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二1~2】「不知羞恥的國民哪,你們應當聚集!趁命令沒有發出,日子過去如風前的糠,耶和華的烈怒未臨到你們,祂發怒的日子未到以先,你們應當聚集前來。」

【番二3】「世上遵守耶和華典章的謙卑人哪,你們都當尋求耶和華!當尋求公義謙卑,或者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

  • 「不知羞恥的國民」(1節),指猶大的百姓。今天,許多信徒向神「心持兩意」(王上十八21)、屢教不改,也是「不知羞恥的國民」。
  • 「日子過去如風前的糠」(1節),指審判迫在眉睫,百姓應當快快悔改。
  • 「謙卑人」(2節),原文是「貧窮的、卑微的人」,指認識到自己靈里貧窮的「困苦貧寒的民」(三12;賽十一4;摩八4;太五3)。他們知道自己一無幫助、沒有任何勢力可以倚靠,只能倚靠神。
  • 神在「祂發怒的日子未到以先」(2節),先給人留下了恩典的出路;祂在發出審判的命令之前,先命令「不知羞恥的國民」做三件事:
    1. 「當尋求耶和華」(3節),回轉到立約之神面前;
    2. 當「遵守耶和華典章」(3節),活出神公平的命令;
    3. 「當尋求公義謙卑」(3節),向神降服。
  • 「或者」(3節)一詞,表明就算百姓暫時做到了以上三件事,也不能確保「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3節)。因為百姓「從早起來就在一切事上敗壞自己」(三7),沒有可能長久活出公平公義,並不足以用行為換取救恩,因為「我們都像不潔凈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賽六十四6)。因此,悔改和行為是蒙揀選的罪人當有的反應,但卻不是得救的條件,只有神的作為才能成就救恩。立約之神的拯救與赦免,完全是出於祂的信實與恩典,而不是根據人不可靠的悔改和行為。
  • 先知一再用「忿怒」(一15)、「烈怒」、「發怒」(3節)、「惱怒」(三8)來形容「耶和華的日子」(一7),不住地提醒那些單單高舉「神就是愛」(約壹四8)的人:「耶和華——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申四24;來十二29)。我們若高舉神的慈愛憐憫,卻忽略神的公義聖潔,無視神要我們「成為聖潔」(利十一44;帖前四3)的旨意,或者故意用地位上的「成為聖潔」(羅十五16;弗一4)來代替實際上的「成為聖潔」(帖前四7;提後二21),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3節)必然無處隱藏。

【番二4】「迦薩必致見棄;亞實基倫必然荒涼。人在正午必趕出亞實突的民;以革倫也被拔出根來。」

【番二5】「住沿海之地的基利提族有禍了!迦南、非利士人之地啊,耶和華的話與你反對,說:我必毀滅你,以致無人居住。」

【番二6】「沿海之地要變為草場,其上有牧人的住處和羊群的圈。」

【番二7】「這地必為猶大家剩下的人所得;他們必在那里牧放群羊,晚上必躺臥在亞實基倫的房屋中;因為耶和華——他們的神必眷顧他們,使他們被擄的人歸回。」

  • 神首先宣告對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審判(一4),接著就宣告對周圍外邦列國的審判:猶大西邊的非利士(4-7節),東邊的摩押和亞捫(8-11節)、南邊的古實(12節 )、北邊的亞述(13-15節)。「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若是先從我們起首,那不信從神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彼前四17)?
  • 「迦薩、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4節)都是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人城邑。非利士人在士師時代就常常與以色列人爭戰,後來與控制南方貿易路線的阿拉伯部落聯盟,成為猶大王約蘭的敵人(代下二十一16-17)。這些城市在亞述的侵略中被摧毀,又被亞述重建,最後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居民都被擄走。西番雅和阿摩司一樣,沒有提到非利士五城中的迦特(摩一6),可能此時迦特已經被烏西雅王攻取(代下二十六6-7)。
  • 「迦薩 עַזָּה」原文與「見棄 עָזַב」諧音,「亞實突 אַשְׁדּוֹד」原文與「趕走 גָּרַשׁ」的動詞拼寫相似,「以革倫 עֶקְרוֹן」原文與「被拔出根 עָקַר」的拼寫相似,這些都是雙關語。
  • 「正午」(4節)是中東一天里最熱的時候,當地人通常都休息。「人在正午必趕出亞實突的民」(4節),可能指敵人將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進攻亞實突,也可能指敵人只用了半天就攻陷亞實突。
  • 「基利提族」(5節)是克里特島的居民,代指非利士人,非利士人來自迦斐托、即愛琴海的克里特島(申二23;摩九7)。
  • 「基利提族 כְּרֵתִי」原文的字母略作改變,就可變為「草場 נָאָה」,所以「沿海之地要變為草場」(6節)也是雙關語。沿海的非利士地不會永遠荒廢,卻要成為「猶大家剩下的人」(7節)的牧場,今天,這些非利士城邑都位於以色列的境內。
  • 非利士人抵擋神,長期逼迫神的百姓,所以「耶和華的話與你反對」(5節),神要親自攻擊他們。這是神要審判外邦人的第一宗罪。

【番二8】「我聽見摩押人的毀謗和亞捫人的辱罵,就是毀謗我的百姓,自誇自大,侵犯他們的境界。」

【番二9】「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摩押必像所多瑪,亞捫人必像蛾摩拉,都變為刺草、鹽坑、永遠荒廢之地。我百姓所剩下的必擄掠他們;我國中所余剩的必得著他們的地。」

【番二10】「這事臨到他們是因他們驕傲,自誇自大,毀謗萬軍之耶和華的百姓。」

【番二11】「耶和華必向他們顯可畏之威,因祂必叫世上的諸神瘦弱。列國海島的居民各在自己的地方敬拜祂。」

  • 「摩押人、亞捫人」(8節)都是亞伯拉罕的侄子羅得的後裔(創十九37),住在約旦河東。他們和以色列人有血緣關系,但從士師時代開始就常常與以色列人爭戰(士三12,十7;十一4;撒上十一1;撒下八2;十6)。
  • 「所多瑪、蛾摩拉」(9節)都在摩押附近,是亞伯拉罕時代死海南岸的繁華城市,因罪惡極大而被神徹底毀滅(創十三10),亞伯拉罕的侄子羅得在所多瑪毀滅前被天使救出。現在,羅得亂倫所生的後裔摩押與亞捫人卻將重蹈所多瑪、蛾摩拉的覆轍,再無天使拯救。
  • 摩押、亞捫在耶路撒冷被毀後向巴比倫臣服,主前二世紀被東方的納巴泰人(Nabataeans)占據。將來在千年國度里,他們的土地將落在他們所譏笑的猶大「國中余剩的」(9節)人手中。
  • 「刺草」(9節)是一種雜草,生長於荒蕪之地。「鹽坑」(9節)可能指寸草不生的荒地。
  • 「祂必叫世上的諸神瘦弱」(11節),是諷刺敬拜偶像的人數量減少,所以缺乏祭物,導致偶像瘦弱。
  • 「列國海島的居民」(11節),指「全世界的人」(賽四十一1)。「各在自己的地方」(11節)原文是單數,指每個民族都只有一個集中的聖所,敬拜同一位獨一真神。
  • 摩押與亞捫「驕傲,自誇自大,毀謗萬軍之耶和華的百姓」(10節),這是神要審判外邦人的第二宗罪。

【番二12】「古實人哪,你們必被我的刀所殺。」

  • 「古實」(12節)位於埃及南方的努比亞,古實人是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主前744-656年)的統治者,但在瑪拿西時代被亞述王以撒哈頓(Esarhaddon,主前689-669年)擊敗,退回到努比亞。因此,這里「古實人」可能代指埃及,也可能指努比亞,
  • 「被我的刀所殺」(12節),包括主前605年,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於迦基米施戰役(Battle of Carchemish)擊敗法老尼哥;主前525年,波斯帝國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主前530-522年)占領埃及、入侵努比亞,從此埃及一蹶不振。
  • 埃及代表世界的榮華和權勢,引誘神的百姓倚靠人和勢力。這是神要審判外邦人的第三宗罪。

【番二13】「耶和華必伸手攻擊北方,毀滅亞述,使尼尼微荒涼,又幹旱如曠野。」

【番二14】「群畜,就是各國的走獸(國:或譯類)必臥在其中;鵜鶘和箭豬要宿在柱頂上。在窗戶內有鳴叫的聲音;門檻都必毀壞,香柏木已經露出。」

【番二15】「這是素來歡樂安然居住的城,心里說: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現在何竟荒涼成為野獸躺臥之處!凡經過的人都必搖手嗤笑她。」

  • 「伸手攻擊北方」(13節),指攻擊亞述帝國。亞述軍隊先沿著幼發拉底河向西,然後再從北方的亞蘭入侵以色列。神對亞述的審判信息,以神「伸手攻擊」亞述開始,又以人「搖手嗤笑」(15節)亞述結束。
  • 「尼尼微」(13節)是亞述帝國的首都、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尼尼微位於底格里斯河畔,又有底格里斯河的支流穿城而過,很難想象會「幹旱如曠野」(13節)。但西番雅發出預言之後大約20年,尼尼微城果然被巴比倫-瑪代聯軍攻陷,埋在荒土堆中,直到19世紀才被發現。
  • 「鵜鶘和箭豬」(14節)原文具體指什麽動物,並不能確定。「鵜鶘」可能是貓頭鷹,「箭豬」可能是刺猬。
  • 「柱頂」(14節),指建築物塌毀後剩下的支柱。
  • 「香柏木」(14節),用作室內墻壁及天花板的裝飾。
  • 亞述人因自己的勢力而驕傲,把自己當作神。神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二十3),他們卻自誇「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15節)。「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這是神要審判外邦人的第四宗罪。
  • 神不但審判猶大,也要審判外邦列國,但審判的結果卻完全不同:列國要遭到毀滅和棄絕,「以致無人居住」(5節)、「變為刺草、鹽坑、永遠荒廢之地」(9節)、被神的「刀所殺」(12節)、「荒涼成為野獸躺臥之處」(15節);猶大卻要得著潔凈和恢覆,「他們的神必眷顧他們,使他們被擄的人歸回」(7節)。因此,神列舉猶大東、南、西、北四方列國的罪惡,實際上是警告祂的百姓,讓覆興以後的百姓從列國的滅亡中吸引教訓。
  • 自從主前745年新亞述帝國重新崛起之後,南國猶大活在亞述帝國的陰影之下大約一百三十年,人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亞述的世界。但先知卻宣告:神才是歷史的主人,人類的歷史服從於神的救贖計劃;神的時間到了,任何超級強權都會在一夜之間成為過去。耀武揚威的亞述和尼尼微與今天所有的大國和大城一樣,都是人為了取代永恒而建造的巴別塔,向人提供「素來歡樂安然居住」(15節)的虛假保障,使其中的居民驕傲自滿、盲目短視,自以為「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但地上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尼尼微、巴比倫和羅馬都已經成為廢墟,「凡經過的人都必搖手嗤笑她」(15節);今天世上的大國和大城也要成為過去,我們當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十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