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二1】「七月二十一日,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哈該說:」
【該二2】「『你要曉諭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說:」
【該二3】「你們中間存留的,有誰見過這殿從前的榮耀呢?現在你們看著如何,豈不在眼中看如無有嗎?』」
- 「七月」(1節)在猶太歷中被稱為「提斯利月 Tishrei」,這個月有許多重要的猶太節期,包括:七月初一的猶太新年吹角節(Rosh Hashanah),七月初十的贖罪日(Yom Kippur),七月十五-二十一日的住棚節(Sukkot),七月二十二日是聖會和妥拉節(Simchat Torah)。
- 「七月二十一日」(1節)是七天住棚節的最後一天(利二十三39-43),被稱為大和撒那日(Hoshana Rabbah)。猶太傳統在這一天舉行求神赦免的禱告。
- 從前,所羅門王在七月的住棚節期間舉行了獻殿禮(王上八2、65);現在,重建中的新殿卻遠遠不如「這殿從前的榮耀」(3節)。加上收成欠佳(19節),住棚節也失去了歡慶豐收的氣氛(利二十三39-40)。這一切都讓人氣餒,雖然百姓外面已經跟上了神的旨意,但里面又有了新的難處。因此,神第二次借著先知向省長、大祭司和百姓說話,直接點出他們里面的難處。
- 「你們中間存留的」(3節),指昔日從猶大被擄到巴比倫,至今仍活著的老年人。哈該可能是一位年老的先知,見過66年前所羅門聖殿被毀前的宏偉景象。
【該二4】「耶和華說:『所羅巴伯啊,雖然如此,你當剛強!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啊,你也當剛強!這地的百姓,你們都當剛強做工,因為我與你們同在。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該二5】「這是照著你們出埃及我與你們立約的話。那時,我的靈住在你們中間,你們不要懼怕』」
- 當外面的環境太困難的時候,跟隨神的人心里就不免產生許多保留。但神卻三次點名,命令所羅巴伯、約書亞和百姓都「當剛強」(4節);神也三次提醒他們,神並不是要人硬著頭皮剛強,百姓剛強的依據,乃是「我與你們同在」(一13;二4、5)。神更要百姓清楚地看見,所羅門聖殿的榮耀,並不在於外表的富麗堂皇,而在於神的「榮光充滿了殿」(王上八11)。因此,百姓不必尋求新殿外表的華美,而要尋求神的同在,只有神的同在才是真正的榮耀。
- 當年大衛吩咐所羅門建造聖殿時,也鼓勵他「你當剛強」(代上二十八10、20)。
- 「立約的話」(5節),指西奈之約。神提醒百姓,只要他們誠心守約,就能經歷神的同在,在不可能中做成重建聖殿的大事。神看重的不是人手建造的榮美,而是看重建造的人在祂面前活得準確。
【該二6】「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過不多時,我必再一次震動天地、滄海,與旱地。」
【該二7】「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或譯:萬國所羨慕的必來到),我就使這殿滿了榮耀。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6節),原文是「因為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表明神自己將要成就的大工,是祂吩咐百姓「當剛強」(4節)、「不要懼怕」(5節)的原因。神的工作從來都不需要人倚靠自己的所能、根據自己的所有,祂向我們要什麽,就先賜給我們什麽;祂要百姓「當剛強」,就賜下「當剛強」的根據。
- 「再一次震動天地」(6節),可能指神將再次幹預地上的王權。在此之前,神已經「震動天地」,使波斯帝國發生政變,取走下令停止建殿的「亞達薛西王」(拉四23),讓繼位的大流士一世繼續資助重建聖殿(拉六1-12)。希伯來書把本節應用在新天新地到來的時候(來十二26-27)。
- 「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7節),也可譯作「萬國所羨慕的必來到」。「萬國的珍寶」原文是單數,猶太傳統認為是指彌賽亞進入聖殿。但「運來」原文是覆數,下文也提到銀子和金子(8節),因此,「萬國的珍寶」也可能指將來外邦人在完成神旨意的事上也有份。
【該二8】「萬軍之耶和華說:『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
【該二9】「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 「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8節),是預言大流士王將要求百姓的仇敵從稅收中撥款供應建殿一切的所需(拉六8-9)。四百多年後,希律王也將耗巨資重修聖殿。
- 雖然後來希律王所建的聖殿比所羅門聖殿還要宏偉(可十三1),但神並不要我們注意新殿外表的榮美,而要我們注意真正的榮耀、也就是神的同在。因為將來「有一人比殿更大」(太十二6),主耶穌將「以祂的身體為殿」(約二21)。而在新天新地里,有「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啟二十一22),那時將完全應驗「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9節)。
- 「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9節)是雙關語,因為「耶路撒冷」的意思就是「平安之城」。
【該二10】「大流士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哈該說:」
【該二11】「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要向祭司問律法,」
【該二12】「說:若有人用衣襟兜聖肉,這衣襟挨著餅,或湯,或酒,或油,或別的食物,便算為聖嗎?』祭司說:『不算為聖。』」
【該二13】「哈該又說:『若有人因摸死屍染了污穢,然後挨著這些物的哪一樣,這物算污穢嗎?』祭司說:『必算污穢。』」
【該二14】「於是哈該說:『耶和華說:這民這國,在我面前也是如此;他們手下的各樣工作都是如此;他們在壇上所獻的也是如此。』」
- 「九月」(10節)在猶太歷中被稱為「基斯流月 Kislev」,這個月是大量降雨的季節。猶太傳統認為,基斯流月二十七日是挪亞時代的大雨停止的日子(創七12)。
- 「九月二十四日」(10節),即陽歷主前520年12月上旬,重建工程重啟已經整整三個月,但百姓還沒有完全跟上神的心意,所以神借著先知第三次向祭司和百姓說話。這次信息是在先知撒迦利亞的第一篇信息之後(亞一1)。
- 「聖肉」(12節)指祭肉,贖罪祭和贖愆祭的祭肉都是「至聖的」(利六25;七1),「摸這些祭物的,都要成為聖」(利六18、27),也就是分別為聖、歸神所有。因此,「用衣襟兜聖肉」(12節),衣服也會「算為聖」(12節)。但只有「至聖的」物件才能使別的物件「算為聖」,「聖」的物件並不能使別的物件「算為聖」。同樣,人和神之間的關系是直接的,每個人都應該自己與神有直接的關系,才能「算為聖」,並不能「間接成聖」。
- 「衣襟」(12節)指長袍的下端,可以用來裝東西。
- 根據律法,一切直接、間接碰觸死亡的,都「算污穢」(13節),因為帶著死亡的氣息,是不潔凈的(民五2)。「聖」不會傳染,「污穢」卻會傳染,正如健康不會傳染,疾病卻會傳染;生命也不會傳染,而死亡卻會傳染。百姓若不除去心里的「污穢」,無論是人民、國家,還是他們所做、所獻的一切,在聖潔的神眼里都會成為「污穢」(14節);他們的重建工程,也不會蒙神悅納。
- 在神的眼里,不是生命就是死亡,並沒有中間的灰色地帶。凡沒有連上生命的源頭、不是出於神的,都帶著死亡的氣息,在神眼里都「算污穢」。今天,事奉的人若沒有重生的生命,就不會蒙神紀念;工作若不是靠著神兒子的生命做出來的,也不會蒙神悅納;出於肉體的奉獻、事奉和敬拜,反而會越做越讓我們被神算為「污穢」,因為「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羅十四23)。
- 今天,我們也常常和從前的百姓一樣,心里越是有「污穢」,越是想用更多的奉獻、事奉和敬拜來遮掩我們的「污穢」。但在神那里,並沒有將功補過、功過相抵的門路,唯一潔凈「污穢」的方法,是「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這樣,我們的屬靈建造才能蒙神悅納。
【該二15】「現在你們要追想,此日以前,耶和華的殿沒有一塊石頭壘在石頭上的光景。」
【該二16】「在那一切日子,有人來到谷堆,想得二十鬥,只得了十鬥。有人來到酒池,想得五十桶,只得了二十桶。」
【該二17】「在你們手下的各樣工作上,我以旱風、黴爛、冰雹攻擊你們,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
- 「沒有一塊石頭壘在石頭上」(15節),可能指聖殿奠基之後、主體工程還沒有開始建造的時候。
- 在百姓恢覆重建工程之前,五谷已經減產了五成,酒已經減產了六成(16節),但他們屬靈的眼睛卻是昏暗的,看不出「旱風、黴爛、冰雹」(17節)都是來自神的「攻擊」(17節)、是他們在神面前活得不準確的結果(申二十八22),所以過了九年還是不肯回轉「歸向」(17節)神。
- 今天,許多不肯順服神的信徒也常常在「各樣工作上」(17節)遭受「旱風、黴爛、冰雹攻擊」(17節),也像當年的百姓一樣無知地「仍不歸向」(17節)神。我們若不肯順著聖靈而行,神也會任憑我們先白白受苦許多年,然後才點醒我們。
【該二18】「你們要追想此日以前,就是從這九月二十四日起,追想到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日子。」
【該二19】「倉里有谷種嗎?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都沒有結果子。從今日起,我必賜福與你們。」
- 「立耶和華殿根基」(18節),指聖殿重建時的奠基禮。
- 「倉里有谷種嗎」(19節),原文是「倉里還有谷種嗎」?現在已是陽歷十一、十二月間,葡萄、無花果、石榴、橄欖的收獲季節已經結束,但收成不佳。而倉里的谷種全都撒到田里了,百姓唯一的希望就是來年的收成。
- 在耶路撒冷,秋雨從陽歷10月中旬開始,等到土壤松軟之後,便可耕耘、播種。此時已經到了陽歷12月上旬,這些工作已經完成,剩下的事就是期待來年風調雨順。因為百姓已經把建殿的工作放在首位,神便宣告必賜福與他們(19節),提前預告了來年的豐收。
- 以色列人當年蒙神拯救「出埃及」(5節),並不是因為他們能遵行律法,而是因為神是與以色列祖先立約的神(出三6)。百姓得以進迦南、得產業,也不是因為他們能遵行律法,而是因為神「所應許」(申六3)的白白恩典(申六10-11)。因此,順服並不能使人賺取恩典,而是人長久活在恩典里的條件。神讓百姓落到困苦缺乏之中,是為了讓他們擺正生活中的優先次序,重新回到神的恩典里,並且活得更加豐盛。同樣,新約的信徒得著救恩,也不是根據我們的好行為,而是根據神白白的恩典;但已經得著救恩的信徒,「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1),生命才能活得更加豐盛。這正是主耶穌所宣告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該二20】「這月二十四日,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哈該說:」
【該二21】「『你要告訴猶大省長所羅巴伯說:我必震動天地。」
【該二22】「我必傾覆列國的寶座,除滅列邦的勢力,並傾覆戰車和坐在其上的。馬必跌倒,騎馬的敗落,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殺。」
【該二23】「萬軍之耶和華說:我仆人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啊,到那日,我必以你為印,因我揀選了你。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 「二次」(20節),指同一天的第二次信息(10節)。神借著先知第四次向省長說話。
- 此時正是撒馬利亞人向河西總督控告百姓恢覆重建工程的時候(拉五3-5),使所羅巴伯倍感壓力。但神及時地鼓勵他:「我必震動天地」(21節),幹預地上的王權,挪去環境里的政治壓力(21-22節)。重建工作既不是倚靠人、倚靠勢力,也不會根據環境而改變,因為聖殿的重建和所羅門第一次建殿一樣,是神「親口應許,親手成就」(王上八24)。
- 「印」(23節)指用作印章的戒指,代表權威,通常被主人戴在脖子或手上。過去,所羅巴伯的祖父約雅斤王被比作被神摘下來的「帶印的戒指」(耶二十二24);現在,神卻向所羅巴伯宣告「我必以你為印」,重新揀選他執行神的計劃。所羅巴伯將成為主耶穌基督的養父約瑟的先祖(太一12)。
- 當憑著熱心、倚靠勢力為神做工的百姓難以為繼的時候,神一面「震動天地」、改變環境,一面發表四次信息、改變人心。聖靈把這一段歷史擺在聖經里,讓我們能透過歷史的事實、看到屬靈的真相,讓我們的眼光能越過人的工作和時代環境,看到神在一切之上的護理,因此在一切的屬靈建造上都能順服神做工的法則:「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