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1】「先知哈巴谷的禱告,調用流離歌。」

【哈三2】「耶和華啊,我聽見禰的名聲(或譯:言語)就懼怕。耶和華啊,求禰在這些年間覆興禰的作為,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

  • 先知問了兩個問題(一12-17;一2-4),得到神兩次清楚的回答(一5-11;二1-4),因此完全降服在神的旨意中,仰望神的應許的成就,本章全部都是頌讚。
  • 「禱告」(1節)指讚美詩。「流離歌」(1節)可能是一種激昂奔放的調子。
  • 「我聽見禰的名聲就懼怕」(2節),可譯為「我聽見禰的報告就敬畏」(英文NASB譯本)。
  • 「求禰在這些年間覆興禰的作為」(2節),是求神在審判中存留憐憫,在百姓受管教的年間,重新施行祂在出埃及、進迦南時對百姓的帶領和拯救(3-15節)。
  • 當先知以為百姓中間還有謹守律法的義人時(一4),他求神拯救義人、扶正祛邪;但是,當他認識到百姓實際上和迦勒底人一樣全然敗壞以後,就不敢再求神伸張公義,而是求神「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2節),緊緊抓住「惟義人因信得生」(二4)的寶貴應許。

【哈三3】「神從提幔而來;聖者從巴蘭山臨到。(細拉)祂的榮光遮蔽諸天;頌讚充滿大地。」

【哈三4】「祂的輝煌如同日光;從祂手里射出光線,在其中藏著祂的能力。」

【哈三5】「在祂前面有瘟疫流行;在祂腳下有熱癥發出。」

【哈三6】「祂站立,量了大地(或譯:使地震動),觀看,趕散萬民。永久的山崩裂;長存的嶺塌陷;祂的作為與古時一樣。」

【哈三7】「我見古珊的帳棚遭難,米甸的幔子戰兢。」

  • 3-15節是數算神在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迦南時的歷史,求神「覆興」(2節)這些歷史中的大能作為。
  • 3-7節是描述神的顯現。
  • 「提幔」(3節)是以東的城市。「聖者」(3節)指「神」。「巴蘭山」(3節)是以東和西奈中間的山區(申三十三2)。
  • 「細拉」(3、9、13節)是音樂符號,表示暫停、由樂器演奏插曲,或轉換音調。
  • 「從祂手里射出光線」(4節),可能指閃電從密雲中發出光輝,比喻神的大能。
  • 「瘟疫」(5節)、「熱癥」(5節)代表神審判的能力。
  • 「永久的山崩裂;長存的嶺塌陷」(6節),可能指神降臨西奈山時的威嚴景象。
  • 「祂的作為與古時一樣」(6節)可譯為「祂的作為永遠長存」(英文ESV、NASB譯本)。
  • 「古珊」(7節)、「米甸」(7節)位於以東周圍,神帶領以色列人從西奈曠野經過以東進軍迦南時,經過這些地方。

【哈三8】「耶和華啊,禰乘在馬上,坐在得勝的車上,豈是不喜悅江河、向江河發怒氣、向洋海發憤恨嗎?」

【哈三9】「禰的弓全然顯露,向眾支派所起的誓都是可信的。(細拉)禰以江河分開大地。」

【哈三10】「山嶺見禰,無不戰懼;大水泛濫過去,深淵發聲,洶湧翻騰(原文是向上舉手)。」

【哈三11】「因禰的箭射出發光,禰的槍閃出光耀,日月都在本宮停住。」

【哈三12】「禰發忿恨通行大地,發怒氣責打列國,如同打糧。」

【哈三13】「禰出來要拯救你的百姓,拯救禰的受膏者,打破惡人家長的頭,露出他的腳(原文是根基),直到頸項。(細拉)

【哈三14】「禰用敵人的戈矛刺透他戰士的頭;他們來如旋風,要將我們分散。他們所喜愛的是暗中吞吃貧民。」

【哈三15】「禰乘馬踐踏紅海,就是踐踏洶湧的大水。」

  • 8-15節是描述神的爭戰和拯救。
  • 「豈是不喜悅江河」(8節),指神不是對自然界發怒,而是對仇敵發怒。
  • 「向江河發怒氣、向洋海發憤恨」(8節),可能指神分開紅海和約旦河。
  • 「日月都在本宮停住」(11節),可能是指約書亞命令日頭停住(書十12-13)。
  • 「通行」(12節)原文用來描寫軍隊的行進(撒下五24,二十二37)。「打糧」(12節)時要用「打糧食的鐵器」(摩一3)碾過谷粒,比喻嚴重的刑罰。
  • 「受膏者」(13節)指受膏的君王,代表神的選民。神懲罰迦勒底人,不是忽略猶大的罪孽(一2-4),也不是因為猶大人比迦勒底人更加公義、配得拯救(一13),而是因為神信實守約,對立約的百姓不離不棄(13節)。
  • 「乘馬踐踏紅海」(15節),指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過紅海(出十五1-19)。

【哈三16】「我聽見耶和華的聲音,身體戰兢,嘴唇發顫,骨中朽爛;我在所立之處戰兢。我只可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犯境之民上來。」

  • 「我聽見耶和華的聲音」(16節)原文是「我聽見」,可能指先知在異象中聽見敵人行軍的聲音。
  • 先知數算神在歷史上拯救百姓的作為,盼望神覆興這些大能的作為(2節)。雖然他一想到即將臨到的災禍就「戰兢」(16節),但他知道神必得勝,所以在「戰兢」中靜待神的管教到來。先知在「戰兢」中的信靠,引出了17-19節的信心凱歌。

【哈三17】「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

【哈三18】「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哈三19】「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這歌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

  • 「無花果」、「葡萄」和「橄欖」(17節)都是古代以色列的主要農作物(申八8),代表百姓的日用所需。
  • 「伶長」(19節)指聖殿中樂班的指揮者。「絲弦的樂器」(19節)包括十弦琴和瑟。從19節可以推測,哈巴谷可能是利未人詩班的帶領者。
  • 「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19節),指像母鹿一樣,穩定迅捷地行走在崎嶇險要的峭壁和山間。這是大衛禱告的詩句(撒下二十二34),表明信靠神的大衛相信神在他一生所要經歷的曲折道路中,必然保守他行走穩當、有驚無險。同樣,信靠神的義人若順服在神的管教之下,神也必保守我們「穩行在高處」。
  • 「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18節),原文是「我要在耶和華里狂喜,在神——我的拯救里喜樂」。人若「在耶和華里」看見供應人、拯救人的立約之神在一切之上掌權,就可以「狂喜」;無論是「犯境之民上來」(16節)、還是生活困苦缺乏(17節),都能得著力量、滿有「喜樂」地擁抱即將到來的管教。因為我們的盼望乃是根據與神不可動搖的立約關系,而不是根據自己靈性的剛強或軟弱;是根據神的信實和大能,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掙紮或努力。所以,我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羅八38-39)。立約之神堅定不移的愛,必「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在管教和困苦中蒙保守、得恢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