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壹四1】「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

【約壹四2】「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神的靈來。」

【約壹四3】「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於神,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你們從前聽見他要來,現在已經在世上了。」

【約壹四4】「小子們哪,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

【約壹四5】「他們是屬世界的,所以論世界的事,世人也聽從他們。」

【約壹四6】「我們是屬神的,認識神的就聽從我們;不屬神的就不聽從我們。從此我們可以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來。」

  • 四1-6的主題是「假先知不認道成肉身」,與二18-27「敵基督不認耶穌為基督」前後呼應。
  • 當約翰提到「我們所以知道神住在我們里面是因祂所賜給我們的聖靈」(三24)以後,馬上就提醒:「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1節)。這部分整體是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 A. 要試驗靈是否出於神(1節);
    •  B. 從基督論試驗真假聖靈(2-3節);
    •   C. 信徒得勝的把握(4節);
    •  B1. 從聽眾鑒別真假先知(5-6a);
    • A1. 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6b)。
  • 一、要試驗靈是否出於神(1節):
    • 神所命令的「信 pisteuo」(三23),並不是信一切自稱從神而來的人或靈;相反,「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真理的靈」(6節;五7)是不怕試驗的,試驗諸靈既不是「褻瀆聖靈」(可三29),也不是「消滅聖靈的感動」(帖前五19),而是順服神的旨意(申十三1-4;十八20-22)。
    • 「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1節),當神賜下聖靈的時候(三24),魔鬼也用邪靈仿冒聖靈、用假先知冒充真先知(太二十四24)。魔鬼的詭計是叫不信的人對凡事都不信,而叫信的人對凡事都信。在今天的「靈恩運動」中,就摻雜了許多邪靈和假先知,用真假難辨的神跡奇事混亂神的兒女專一跟隨主的心。
  • 二、從基督論試驗真假聖靈(2-3節):
    • 在背後驅使假先知的,都是「那敵基督者的靈」(3節),也就是撒但的靈、「謬妄的靈」(6節)。
    • 「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2節),不但讓人承認耶穌就是道成肉身的神子,而且接受基督的救贖和主權。聖靈總是為基督作見證(約十五26),高舉基督、榮耀基督(約十六14),叫人承認「耶穌是主」(林前十二3);祂既不會自己取代基督,也不會用恩賜、神跡代替基督。
    • 邪靈也會承認基督的神性(可一24;三11;五7-8;徒十九15),但卻不肯順服基督的權柄,只會叫人遠離基督,用別的事物假冒基督。
    • 當時以弗所的克林妥主義異端否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在以後的兩千年中,「那敵基督者的靈」發明了各種各樣「不認耶穌」(3節)的理論:有的主張耶穌並不是真人,只是個幻象或者投影,神子並沒有經過真正的受苦、受死和覆活;有的主張耶穌是一個好人,但不是基督,神子基督在主耶穌受洗時臨到祂身上,而在祂上十字架之前就離祂而去;有的主張耶穌是一位偉大的道德教師,但不是道成肉身的神。
    • 另一方面,有些假先知也會有口無心地「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因此,我們還要「在行為和誠實上」(三11)察驗他們的公義和愛心,才能真正「認出神的靈來」(2節)。
  • 三、信徒得勝的根據(4節):
    • 「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4節),指這些信徒勝過了那些「假先知」,使他們不得不「從我們中間出去」(二19)。
    • 「屬神的」人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7節),「神的道存在他心里」(三9),在他們里面的聖靈(13節)比「那在世界上的」(4節)更大,邪靈根本不是聖靈的對手。因此,每個信徒都要為弟兄守望,但卻不必為教會擔心;只要警醒「試驗」,「敵基督者的靈」都會被揭穿。
  • 四、從聽眾鑒別真假先知(5-6a):
    • 不信神的「世人」(5節)自以為能獨立思考、有自由意志,實際上是受「世界」(5節)控制,「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謬的言語」(提後四4)。
    • 假先知是「屬世界的」(5節),「所以論世界的事」(5節),信息和人一樣是「屬世界的」,追隨世界的時尚、迎合世人的需求。所有的異端都是世界的觀點和福音的混合體,總是試圖把當時的「現代思想」摻雜進福音。過去,諾斯底主義想把希臘哲學與福音混在一起;今天,有些人想把存在主義或人本主義摻進福音,有些人想把「正面思考」或「新紀元思想」摻進福音。每種與時俱進的「新版福音」都能找到推銷的市場,因為撒但是「這世界的王」(約十二31),「臥在那惡者手下」(五19)的人自然會被屬世界的信息吸引,所以「世人也聽從他們」(5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要鑒定一個先知的真假,可以看看聽眾都是些什麽人。
    • 相反,使徒都是「屬神的」,信徒的源頭單單根據神,與抵擋神的世界格格不入,所以「認識神的就聽從」(6節)使徒的教訓,「不屬神的就不聽從」(6節)他們(約八47)。「使徒的教訓」(徒二42)是教會的「根基」(弗二20),現在已經成文為新約聖經。
  • 五、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6b):
    • 有兩種方法可以分辨假先知和真先知。第一聽他們的信息(2-3節),第二是看他們的聽眾(5-6a)。兩個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來」(6節)。
    • 無論普世教會出現什麽新的運動、發明什麽新的方法,我們都不必急著效法,而要聽其言、觀其行,「凡事察驗」(帖前五21):聽他們的教導是否符合聖經,看他們的工程能否經過火的試驗(林前三13)。

【約壹四7】「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

【約壹四8】「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

  • 四7-21的主題是「認識神的彼此相愛」,與二3-17「認識主的遵守誡命」前後呼應。
  • 當約翰提到「認識神的就聽從我們」(6節)以後,接著就討論什麽才是真正的「認識神」(7、8節)。這部分整體是一個交錯對稱結構:
    • A. 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從神來(7a);
    •  B. 愛是認識神的確據(7b-8節);
    •   C. 聖子向我們顯明神的愛(9-10節);
    •    D. 彼此相愛彰顯神的愛(11-12節);
    •   C1. 聖靈讓我們知道神的愛(13-16a);
    •  B1. 愛是得救的確據(16b-18節);
    • A1. 應當愛弟兄,因為神先愛我們(19-21節)。
  • 「神就是愛」(8節)、「神是光」(一5)、「神是個靈」(約四24),這是使徒約翰對神本性的三大宣告。但我們不能反過來說「愛就是神」、「光是神」、「靈是神」。正如摩西宣告「神乃是烈火」(申四24),但卻不能說「烈火乃是神」。今天,許多人卻把愛當作神;人類的愛越偉大,就越容易以神的口氣向人說話。
  • 信徒「應當彼此相愛」(7節),有兩個原因:
    1. 「因為愛是從神來的」(7a)。神是愛的源頭,祂賜給我們「愛心」(7節),又供應我們「彼此相愛」的能力。
    2. 「神就是愛」,神的本性就是愛,在祂里面沒有任何與愛抵觸的事物,因此,「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7b)。而「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8a),很容易聽從假先知(6節)。
  • 「愛心」和「公義」(二29)都是鑒別真假信徒的標志,因為:
    1. 「神就是愛」,祂的創造、護理和救贖,都是因為祂的本性就是愛,而不是因為我們可愛,或者是因為孤獨的神需要愛。
    2. 「神是光」,所以神的「愛」必然是在光明中行。「祂是公義的」(二29),並不縱容罪;祂要用「光」揭露罪、用「烈火」(來十二29;申四24)消滅罪,但卻用「愛」拯救罪人。

【約壹四9】「神差祂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借著祂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

【約壹四10】「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

  • 9-10節是「聖子向我們顯明神的愛」,與13-16a「聖靈讓我們知道神的愛」前後呼應。
  • 「神差祂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借著祂得生」(9節),這個歷史事實顯明了神的愛(約三16),啟示了愛的本質(10節)。
    1. 人的天然肉體里沒有真愛,也不能理解真愛,所以「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10節),愛是神主動發起的。
    2. 神「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10節),既滿足了公義,又成就了救贖,這是神主動用自己的愛挽回了自己的忿怒,所以約翰宣告:「這就是愛了」(10節)。真愛的本質不是變幻莫測的情緒或感覺,而是一種意志,是主動、舍己、公義、信實、憐憫、溫柔、忍耐地恩待最不配的人。如果不用「挽回祭」(二2)這個詞,就無法解釋神的愛。人若只強調神的愛,卻忽略公義和救贖,這樣的福音就是不能使人得救的「別的福音」(加一6)。

【約壹四11】「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約壹四12】「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里面,愛祂的心在我們里面得以完全了。」

  • 11-12節是「彼此相愛彰顯神的愛」。
  • 「愛祂的心在我們里面得以完全了」(12節),可譯為「祂的愛在我們里面得以完滿了」(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神的愛源於祂自己(7-8節),借著祂的兒子顯明出來(9-10節),在祂的兒女中得以完滿(12節)。
  • 「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11節),因為:
    1. 信徒既然「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7節),就當遵守神的命令(三23),用「彼此相愛」來彰顯和回應神的愛(20-21節)。我們若不能「彼此相愛」,是因為不認識神,里面沒有從神而來的「愛心」(7節)。
    2. 「神是個靈」(約四24),「從來沒有人見過神」(12節),只有基督道成肉身「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西一15)。「神就是愛」(8節),基督身體里的肢體「彼此相愛」,才能顯明「神就住在我們里面」(12節),讓世人透過我們認識神(約十三35)。這樣,「祂的愛在我們里面得以完滿了」,實現了在我們里面所要達到的目的。

【約壹四13】「神將祂的靈賜給我們,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祂里面,祂也住在我們里面。」

【約壹四14】「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這是我們所看見且作見證的。」

【約壹四15】「凡認耶穌為神兒子的,神就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神里面。」

【約壹四16】「神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神就是愛;住在愛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

【約壹四17】「這樣,愛在我們里面得以完全,我們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因為祂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

【約壹四18】「愛里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里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里未得完全。」

  • 13-16a是「聖靈讓我們知道神的愛」,與9-10節「聖子向我們顯明神的愛」前後呼應。
    1. 我們之所以能知道自己「是住在祂里面,祂也住在我們里面」(13節;約十四20),是因為「神將祂的靈賜給我們」(13節;三24;約十四16-20)。
    2. 聖靈在我們里面的工作(2節;林前十二3),使我們能「認耶穌為神兒子」(15節),也就是承認「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14節)。這就是神所顯明的愛(9-10節),也是使徒們「所看見且作見證的」(14節)。
    3. 因此,是聖靈使我們知道並且深神借著聖子所顯明的愛(9-10節)。「神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16a),可譯為「我們知道並且深信神是愛我們的」(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
  • 16b-18節是「愛是得救的確據」,與7b-8節「愛是認識神的確據」前後呼應。
    1. 「神就是愛」(16b),愛是神的本性,因此,「住在愛里面」(16b),是人「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16b)的確據。
    2. 當「愛在我們里面得以完全」(17節),實現了神的愛在我們里面所要達到的目的以後,就可以讓我們有把握「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因為祂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17節)。因為愛能證明我們像基督(三2),可以在神面前「坦然無懼」(二28;三21;五14),所以「愛里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18節;羅八15)。
    3. 相反,「懼怕里含著刑罰」(18節),被「懼怕」控制的人已經在接受刑罰,成了「一生因怕死而為奴仆的人」(來二15)。經常擔心自己沒有得救的人,是因為沒有「在行為和誠實上」(三18)彼此相愛,所以「在愛里未得完全」(19節),神的愛還沒有實現在他們里面所要達到的目的。

【約壹四19】「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約壹四20】「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有古卷:怎能愛沒有看見的神呢)。」

【約壹四21】「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

  • 19-21節是「應當愛弟兄,因為神先愛我們」,與7a「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從神來」首尾呼應。
  •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19節)。祂的愛已經向我們「顯明了」(9-10節),「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里」(羅五5),主動賜給我們得救的確據(17節)。我們對神、對人的愛,是回應和彰顯神的愛。信徒體會到神的愛越多,愛心越大,體會到神的愛越少,愛心就小。
  • 愛神的心不只是情感或言語,更要「在行為和誠實上」(三18)、透過愛弟兄的行動顯明出來(三14)。若有人自稱「愛沒有看見的神」(20節),卻「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20節),「就是說謊話的」(20節)。
  • 「愛神的,也當愛弟兄」(21節),因為「愛神」與「愛弟兄」是「律法和先知的總綱」(太二十二37-40;申六4;利十九18)。對於信徒來說,愛不是一個選擇,也不是一個建議,而是一個命令;人若愛神,就必須遵守祂的命令(二5;五3),而祂的命令是「彼此相愛」(三23)。一個人若自稱「愛神」,卻不肯「愛弟兄」,或者只愛那些可愛的弟兄,表明他的生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