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十三1】「智慧子聽父親的教訓;褻慢人不聽責備。」
【箴十三2】「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享美福;奸詐人必遭強暴。」
【箴十三3】「謹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張嘴的,必致敗亡。」
【箴十三4】「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
【箴十三5】「義人恨惡謊言;惡人有臭名,且致慚愧。」
【箴十三6】「行為正直的,有公義保守;犯罪的,被邪惡傾覆。」
- 本章分為四個單元:
- 口舌的運用和操練(1-6節);
- 財富的舍棄和積累(7-11節);
- 願望的實現和破滅(12-19節);
- 永恒的產業和傳承(20-25節)。
- 1-6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口舌的運用和操練。
- 一個人是「智慧子」(1a)、還是「褻慢人」(1b),首先就看他們的耳和口。「智慧子」開通耳朵(1a)而「謹守口」(3a),「褻慢人」關閉耳朵(1b)、卻「大張嘴」(3b)。一個人如果在家中就不肯受教,在社會上也將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褻慢人」。
- 2-3節是一對平行句,談論口舌的運用:
- 「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享美福;奸詐人必遭強暴」(2節),可譯為「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吃美物;奸詐人卻意圖強暴」(英文ESV譯本)。 言語雖然隨風而散,但「所結的果子」卻會留下,一定會帶來實際的影響。
- 真智慧是口出良言,又「謹守口」(3a)制止惡言。「大張嘴」(3b)是散播惡言的愚昧人。「謹守口」,是隨身攜帶盾牌,結果是「必享美福」(2a),最終「得保生命」(3a);「大張嘴」,卻是把刀劍遞給別人,結果是「意圖強暴」(2b),最終「必致敗亡」(3b)。
- 第4節談論口舌的操練。兩處「人」(4a、4b)與第2節的「意圖」、第3節的「生命」原文是同一個詞「נֶפֶשׁ/neh’·fesh」,意思是「欲望、生命、人」。這個雙關語串起了2-4節,把第4節的「懶惰」和「殷勤」應用在口舌的操練上。人人都盼望自己能有合宜的話語,但「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4a);因為合宜的話語需要殷勤的操練,惟有「殷勤人必得豐裕」(4b)。因此,真智慧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書傳》),即使還很難節制口舌,在操練上也要「殷勤,不可懶惰」(羅十二11),正如馬克·吐溫(美國作家Mark Twain,1835-1910年)所說的:「持續的改進,勝過延遲的完美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better than delayed perfection」。
- 5-6節是一對平行句,談論操練口舌的影響:
- 勤於操練的殷勤人,「恨惡謊言」(5a)、能夠合宜地使用口舌;他們的言語給自己會帶來影響,結局是「行為正直的,有公義保守」(6a)。
- 懶於操練的懶惰人,不能合宜地使用口舌,因此在社會上「有臭名,且致慚愧」(5b);他們的言語也會給自己帶來影響,結局是「犯罪的,被邪惡傾覆」(6b)。
【箴十三7】「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箴十三8】「人的資財是他生命的贖價;窮乏人卻聽不見威嚇的話。」
【箴十三9】「義人的光明亮(原文是歡喜);惡人的燈要熄滅。」
【箴十三10】「驕傲只啟爭競;聽勸言的,卻有智慧。」
【箴十三11】「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
- 「廣有財物」(7b)和「必見加增」(11b)首尾呼應,把7-11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財富的舍棄和積累。
-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7a),是假裝成功、騙取尊重。「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7b),是否認恩典、害怕施舍。兩種假裝,都是神所憎惡的體貼肉體、自作聰明,與人的貧富程度無關。
-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與「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4a)對應,「富足」和「羨慕」都使用了加強反身字幹(Hithpael),原文都與「無 אִין/ah’·yin」字相連,表明「假作富足的」,實際上就是「懶惰人」。
- 8-9節是一對平行句,原文開頭的兩個詞「贖價 כֹּפֶר/ko’·fer」(8a)和「光 אוֹר/ore」(9a)諧音,談論財富的舍去:
- 「人的資財是他生命的贖價」(8a),因為「資財」可以用來補償自己的過錯(出二十二1-15;民五5-10)。「至於他的罪,祭司要為他贖了」(利五6),所以「義人的光明亮」(9a),心中滿有喜樂。
- 「窮乏人卻聽不見威嚇的話」(8b),因為他們無法補償過失,所以對後果不承擔責任、對責備充耳不聞。但虧負人的,就是「幹犯耶和華」(民五6),所以一昧耍賴的「惡人的燈要熄滅」(9b),毫無盼望。「窮乏人 רוּשׁ/rüsh」與「惡人 רָשָׁע/rä·shä’」諧音;「聽不見威嚇的話」原文就是「不聽責備」(1b),表明一無所有的「窮乏人」,實際上就是不肯受教的「褻慢人」(1b),也是沒有盼望的「惡人」。
- 10-11節是一對平行句,原文開頭的兩個詞「驕傲 זָדוֹן/zä·don’」(10a)和「財 הוֹן/hon」(11a)押尾韻,談論財富的積累:
- 「驕傲只啟爭競」(10a),在這里是指炫耀財富、不聽勸告。熱衷於炫富的人,大都是「不勞而得之財」(11a),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必然消耗」(11a)減少。
- 「聽勸言的,卻有智慧」(10b),在這里是指運用財富。真智慧是「勤勞積蓄」(11b),「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所以神托付的財富「必見加增」(11b)。
- 真智慧不是根據財富的多少來判斷人的屬靈光景,而是根據人怎樣舍去和積累財富。聖經並沒有說窮人會比富人更敬畏神,而是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因此,神「不以貌取人」(申十17),我們「也不可在爭訟的事上偏護窮人」(出二十三3)。
【箴十三12】「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
【箴十三13】「藐視訓言的,自取滅亡;敬畏誡命的,必得善報。」
【箴十三14】「智慧人的法則(或譯:指教)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
【箴十三15】「美好的聰明使人蒙恩;奸詐人的道路崎嶇難行。」
【箴十三16】「凡通達人都憑知識行事;愚昧人張揚自己的愚昧。」
【箴十三17】「奸惡的使者必陷在禍患里;忠信的使臣乃醫人的良藥。」
【箴十三18】「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
【箴十三19】「所欲的成就,心覺甘甜;遠離惡事,為愚昧人所憎惡。」
- 「所願意的臨到」(12b)和「所欲的成就」(19a)、「藐視訓言」(13a)和「領受責備」(18b)首尾呼應,把12-19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願望的實現和破滅。
- 12-13節是一對平行句,與11節一起成為兩個單元之間的過渡:
- 不敬畏神、「藐視訓言的」(13a)惡人「所盼望的遲延未得」(12a),對應於「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11a);他們的結局是「令人心憂」(12a)、「自取滅亡」(13a)。
- 敬畏神、也「敬畏誡命的」(13b)義人「所願意的臨到」(12b),對應於「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11b);他們的結局是「生命樹」(12b)、「必得善報」(13b)。
- 因此,惡人和義人的盼望能否成就,就像財富的消耗和積累一樣(11節),需要耐心等待:愚昧的惡人等待重蹈覆轍,智慧的義人等候神的護理,兩者都將是歷史的重演。
- 「生命的泉源」(14a)是單數,「死亡的網羅」(14b)是覆數;「生命的泉源」只有一個,「死亡的網羅」卻有很多。「智慧人的法則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14節),與「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十四27)對應,表明「智慧人的法則」就是「敬畏耶和華」,能使人願望成就、得著所盼望的「生命樹」。15-18節是4條指導實現願望的真智慧:
- 仰望神的恩典:「美好的聰明使人蒙恩;奸詐人的道路崎嶇難行」(15節),原文是「美好的見識使人得寵;奸詐人的道路恒久奸詐」(和合本修訂版)。智慧人承受了神的恩惠,所以願望才能成就;而愚昧人離棄了神的道路,所以願望也走進死胡同。
- 遵循智慧行事:「凡通達人都憑知識行事」(16節),他們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懂得審時度勢(約二24-25;林前五11;林後二11),「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十16),所以能實現願望。而「愚昧人張揚自己的愚昧」(16節),他們堅持自己的意見,表面上是忠心事奉、竭力傳道,其實是炫耀肉體、偏行己路,所以缺乏良好的判斷力,結果事與願違。「知識」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
- 選擇忠信人選:「奸惡的使者必陷在禍患里;忠信的使臣乃醫人的良藥」(17節),可譯為「邪惡的使者必陷入禍患;忠信的使臣帶來醫治」(和合本修訂版)。我們的願望再好,如果所托非人,最終也難以實現;如果人選合適,「忠信的使臣」能醫治「奸惡的使者」所造成的破壞。選人的智慧不是看能力的高低,而是「奸惡」還是「忠信」。主耶穌的大使命絕不會托付給「奸惡的使者」,教會的事奉必須揀選「忠信的使臣」。但是,在把責任和權柄交給一個人之前,我們並不能真正認清這個人的本相。有些人講授道理時誇誇其談,動起手來卻是紙上談兵;有些人指導別人時揮斥方遒,自己來做卻是一竅不通;而有些人則韜光養晦時奢談公義,一旦掌握了權力,就會竭盡所能地不公不義。因此,人只有先「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太二十五21),才能被安排更多的事。
- 虛心反省改進:我們的願望再好、安排得再合適,百密總有一疏,所以需要經常檢討。「棄絕管教的」(18a),成功無須解釋,失敗卻有許多托辭,結果不能及時糾正,「必致貧受辱」(18a)。「領受責備的」(18b),能夠持續改進,失敗是成功之母,挫折是偽裝的祝福,結果「必得尊榮」(18b)。
- 19節與12節首尾呼應、交錯對稱:
- 「所欲的成就,心覺甘甜」(19a),因為「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12b)。生命的果子使人「心覺甘甜」,會讓智慧人越來越喜愛智慧。操練智慧是一個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讓人愛上智慧的過程。
- 「遠離惡事,為愚昧人所憎惡」(19b),所以惡人「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12a)。但愚昧人卻不肯離開死亡的道路,他們寧願死、也不願思考,結果他們至死都沒有思考。難怪愛因斯坦說:「只有兩種東西是無限的,宇宙和人類的愚蠢。Only two things are infinite, the universe and human stupidity.」
- 「甘甜 עָרַב/ä·rav’」和「憎惡 תּוֹעֵבָה/to·a·vä’」原文諧音,生動地對比了智慧人和愚昧人的不同品味。
【箴十三20】「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十三21】「禍患追趕罪人;義人必得善報。」
【箴十三22】「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罪人為義人積存資財。」
【箴十三23】「窮人耕種多得糧食,但因不義,有消滅的。」
【箴十三24】「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箴十三25】「義人吃得飽足;惡人肚腹缺糧。」
- 「必得智慧」(20a)和「吃得飽足」(25a)、「必受虧損」(20a)和「肚腹缺糧」(25b)首尾呼應,把20-25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永恒的產業和傳承。
-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20節),也就是中國古人所雲「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但兩者的智慧和愚昧標準卻不同。朋友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一個壞朋友可以抵消十個好老師。比起因為相同的「義」而惺惺相惜,人更容易因著共同的「惡」而臭味相投;因此,父母有責任幫助未成年的兒女辨別損友。人在年輕時若不肯「與智慧人同行」,成年後還會繼續「和愚昧人作伴」。
- 21-22節是一個交錯結構:
- 「禍患追趕罪人」(21a),這是神的公義。但罪人未必立刻受罰,因為神有時會讓他們積蓄財富、滿足貪婪之心。但「罪人為義人積存資財」(22b),他們只是過過眼癮、無福享用,暫時替神所揀選的義人和所預定的目的收集和保管財富。
- 「義人必得善報」(21b),這是神的恩典。但義人未必在物質上發達,因為「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22a),屬天的智慧才是誰也奪不走的永恒產業。
- 23-24節是一對平行句:
- 一個人不怕貧窮,就怕「不義」。因為「窮人耕種多得糧食」(23a),勤勞可以使財富積少成多。「但因不義,有消滅的」(23b),敗家比創業容易得多。因此,一個人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公義之心和明智的判斷力更加重要。「不義」也可譯為「缺乏判斷力」(英文KJV譯本),是雙關語。
- 同樣,孩子不怕犯錯,就怕缺管教。管教的根是苦的,但果實卻是甜的。「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24節),這個法則永遠不會過時(來十二5-11)。亞當的後裔已經全然敗壞,愚蒙深藏於心(二十11;二十二15),所以上坡越走越慢,下坡卻是越滑越快;十年苦心建造,可以輕易毀於一旦。鼓勵很容易被孩子當作理所當然,安慰很容易讓孩子習以為常;一旦松懈了管教和紀律,再想恢覆節制和自律就難上加難。父母若一昧強調正面鼓勵、悉心呵護,不肯責備管教、趕除愚昧,孩子必然會被罪惡轄制。今天,歐美的「獎杯一代 The participation trophy generation」自私脆弱,背道的西方文明瀕臨崩潰邊緣,就是因為「不忍用杖打兒子」。但「隨時管教」的前提,是父母以身作則地活出智慧,把孩子當作神所賜的禮物來珍惜(四3;三十一2;詩一百二十七3);動機是出於愛,而不是血氣的責罵嘮叨、發泄虐待,所以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
- 「杖」代表紀律和懲罰,是管教的措施(十三24;二十二15;二十三13、14;二十九15)。有些人根據「禰的杖,禰的竿,都安慰我」(詩二十三4)使用了同一個「杖」字,認為「杖」是用來安慰羊、引導羊的,所以把「用杖打兒子」解釋成用安慰和鼓勵的話語來正面管教孩子。但是,「杖 שֵׁבֶט/sha’·vet」的原文泛指各種棍子,除了牧羊人的「杖」(利二十七32),還包括打破列國的鐵「杖」(詩二9)、打人的「棍子」(出二十一20;撒下二十三21;代下十一23;賽十24)、神責罰人的「杖」(伯九34;詩八十九32)、代表怒氣的「杖」(詩一百二十五3;賽十5)。「亞述人必因耶和華的聲音驚惶;耶和華必用杖擊打他」(賽三十31),並不是用安慰的話語對亞述進行正面管教(賽三十32)。在《箴言》中,「刑杖」(十13;二十六3)和「逞怒的杖」(二十二8)也是同一個詞,「用杖打兒子」的意思很清楚,就是管教必須采取紀律和懲罰措施。
- 「義人吃得飽足;惡人肚腹缺糧」(25節),可譯為「義人吃喝食欲滿足;惡人肚腹卻是缺乏」(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食欲」和第4節的「人」、第2節的「意圖」、第3、8節的「生命」、第19節的「心」原文是同一個詞「נֶפֶשׁ/neh’·fesh」,意思是「欲望、生命、人」,這個雙關語把本章的四個單元串到了一起。
- 「義人吃得飽足」(25a),與「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20a)首尾呼應。當百姓遵守聖約的時候,神就會「降下時雨,叫地生出土產,田野的樹木結果子」(利二十六4),讓人「吃得飽足,在你們的地上安然居住」(利二十六5)。「惡人肚腹缺糧」(25b),與「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20a)首尾呼應。當百姓違背聖約的時候,神就會「斷絕你們的糧」(利二十六26)。原文的雙關語「נֶפֶשׁ/neh’·fesh」表明,這既是指身體的飽足、也是指屬靈的飽足。以色列人的肚腹是否缺糧,取決於百姓整體與神的關系是否正常。因此,真智慧留給兒女的最好財富既非錢財、也非糧食,而是智慧。兒女若有敬畏神的心,並且具備明智選擇的洞察力,神自己會在今後的道路上把該有的福分都賜給他們。