先。「約坍」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的祖先。

【創十26】「約坍生亞摩答、沙列、哈薩瑪非、耶拉、」

【創十27】「哈多蘭、烏薩、德拉、」

【創十28】「俄巴路、亞比瑪利、示巴、」

【創十29】「阿斐、哈腓拉、約巴,這都是約坍的兒子。」

【創十30】「他們所住的地方,是從米沙直到西發東邊的山。」

  • 源於約坍的13族(26-29節)所住的地方是「從米沙直到西發東邊的山」,可能都位於阿拉伯半島南部。
  • 「耶拉」(26節)字義是「新月」,可能表明他們已經開始敬拜月神。「示巴」(28節)、「哈腓拉」的名字在含的後裔中也出現過(7節),可能這些地區有兩族混居。

【創十31】「這就是閃的子孫,各隨他們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土、邦國。」

閃的後裔一共有26個宗族。

【創十32】「這些都是挪亞三個兒子的宗族,各隨他們的支派立國。洪水以後,他們在地上分為邦國。」

  • 本章除了挪亞和眾子之外,一共列出了70個宗族。「七十」是「以色列人的數目」(申三十二8),因為雅各家下埃及時「共有七十人」(四十六27;出一5;申十22),而後來「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參與西奈立約(出二十四1),神把降在摩西身上的靈「分賜那七十個長老」(民十一25)。洪水以後人類散住各地,照著神的旨意「遍滿了地」(九1),「至高者將地業賜給列邦,將世人分開,就照神的眾子的數目立定萬民的疆界」(申三十二8七十士譯本),可能就是指神把這70個「邦國」分配給70個天使來看管。主耶穌「設立七十個人」兩個兩個地出去傳道(路十1),預示地上所有的「邦國」都要與猶太人一同分享救恩,萬民都能成為主的門徒(太二十八19),將來「列國要在城的光中行走」(啟二十一24)。
  • 在本章中也可以看到,當神使挪亞的後代在地上「遍滿地面」(一28),並揀選「希伯子孫」(21節)來成就祂救贖的計劃的同時,撒但也在緊鑼密鼓地預備巴比倫(10節)、亞述(11-12節)、埃及(13-14節)、非利士人(14節)和迦南人(15-19節),準備將來對付神的選民、干擾神的計劃。然而這一切都在神大能的掌控之中,「人的忿怒要成全祢的榮美;人的餘怒,祢要禁止」(詩七十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