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十五1】「一到早晨,祭司長和長老、文士、全公會的人大家商議,就把耶穌捆綁,解去交給彼拉多。」
「到了早晨」公會不能在晚上舉行合法的會議,所以在早晨特地聚集開會,以正式定主耶穌死罪。「彼拉多」是主後26-36年羅馬帝國派駐猶太地的行政長官,他通常駐鎮凱撒利亞,逾越節期間移駐耶路撒冷,防備隨時可能發生的騷動事件。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描繪,彼拉多個性倔強冷酷無情,從不願意屈尊俯就猶太人。當時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被賦予有限的自治權力,除了對擅闖聖殿內院的外邦人之外,公會並無執行死刑的權柄(約十八31),所以必須將主耶穌解交給羅馬巡撫,讓他按羅馬帝國的律法定罪並處死刑。
【可十五2】「彼拉多問祂說:『禰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
「禰是猶太人的王嗎」可能是重覆猶太領袖訴狀上的罪名。彼拉多是羅馬的巡撫,只要不牽涉到羅馬政權,通常不過問猶太人的宗教紛爭,因此公會沒有以宗教的罪名來控告主耶穌,而是以政治罪名誣陷祂。主耶穌如果承認是「猶太人的王」,即表示與羅馬政權對抗。
【可十五3】「祭司長告祂許多的事。」
【可十五4】「彼拉多又問祂說:『禰看,他們告禰這麽多的事,禰什麽都不回答嗎?』」
【可十五5】「耶穌仍不回答,以致彼拉多覺得希奇。」
主耶穌的沈默(賽五十三7)使巡撫不知如何判決,因為「無論什麽人,被告還沒有和原告對質,未得機會分訴告他的事,就先定他的罪,這不是羅馬人的條例」(徒二十五16)。
【可十五6】「每逢這節期,巡撫照眾人所求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
【可十五7】「有一個人名叫巴拉巴,和作亂的人一同捆綁。他們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
「巴拉巴」可能是猶太革命組織奮銳黨的首領,曾在一次叛亂事件中殺人。
【可十五8】「眾人上去求巡撫,照常例給他們辦。」
【可十五9】「彼拉多說:『你們要我釋放猶太人的王給你們嗎?』」
【可十五10】「他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
【可十五11】「只是祭司長挑唆眾人,寧可釋放巴拉巴給他們。」
- 「嫉妒」(10節),這是宗教上的嫉妒,公會的領袖們深感主耶穌的言行威脅到他們的權勢。
- 百姓寧要罪犯巴拉巴,不要主耶穌基督,表明救贖的基本法則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彼前三18)。當時上耶路撒冷過節的人成千上萬,這些「眾人」(11節)不一定是主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時歡迎祂的那些人。公會領袖們「恐怕民間生亂」(二十六5),一定會安排站在他們一邊的「眾人」來到巡撫門口支持他們的訴訟。
【可十五12】「彼拉多又說:『那麽樣,你們所稱為猶太人的王,我怎麽辦祂呢?』」
【可十五13】「他們又喊著說:『把祂釘十字架!』」
【可十五14】「彼拉多說:『為什麽呢?祂做了什麽惡事呢?』他們便極力地喊著說:『把祂釘十字架!』」
- 「釘十字架」(13節)是當時羅馬帝國處決重大人犯的酷刑,只對強盜、殺人放火、叛國等罪大惡極的囚犯施此刑罰,羅馬的公民不受此刑。「把祂釘十字架」(13節)正應驗了主自己早先說的預言(太二十19;太二十六2)。
- 「祂作了什麽惡事呢」(14節)彼拉多在審訊結束的時候說出這樣的問話,表明承認主耶穌清白無罪。彼拉多始終認為主耶穌是「無辜之人」(太二十七24;路二十三4;約十八38)。
【可十五15】「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羅馬人打罪犯的鞭子用皮帶做成,上面嵌有小塊骨頭或金屬,能令挨打的人皮開肉綻。「釘十字架」不但應驗了主耶穌自己的預言(太二十19;太二十六2),也應驗了舊約的預言,「為我們受了咒詛」(申二十一23;民二十一8-9;加三13)。彼拉多的作為就像今天許多政客和公眾人物一樣,為了「要叫眾人喜悅」,寧可犧牲真理原則。
【可十五16】「兵丁把耶穌帶進衙門院里,叫齊了全營的兵。」
【可十五17】「他們給祂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做冠冕給祂戴上,」
【可十五18】「就慶賀祂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
【可十五19】「又拿一根葦子打祂的頭,吐唾沫在祂臉上,屈膝拜祂。」
【可十五20】「戲弄完了,就給祂脫了紫袍,仍穿上祂自己的衣服,帶祂出去,要釘十字架。」
- 主耶穌經歷了猶太人的侮辱(十四65),又經歷外邦人的侮辱。「兵丁」(16節)不是羅馬的正規營隊,而是從周圍地區的腓尼基人、亞述人或撒馬利亞人中臨時抽調的後援隊伍。他們對猶太人並無好感,把一個「猶太人的王」(18節)交給他們任意擺布,正可借此發泄他們的反猶情緒。「全營的兵」(16節)約有六百人。
- 「紫袍」(17節)本為羅馬士兵的紅色外袍,褪色後顏色接近皇室所穿的紫色,又以帶刺的冠冕替代王冠,用來將主耶穌打扮成猶太人的王來戲弄淩辱祂。
- 羅馬罪犯通常都是光著身子拉出去釘十字架的,這里讓主耶穌「仍穿上祂自己的衣服」(20節),是羅馬巡撫對猶太人傳統的讓步。
【可十五21】「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十字架應該由囚犯本人背負,但主耶穌經過鞭打,此刻已經力不能支。「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可能亞歷山大和魯孚是本書最初的讀者、即羅馬的外邦信徒所熟悉的人物(羅十六13),他全家人可能都因他被勉強「背著耶穌的十字架」而蒙恩得救(羅十六13)。「古利奈」是北非的地名。「西門」是猶太名字,他可能是居住在古利奈的猶太人,來耶路撒冷過逾越節。
【可十五22】「他們帶耶穌到了各各他地方(各各他翻出來,就是髑髏地)」
【可十五23】「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祂卻不受。」
【可十五24】「於是將祂釘在十字架上,拈鬮分祂的衣服,看是誰得什麽。」
- 「各各他」(22節)是希伯來文,意思是「死人的頭骨」。英文名「加略」是從拉丁文轉譯的。據說這個小山丘的形狀像死人的頭顱,故有此名。現在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在希律時期位於耶路撒冷城墻外面,很可能是各各他的原址。
- 「沒藥調和的酒」(23節)具有麻醉的作用,可以用於減輕被釘的痛苦。「祂卻不受」(23節)表明主耶穌要親身擔當十字架的苦難,拒絕接受任何從人來的幫助和安慰。真正背負十字架的人,絕不要求神以外的任何幫助和安慰。這「酒」(23節)就是「醋」,酒醋同源,酒繼續發酵就成了醋。
- 「拈鬮分祂的衣服」(24節)應驗了詩二十二18的預言。
【可十五25】「釘祂在十字架上是巳初的時候。」
「巳初」原文是第三小時,即上午九點鐘。
【可十五26】「在上面有祂的罪狀,寫的是『猶太人的王』。」
這個牌子是用希伯來、羅馬和希臘三種文字寫成的(約十九20),羅馬帝國境內所有的人都能看懂。羅馬兵丁對主耶穌的諷刺,卻成了在世人面前對「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太二2)的公開見證。神國之王的登基儀式,竟然是在十字架上完成的!
【可十五27】「他們又把兩個強盜和祂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
【可十五28】(「這就應了經上的話說:『祂被列在罪犯之中』。」)(有古卷在此有此節)
- 27節應驗了「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賽五十三12)的預言。「強盜」(27節)可能是政治暴亂犯。
- 「經上的話」(28節)指賽五十三12。
【可十五29】「從那里經過的人辱罵祂,搖著頭說:『咳!禰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
【可十五30】「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
- 29節應驗了詩二十二7。29-32節所有譏誚的話都有一個共同的內容,就是「離開十字架吧」!當主耶穌剛出生的時候,撒但要殺死祂,不叫祂出現;當主耶穌開始工作的時候,撒但試探祂,要祂放棄十字架的道路;當主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撒但又要把主從十字架上拉下來。但主一點也沒有離開十字架的地位。
- 「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罷」(30節)這話表明他們不明白神做事的原則,主耶穌不從十字架上下來,正是要「因從死里覆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4)。
【可十五31】「祭司長和文士也是這樣戲弄祂,彼此說:『祂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
【可十五32】「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那和祂同釘的人也是譏誚祂。」
- 十字架就是「舍己」(八34),所以十字架的意義就是救別人而不救自己,「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林後四12)。
- 除了猶太教領袖和過路人,連猶太罪犯也參與了這場戲弄。
【可十五33】「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
「午正」原文是「第六小時」,即中午12點,「申初」原文是「第九小時」,即下午3點。主耶穌是在「巳初」(上午9點)被釘(可十五25),到申初一共有6個鐘頭,前3個鐘頭受盡人的譏誚,後3個鐘頭「遍地都黑暗了」,可能是因為神轉臉不顧。
【可十五34】「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麽離棄我?』)」
「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是亞蘭文。「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麽離棄我」是詩二十二1,這是主耶穌在對觀福音中唯一一次沒有稱神為「父」。「大聲喊」原文是個表達強烈感情的字,主耶穌一生時刻都與神同在,只有這3個鐘頭不得不與神疏遠,這是神兒子極度痛苦的「大聲喊」。此刻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彼前二24),「替我們成為罪」(林後五21),因為「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賽五十三6),讓祂「舍命作多人的贖價」(二十28),所以公義的神不能不離棄祂(詩二十二1)。
【可十五35】「旁邊站著的人,有的聽見就說:『看哪,祂叫以利亞呢!』」
【可十五36】「有一個人跑去,把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祂喝,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不來把祂取下。』」
【可十五37】「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
- 「以利亞」(35節)是猶太人心目中彌賽亞的先鋒,在場的人聽見主耶穌喊叫「以羅伊」(34節),誤以為祂在呼叫以利亞。
- 36節是第二次應驗詩六十九21(23、36節)。這「醋」(36節)就是發酸的酒,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喝完了逾越節的第四杯酒(十四25),完成了真正的逾越節筵席。
- 「氣就斷了」(37節)原文的寫法表明主耶穌的死不同於被殺或自然的死。主耶穌斷氣的時刻是申初(34節),正是猶太人宰殺逾越節羔羊的時刻。
【可十五38】「殿里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
「殿里的幔子」指隔開聖所和至聖所的內層幔子(出二十六33),普通人不能直接來到至聖所的施恩寶座前。「從上到下裂為兩半」表明這是神的作為,象征主耶穌的肉身為我們裂開,打開了天國的道路,「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來十20),因此我們「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來十19) ,「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6)。
【可十五39】「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有古卷無喊叫二字),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百夫長見慣了受十字架刑罰的一般人斷氣時的情形,現在見到主耶穌獨一無二的斷氣,認定祂必不是平常的人。百夫長是外邦人,猶太人諷刺主耶穌是「神的兒子」(太二十七40,43節),外邦人卻因看見主死所發生的功效,承認「這真是神的兒子」。這是馬可福音中的兩個高峰之一,身為猶太人的彼得已經承認主耶穌是「基督」(八29),現在一位外邦的百夫長也照樣承認祂是「神的兒子」。
【可十五40】「還有些婦女遠遠地觀看;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
【可十五41】「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祂、服事祂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在那里觀看。」
- 「抹大拉的馬利亞」(40節)主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十六9;路八2)。「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40節)就是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六3)。「撒羅米」(40節)就是「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太二十七56),她可能是主耶穌母親馬利亞的姊妹(約十九25)。
- 當其他的門徒棄主而逃的時候,這些卑微、軟弱的婦女卻從加利利一直跟隨主到十字架下,這是何等的美!所以神就揀選她們作基督死而覆活的見證人。
【可十五42】「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
「晚上」原文是指黃昏逐漸接近日落之時。猶太人因在安息日不能隨意行動和工作,要在前一天做好預備,所以稱安息日的前一天為「預備日」。猶太人的安息日是當天下午六點日落之後才開始算起,所以此時仍算是「安息日的前一日」,可以趕快把主耶穌的身體從十字架上取下,以免把屍首留在那里而幹犯了安息日。馬可這是特地為外邦讀者做解釋。
【可十五43】「有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他是尊貴的議士,也是等候神國的。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
【可十五44】「彼拉多詫異耶穌已經死了,便叫百夫長來,問他耶穌死了久不久。」
【可十五45】「既從百夫長得知實情,就把耶穌的屍首賜給約瑟。」
- 「亞利馬太」(43節)是以法蓮山地的一個小鎮,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30公里。約瑟和尼哥德慕一樣,原是暗暗的作主門徒的(約十九38-39),但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以後,卻大膽表明自己的身份。這里特別指明他是個「尊貴的議士」(43節),表明他是公會的成員(路二十三50-51)。
- 一般人被釘在十字架上,通常要兩、三天才斷氣。主耶穌可能因為受過鞭傷,身體虛弱,所以當日未經打斷腿就已經死了(約十九33),事非尋常,因此「彼拉多詫異耶穌已經死了」。
【可十五46】「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里,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
【可十五47】「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都看見安放祂的地方。」
- 至今在耶路撒冷仍可見在山壁磐石里鑿的墳墓,有的墳墓里有不止一個室,室壁上各有數個壁龕,可安放多具屍體,不過入口只有一個,外面有一個凹槽,可以滾過一塊大石擋在墓口。
- 「約西的母親馬利亞」(47節)就是主耶穌的母親。
讀經有感:放膽進去(43節)
亞利馬太的約瑟若非在耶穌斷氣後不久出現,我們根本無從知道他也是信耶穌。看來,公開上教堂的人未必都是主所認識的,而隱藏在群眾中不為人所知的匿名者卻也可能是真誠的基督徒。以約瑟當時的身份和處境來說,暴露自己與耶穌的關系就等於自斷前程,不但要放摘去烏紗帽,可能要他的頸上人頭。之前暴露自己固然也會麻煩多多,吃不了兜著走,但還可以理解。可是現在群情激動洶湧,反對耶穌的浪潮已來到全城轟動的時刻,連一向跟隨擁護耶穌的人都轉入避風港去了,怎麽他卻竟還挺身而出?好一個想通了的約瑟。他一定覺悟到,人生自古誰無死?今生功名利祿一場空,得失輸贏皆是夢。他真明白唯獨放下自我,跟隨替人贖罪的耶穌,才有造物主永生永福的應許。約瑟於是豁開一切,毅然訴諸行動,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還把自己的棺材本,就是自己從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讓給了耶穌。沒錯,願意以今生保不住的東西,換取永世丟不了的事物,絕非愚者!
默然自問:從天使看來,是否我每天以口頌讚、以膝敬拜我主我王耶穌基督,但心態其實與當時衙門里的兵丁並沒多少差別?(17—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